据近日媒体报道,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不少传统经典篇目则淡出视野,尤其以鲁迅的大量文章退出最为引人注目。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哗然,尽管反对者大有人在,却多是些媒体从业人员;而支持者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多为教育工作者,他们认为北京的编委“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一时间,教育界叫好声响成一片。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却难以苟同各位同人的意见,相反还生出了杞人之忧,“金庸取代鲁迅”,语文教改怎么能这样的堕落呢!
不过,我得先声明一句,本人并非因循守旧之辈,也不反对语文教材改革。但问题是,语文教材改革必须要有一个进步的改革理念。我们不妨先看看语文教材的选编思想,对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教材改革也必须遵守教材的选编思想。也就是说,“文学之美、人文之质”是教材改革的首选原则,做到了这一点,时代元素、难度适当以及符合学生审美就都可以兼顾到。而现在的教材改革特别是这次北京的教材大换血,虽然意识形态的痕迹已经越来越淡,可是却陷入了一味求新求异随波逐流的怪圈。用编委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比北京此前通用的‘人教版’教材还要新。”
然而,这一求新过程颇具搞笑意味。就拿《雪山飞狐》取代《阿Q正传》来说,北京教材编委去掉《阿Q正传》,好像没有拿出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据媒体报道,《雪山飞狐》进入这次北京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并非偶然。编委中有不少“金庸迷”,62岁的薛川东说自己就爱读武侠,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是个知名的“金迷”。但这次把金庸武侠小说推上教材的,不是孔庆东,而是67岁的北京版语文教材主编顾德希,他是金庸的铁杆“粉丝”。作为北京四中的特级语文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顾德希亲自推荐了《雪山飞狐》中的一段,既然有敢为天下先者,众“金迷”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于是,这一替换最后被确定下来。仅仅因为自己是金庸迷,就选入了金庸的作品,就因此而取代了鲁迅的《阿Q正传》,说一句冒犯诸位编委大人的话,如果你们是一群芙蓉姐姐的“粉丝”,那是不是还要指导学生大练“S”造型?如此随心所欲,未免太不负责任了吧!要知道这是在为祖国的花朵选编教材,不是编委们私下里进行趣味阅读。这样的“换血”又怎能让人心服口服?
就是这种搞笑版的教材改革,竟然赢来了教育界的一片喝彩,而且理由还说得冠冕堂皇——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民族魂”,但长期以来被人们“脸谱化”了,这种理解方式对现代审美习惯的培养是不利的,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会降低、削弱他们传承文字审美能力的情趣,进而对语言文字发展创新产生倦怠。看看,这就是教育界精英们的“独立之思想”,为专家学者们阿谀奉承不惜到了肉麻的地步。其实,从理解程度上讲,卡夫卡的作品远比鲁迅的晦涩;从压抑角度上看,《百年孤独》比任何一部鲁迅的作品都要压抑,可笑的是教育界的精英们不说这些,单单把脏水往鲁迅先生身上泼。他们这样做倒是很高明的,不但博得了与时俱进的美名,还能把语文教育失败的责任推个一干二净:如果不是教材里鲁迅的作品太多,影响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我们这些新世纪之高学历语文老师的天纵英才,语文教育即使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也断不至于失败得如此天昏地暗。
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其实这不过是教育精英们对鲁迅的作品隔膜太深不理解而已。还是让我们听听郁达夫是怎么评价鲁迅作品的。1937年他给日本《改造》杂志写过一篇短文,只有二百三十余字,题目是《鲁迅的伟大》,“如果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这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中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当然并不是鲁迅的每一篇作品都当得起这种美誉,但如果和金庸比起来,鲁迅的伟大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网友所写的那样:“金庸是无法和鲁迅相提并论的,鲁迅是一根针,专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让人们在堕落地活着的时候还不至于绝望;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败的僵尸身上套上一身华丽的官服,在满足自己幻想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满足。”尤其是先生的《阿Q正传》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启蒙之作,深刻剖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正是中学生需要好好学习的不可取代的经典佳作,高中时代的语文教学正应该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思想深度,绝对不是《雪山飞狐》可以取代的,更不是能够随便乱删的!
即便从应试的角度讲,鲁迅的不少作品也不是能够随便乱删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说,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社会上那么多作文班,好多都是胡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鲁迅,读鲁迅可以应付所有的考试、应付所有的作文。孔庆东就是凭着这一绝招,在中学和大学里赢得了学生的绝对喜欢。对此我深有同感。本人学识浅陋,加上天资愚钝,按理是教不了高中语文的,幸亏这十几年来读了四遍《鲁迅全集》,脑袋才不算空虚,不但可以忝为人师,胸有成竹地教学生写作文,闲暇还可写文章自娱自乐,居然混得了省地两个作家协会的会员证。
也许有的教育精英又要大叫大嚷了,“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时代主旋律已经变成建设和谐社会了,如果再学鲁迅,那就与时代脱节了。”没错,我们现在不再是鲁迅所处的社会了,建设和谐社会确实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但和谐社会并不是我们想建就能建成的,现在社会中的不和谐因子太多了,光靠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不行的。相反,鲁迅在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基础上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是非常需要的。因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表层形式的变动虽然很大,但深层文化和体制并没有变动多少,旧的僵化落后思想依然在制约着我们的发展。而鲁迅所批评的是深层文化,他的文章至今读来仍然有深刻的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而要进行启蒙,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一个群体,不让他们学习鲁迅的文章,中国明天的希望还能寄托给谁呢?
当然,也不必避讳,鲁迅的作品学生真正喜欢的并不多。泰山学院教育系臧秉武做了一项调查,他发现,中学生最熟悉的作家却往往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几位在“最熟悉”一项中排名靠后的作家,在“最喜欢”一项中的名次却非常靠前。首先是当代学者散文家余秋雨,由原来的第9位上升到了第2位。其次是台湾已故作家三毛由原来的第11位上升到第3位。还有香港武侠泰斗金庸,由原来的第13位上升到了第3位。之后依次是朱自清、钱钟书、冰心、张爱玲。基于中学生这样的阅读心理与身心发展特点,一些教材编委就主张,在选择学习篇目上,必须要加上一些后起之辈和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当代文章。于是鲁迅的《阿Q正传》就被金庸的《雪山飞狐》取代了。教材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选一些新文章是应该的,但却不能因此就去掉《阿Q正传》。本来想倒脏水,结果把孩子也一同倒掉了,这不是阻断了国家民族的希望之路了吗?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匿名网友在新闻评论中写的一句话:“这样的课改是一种堕落,是大国文化的堕落,令人悲哀。诚然,我们喜欢金庸的小说,上学的时候我也偷偷看了他的很多书。但是教育毕竟不是娱乐,拼命去迎合教育对象的口味,我们的民族精神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安在?”诚哉斯言!如果老师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多下些工夫,让学生真正走进鲁迅的作品,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被鲁迅的魅力所倾倒。
“金庸取代了鲁迅”,之所以出现这种语文教改的堕落,与80年代中期至今学界文坛对鲁迅的不断贬损有关。其中有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流传到中国之后发生了严重变形的后现代主义,有制造“断裂”、扬言要一脚踢开鲁迅的新生代、后新生代,还有质疑国民性理论、把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曲解为殖民话语霸权的“新左派”……他们挑战鲁迅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学理式的,也有流氓式的。王朔的挑战最是勇猛无畏,他对鲁迅进行了一番大卸八块的解构:鲁迅单枪匹马,逮谁跟谁急,专与小人斗,他能是革命家吗?鲁迅的思想实际上没有什么新鲜,不能给民族国家指道;特别是晚年被苏联蒙了,误认为那儿是王道乐土,他能是思想家吗?鲁迅的文学作品就更不行了,没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失败作品不少,其中包括为新文学奠基的《狂人日记》和享誉全球的《阿Q正传》;特别是没有长篇,因而成不了文豪。最后的结论是,鲁迅什么都不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近年公开表示她的杂文比鲁迅好,“我对鲁迅杂文不推崇,……我觉得不够大气……鲁迅杂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不高的。”学界更是抬出胡适,一味地扬胡抑鲁。时代环境如此,教材编委们作为专家学者如果不把鲁迅拉下马来,那不是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埋没了吗?因此语文教改就这样理直气壮地堕落下去了。
不过,我要提醒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要用一种长远和宏观的目光来看待时代,来选择教材的内容,既要能够传承文明,又要能够面向未来,否则就会被时代的滚滚大潮所淹没。即便在求新求异的理念导引下让语文教材进行了“大换血”,但这“贫血”的教材又怎能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未来呢?
2007年8月21日
不过,我得先声明一句,本人并非因循守旧之辈,也不反对语文教材改革。但问题是,语文教材改革必须要有一个进步的改革理念。我们不妨先看看语文教材的选编思想,对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教材改革也必须遵守教材的选编思想。也就是说,“文学之美、人文之质”是教材改革的首选原则,做到了这一点,时代元素、难度适当以及符合学生审美就都可以兼顾到。而现在的教材改革特别是这次北京的教材大换血,虽然意识形态的痕迹已经越来越淡,可是却陷入了一味求新求异随波逐流的怪圈。用编委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比北京此前通用的‘人教版’教材还要新。”
然而,这一求新过程颇具搞笑意味。就拿《雪山飞狐》取代《阿Q正传》来说,北京教材编委去掉《阿Q正传》,好像没有拿出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据媒体报道,《雪山飞狐》进入这次北京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并非偶然。编委中有不少“金庸迷”,62岁的薛川东说自己就爱读武侠,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是个知名的“金迷”。但这次把金庸武侠小说推上教材的,不是孔庆东,而是67岁的北京版语文教材主编顾德希,他是金庸的铁杆“粉丝”。作为北京四中的特级语文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顾德希亲自推荐了《雪山飞狐》中的一段,既然有敢为天下先者,众“金迷”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于是,这一替换最后被确定下来。仅仅因为自己是金庸迷,就选入了金庸的作品,就因此而取代了鲁迅的《阿Q正传》,说一句冒犯诸位编委大人的话,如果你们是一群芙蓉姐姐的“粉丝”,那是不是还要指导学生大练“S”造型?如此随心所欲,未免太不负责任了吧!要知道这是在为祖国的花朵选编教材,不是编委们私下里进行趣味阅读。这样的“换血”又怎能让人心服口服?
就是这种搞笑版的教材改革,竟然赢来了教育界的一片喝彩,而且理由还说得冠冕堂皇——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民族魂”,但长期以来被人们“脸谱化”了,这种理解方式对现代审美习惯的培养是不利的,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会降低、削弱他们传承文字审美能力的情趣,进而对语言文字发展创新产生倦怠。看看,这就是教育界精英们的“独立之思想”,为专家学者们阿谀奉承不惜到了肉麻的地步。其实,从理解程度上讲,卡夫卡的作品远比鲁迅的晦涩;从压抑角度上看,《百年孤独》比任何一部鲁迅的作品都要压抑,可笑的是教育界的精英们不说这些,单单把脏水往鲁迅先生身上泼。他们这样做倒是很高明的,不但博得了与时俱进的美名,还能把语文教育失败的责任推个一干二净:如果不是教材里鲁迅的作品太多,影响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我们这些新世纪之高学历语文老师的天纵英才,语文教育即使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也断不至于失败得如此天昏地暗。
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其实这不过是教育精英们对鲁迅的作品隔膜太深不理解而已。还是让我们听听郁达夫是怎么评价鲁迅作品的。1937年他给日本《改造》杂志写过一篇短文,只有二百三十余字,题目是《鲁迅的伟大》,“如果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这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中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当然并不是鲁迅的每一篇作品都当得起这种美誉,但如果和金庸比起来,鲁迅的伟大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网友所写的那样:“金庸是无法和鲁迅相提并论的,鲁迅是一根针,专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让人们在堕落地活着的时候还不至于绝望;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败的僵尸身上套上一身华丽的官服,在满足自己幻想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满足。”尤其是先生的《阿Q正传》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启蒙之作,深刻剖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正是中学生需要好好学习的不可取代的经典佳作,高中时代的语文教学正应该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思想深度,绝对不是《雪山飞狐》可以取代的,更不是能够随便乱删的!
即便从应试的角度讲,鲁迅的不少作品也不是能够随便乱删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说,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社会上那么多作文班,好多都是胡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鲁迅,读鲁迅可以应付所有的考试、应付所有的作文。孔庆东就是凭着这一绝招,在中学和大学里赢得了学生的绝对喜欢。对此我深有同感。本人学识浅陋,加上天资愚钝,按理是教不了高中语文的,幸亏这十几年来读了四遍《鲁迅全集》,脑袋才不算空虚,不但可以忝为人师,胸有成竹地教学生写作文,闲暇还可写文章自娱自乐,居然混得了省地两个作家协会的会员证。
也许有的教育精英又要大叫大嚷了,“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时代主旋律已经变成建设和谐社会了,如果再学鲁迅,那就与时代脱节了。”没错,我们现在不再是鲁迅所处的社会了,建设和谐社会确实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但和谐社会并不是我们想建就能建成的,现在社会中的不和谐因子太多了,光靠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不行的。相反,鲁迅在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基础上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是非常需要的。因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表层形式的变动虽然很大,但深层文化和体制并没有变动多少,旧的僵化落后思想依然在制约着我们的发展。而鲁迅所批评的是深层文化,他的文章至今读来仍然有深刻的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而要进行启蒙,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一个群体,不让他们学习鲁迅的文章,中国明天的希望还能寄托给谁呢?
当然,也不必避讳,鲁迅的作品学生真正喜欢的并不多。泰山学院教育系臧秉武做了一项调查,他发现,中学生最熟悉的作家却往往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几位在“最熟悉”一项中排名靠后的作家,在“最喜欢”一项中的名次却非常靠前。首先是当代学者散文家余秋雨,由原来的第9位上升到了第2位。其次是台湾已故作家三毛由原来的第11位上升到第3位。还有香港武侠泰斗金庸,由原来的第13位上升到了第3位。之后依次是朱自清、钱钟书、冰心、张爱玲。基于中学生这样的阅读心理与身心发展特点,一些教材编委就主张,在选择学习篇目上,必须要加上一些后起之辈和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当代文章。于是鲁迅的《阿Q正传》就被金庸的《雪山飞狐》取代了。教材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选一些新文章是应该的,但却不能因此就去掉《阿Q正传》。本来想倒脏水,结果把孩子也一同倒掉了,这不是阻断了国家民族的希望之路了吗?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匿名网友在新闻评论中写的一句话:“这样的课改是一种堕落,是大国文化的堕落,令人悲哀。诚然,我们喜欢金庸的小说,上学的时候我也偷偷看了他的很多书。但是教育毕竟不是娱乐,拼命去迎合教育对象的口味,我们的民族精神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安在?”诚哉斯言!如果老师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多下些工夫,让学生真正走进鲁迅的作品,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被鲁迅的魅力所倾倒。
“金庸取代了鲁迅”,之所以出现这种语文教改的堕落,与80年代中期至今学界文坛对鲁迅的不断贬损有关。其中有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流传到中国之后发生了严重变形的后现代主义,有制造“断裂”、扬言要一脚踢开鲁迅的新生代、后新生代,还有质疑国民性理论、把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曲解为殖民话语霸权的“新左派”……他们挑战鲁迅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学理式的,也有流氓式的。王朔的挑战最是勇猛无畏,他对鲁迅进行了一番大卸八块的解构:鲁迅单枪匹马,逮谁跟谁急,专与小人斗,他能是革命家吗?鲁迅的思想实际上没有什么新鲜,不能给民族国家指道;特别是晚年被苏联蒙了,误认为那儿是王道乐土,他能是思想家吗?鲁迅的文学作品就更不行了,没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失败作品不少,其中包括为新文学奠基的《狂人日记》和享誉全球的《阿Q正传》;特别是没有长篇,因而成不了文豪。最后的结论是,鲁迅什么都不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近年公开表示她的杂文比鲁迅好,“我对鲁迅杂文不推崇,……我觉得不够大气……鲁迅杂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不高的。”学界更是抬出胡适,一味地扬胡抑鲁。时代环境如此,教材编委们作为专家学者如果不把鲁迅拉下马来,那不是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埋没了吗?因此语文教改就这样理直气壮地堕落下去了。
不过,我要提醒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要用一种长远和宏观的目光来看待时代,来选择教材的内容,既要能够传承文明,又要能够面向未来,否则就会被时代的滚滚大潮所淹没。即便在求新求异的理念导引下让语文教材进行了“大换血”,但这“贫血”的教材又怎能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未来呢?
2007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