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就象饥饿之人口中的美食,不仅能够填饱咕咕作响的肚子,而且其进餐过程也必然充满享受,总觉余香满口。近读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一篇分析报告《江苏消费物价问题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70823_402428589.htm),便有这种感受。
这篇分析报告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起点远推至1978年,视野横跨改革开放二十八年,对其间物价所历经的五个波段进行了客观扫描。此文原题为《把准物价脉搏 抓住调控重点》,既无文采,也缺力量,但国家统计局内部信息网在转载时将原题改为现题,可谓匠心独运,点石成金,顿时让一条尚未点睛的龙飞腾起来!
这篇报告与其他优秀分析报告有着相通之处,即条理清晰,数据丰富,重点突出,观点新颖。回顾了改革开放二十八年物价历经的五个波段,指出了当前之涨与昔日之涨的三点不同,分析了物价上涨的五大推力,提出了为保价格环境健康所应抓住的三大要点。用常规的话来说,就是有数据,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是一篇好报告。
然而,这篇报告独特的优秀之处还在于,恰到好处地使用了一些古代汉语,行文更加简捷流畅,让一份语言的精彩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自由游走,让读者恍如不停地穿梭于古典与现代的小巷与丛林之间,不停地感受分析之美、语言之美、文化之美,一些神来之笔所营造的瑰丽气象已经到了让人啧啧称奇的境界。
比如,文章开始段讲到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开始了连续五年的上涨行情的时候,用了这样的句子,“时至今日,不仅未见回落之象,还有越走越强之势,何时平伏尚未可知。”其中,“未见回落之象”、“之势”、“何时平伏尚未可知”,均有古汉语的神韵。在谈到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将长期圈禁于死水中的价格之鱼放入市场海洋的时候,文章写到,“挣脱羁绊后的价格欢呼雀跃,搅得市场波涛一浪高过一浪,翻腾了十多年方止。”“方止”二字让全句戛然而止,大有音乐中的休止符之美。第二部分的大标题“今日之涨与昔日之涨有三点不同”是该文典型的代表语句。而其下的三个小标题“1、通胀期间因供不应求而涨价,常态上涨乃价值提升之必然”、“2、通胀期间一切皆涨,而这一轮却有涨有跌”、“3、通胀期间居民闻涨色变,现在则心态平稳”中各有一个“乃”、“皆”、“则”,使全文勾连成趣,浑然一体。第三小段中高频率地出现了“怨怼之言不绝于耳”、“奇闻异事频现报端”、“涨涨跌跌司空见惯”、“恐惧之感已荡然无存”、“砍价声中挑挑拣拣”这样的古色古香而又巧妙对仗的语句,让读者在幸福的跳荡中体验了工整之美。再比如在第四大部分中谈到近20年中水电燃料的价格上涨效应时,用了“提价的正面作用甚微,反面影响日著”这样的定性判断,其中的“甚微”与“日著”堪称绝配。而在阐述CPI重要性时所用的“上连国家政策,下接百姓生活,远连国际市场,近接千家万户,贯穿经济各个环节,关乎生活方方面面,堪称吸纳百川之海,包容万物之谷”以及“细析结构,深解内涵,勿以跌喜,勿以涨忧”的精彩句子,更让我们嗅出了《庄子·秋水篇》中“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远古情怀。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是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对一湖一江一楼的高度赞美。今观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这篇《江苏消费物价问题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颇有披沙沥金、贯通古今的壮阔气象。似此生花妙笔,实属难得。而作者达至今天之境界所下的“诗外”功夫,更加让人钦佩。愿天下统计人以此为鉴,努力研磨出让大家击节叫好、口齿流香的分析佳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