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多元化”


    来源:《深圳青年》杂志


    说起深圳,无论如何都少不了提起深圳人才大市场,那里有着汹涌澎湃的人流,每一张脸上的期待,还有每一个渴望与失望、汗水与泪水……这些都曾经无数次地激起过新深圳人的激情与老深圳人的感慨。无数人从这里发迹,无数人从这里离开,也有无数人跌倒了又选择从这里重新开始,但更多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人们,每晚躺在床上,数着日日渐薄的钞票,精打细算地度日,怀揣不灭的深圳梦想。

谈深圳梦,却又不得不谈深圳的特征,每一个曾经在深圳生活过的人都能说出一堆自己的理解,而且相似点颇多,比如“节奏快、小偷多、人与人之间冷漠、天气潮热”等等,多集中在一些与生活、工作相关的方面。我曾经跑过国内不下几十个大中城市,但相比于对一个城市的评价,却从来没有像深圳如此的复杂。

2002年夏天我初次来到深圳,第一次走在红岭路上,向路人打听如何去深圳书城,一路人告诉我,不太远,向南走三分钟即到。我信了他,就独自向南走,走了三分钟没有找到。再问迎面而来的第二个路人,不想这位姑娘紧张地看着我,一声不吭地从我旁边绕了过去。无奈,只得拦住第三个路人(不想却是个“歹人”),这位先生似乎很吃惊,猛地停住脚步,警惕地打量了一下我,然后便不耐烦地向北一指。我只好转身向回走,走了几分钟仍然没找到。我是怕了深圳人,自个儿寻思,“还是找位带大盖帽或者红袖章的问更靠谱”。最终还是一位协警热情地告诉了我真实的路程,但一二十分钟的路程,来回耽误了有一个小时。

这就是深圳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无论他们是否深圳户籍人口,如此一幕都会让我想起一部电视剧的名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深圳久了,也就知道了其中的原委,“在深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假问路真乞讨的、行骗的、两抢的、专朝你的脸上喷迷雾的,如此的‘居心叵测者’实在太多了。当一句“你以为我是吓大的”听起来特挺的时候,深圳人的胆子却被吓小了。

与此不同的是,20074月,我到四川成都参加研究生复试,同样也向一个成都姑娘问路,成都姑娘非但没有退避三舍,还竟然带我找地方,走了有近半个小时,完全不象在深圳“给鬼子指路”的作风。如果不是有耍流氓的嫌疑,我感动得都想给她一个拥抱。

这种反差,让我一直思考,为何成都被全中国的“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们夸得比洪水还泛滥,而深圳却比秃子的脑门还干旱呢?

我想,这就是深圳之所以是深圳的原因。勿容置疑,深圳的治安相比于内地的一些城市确实要严峻得多,但是,深圳作为一个高度移民化的经济特区,她的阴影之内恰恰也折射出她的可爱之处,深圳的形形色色,成就了深圳的今天,以及深圳的多元化。

在我的印象里,生活在深圳的朋友,几年里一般都会被偷过几部手机;夜12点以后,当其它城市的聊天室已经空无一人时,鹏城聊天室里却被寂寞空虚的“狗男女们”拥挤得爆棚,以至于我多次登陆都被系统告知“此房间已满……”;走过一些天桥,总会重复见到一些戴眼镜模样的或男或女跪在那里,膝下一张纸上写着 “太饿了……”。

深圳很年青,人均年龄不过29岁,公交车上鲜见大叔大妈级的人跟你并肩站在一起,而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即使是近在咫尺的广州,不厚道的“年轻有力”者将有更多的机会将老人们挤得东倒西歪。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每个周末,书城、图书馆、诸多培训中心里也坐满了如饥似渴的年青人,自考、读MBA、学英语、学粤语、学驾驶、考报关、考计算机,甚至考厨师、考劳动技术资格调深圳户口……每个人都在努力向前赶,这种向上的氛围会使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但也感受到催命般的压力。

当你30岁,在深圳仍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深圳或许就是一场让你黯然神伤的幽梦,任何人都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煎熬;你可以选择创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打工;深圳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城市,任何人都不认识你,也不关心你姓甚名啥,你也不认识任何人;同事走马灯地换,人走茶凉的戏每天都在上演;这里没有你家乡的复杂关系网络,任何人对你很冷漠,当然对你也平等,也非常宽容,包括你发生过一次一夜情,换过两个姘头,做过三次奸夫(淫妇);你在这里可以彻底放松,彻底找到并做一次真正的自己,但同时也喻示着,你或许会完全迷茫,失去自己。

对有的人来说,深圳充满着无穷魅力,公共设施健全、服务周到、创业及就业环境优良、人们法制意识浓厚,激情、理想、自由、个性都能在这里得到尽情发挥和收获;对有的人来说,深圳又是一座魔鬼之城,心态浮躁、拜金横行、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生活在这里的人时刻被压力、寂寞、厌倦所困扰。这就如有人会“久旱逢甘雨,洞房花烛夜又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的消息”,而有的人却会“网恋见到老婆,***撞到老丈人,偷东西被发现慌不择路却冲进了公安局”。

深圳是一个多面镜,有时她是刘姥姥眼中的大观园,让人目不暇接,惊叹连连;有时她又像一个故事中唐僧眼中的牛魔王:牛气冲冲的牛魔王向唐僧询问他对自己的评价,唐僧说“在我眼里,别人都是一陀屎,而你……”唐僧顿住,牛魔王心中大喜,急问是什么?唐僧慢吞吞地回答“是两陀”。

真正的深圳户籍人口并不占多数,且深圳户籍人也基本都是从全国各地移民来此者,但每一个生活在深圳的人,都可以称自己为深圳人,然而也都可以称自己是内地人,很多人都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爱着这个城市,尽管一到春节满城的深圳人都跑回老家团聚,而非选择留在这里。但不容忽视的是,同时也有着很多人对这个城市充满着诸多的不满、抱怨,甚至是憎恨。

而深圳人的公益意识之强又全国知名,捐款、救助、做义工者比比皆是,但深圳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是全国知名,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邻居之间很少往来,大家都在疲于奔命,无暇顾及维护情谊,彼此间淡漠感、隔阂感严重,甚至给人的感觉是冷酷。

关于上述两面的现象,社会学上有种解释:当一个城市的户籍人口低于总人口的60%,流动人口高于40%时,这个城市就很难保持一个稳定的治安环境。流动人口随时都有离开的可能,对城市的认同性低、结合性松散,没有相对固定的族群、社区力量对其形成有效的约束,在犯罪成本越低的情况下犯罪风险就越大。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相对的稳定感,所以彼此间的交往谨慎、保持距离、冷漠也就自然而然。深圳的户籍人口远远低于暂住人口,这种高流动性由此造成了深圳人今天特有的关系交往特征。

其实,早在几百年前,在欧洲逐步实现“工业化、市场化、自由化、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及内在矛盾的驱动力,一大批欧洲人就开始了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浪潮。有数据表明,近三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四分之一的欧洲大陆人口大规模移民到北美、澳洲、南非等地,这种早期移民者在新居住区所展现的特征与深圳目前的特征极其相似,这种“不稳定、不信任、不安全感”感促使着他们寻找更为强大的保护力量,由此形成对共同契约、法制的推崇,对民主、自由、财产保护、天赋人权的追求,而由此又带来了多种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等副产物的并存与彼此宽容,这便是多元化了。

所以,深圳的多元化既是经济下的产物,也是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产物,既是发生在现时代的今天,但也并非与世界图景下的历史毫无渊源。在这种特色的大框架下,她有着21世纪中国的现实国情,有着香港的快节奏,有着新加破的推崇法制,也有着美国的自由价值观念与兼收并蓄的多元宽容。这些移民社会的常态,都在深圳的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所以,我们一方面会发现这个城市集中了“资讯发达、经济繁荣、创业与就业机会众多、法制意识浓厚、公共设施与服务健全、追求自由与宽容”等众多优点,而另一方面,也会发现“治安隐患、信仰缺失、道德危机、经济与心理压力过大、社会问题众多”等负面同时大量并存。无论你是否愿意接纳,却都无法回避,这是一把双刃剑,就如阳光与黑暗是一双孪生姐妹与生俱来。

于是,在这一背景下,曾经生存在八卦岭、笋岗附近的十元店成了无数深圳人共同的回忆:那里黑店遍布,集脏、乱、差于一体,但那里住宿便宜、伙食低廉、而且距离找工作的地方——深圳人才大市场最近。缺点有些让人畏惧,但优点却又让初来者难以拒绝,在双重心态的博弈下那里最终还是成了大多人立足深圳的第一站。也所以,深圳也是这样成了很多人心中抹不去的样本。尽管在不同的梦里,有的是黑夜,有的是白天。

这就是深圳,每一个深圳人眼里都有一个自己的深圳,一个多元化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