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对房价的冲击——房价、板砖和其他(之六)


 

房价、板砖和其他(之六)

 

产业转移对房价的冲击

徐滇庆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最近,有朋友来电话,说深圳某些报纸断章取义,歪曲了你的讲话原意,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我对媒体的朋友向来很尊重,体谅他们的难处。即使有些报道失真也从不介意。出来闯世界,谁都不容易。看了网上转载的南方都市报的一些报道,“徐滇庆说深圳房价上涨理由充分,是好事”,我反倒笑了起来,有些断章取义之处,却没有歪曲,基本属实。新闻报道总不能像学术论文那样成篇累牍,不计篇幅。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恰恰反映出我们需要好好推进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教育。

有位余丰慧先生(或女士)写了一篇文章“徐滇庆的房价暴涨合理论不可能让人信服”。在网上一片叫骂声中这是难得可贵的一篇文章。文章把我的观点归纳成“深圳房价暴涨合理论”,“深圳房价与香港看齐论”,“绝对不能补贴中等家庭买房论”,“限制港人太笨论”,“人们关注房价近期上涨,没有看到很多人收入涨了100倍、200倍论”,“现在很多政策制定者经济学没毕业论”等等。刚好凑齐了六个,也许该命名为“深圳房地产六论”?六论当中有三论和香港有关,让我们先从这个话题说起。

深圳和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目前,粤港澳经济正在加速实现一体化。壁垒持续降低,大大加速三地人员来往和资金的交流。自2003年以来,开通了香港居民智能身份证之后,港澳人员过关更加便捷。港人往返基本实现了同城流动。深圳靠近海关的地区已进入香港居民通勤上班的范围之内。2007年7月1日,正式开通了西部通道,香港元朗的居民只要10分钟就可以到达蛇口。目前,在深圳居住的香港人超过10万,还有更多的香港居民准备搬到深圳居住。

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是件好事,但是,有利必有弊,其副作用不可忽视,其一就是带动了深圳的房价暴涨。在此之前,深圳房价从每平方米5980元上升到9300元用了2年时间,可是从2007年1月的10670元到6月21日上涨到15487元。在半年之内上涨了50%。尽管如此,香港住房每平方米均价为40000-50000元,还比深圳高出一倍以上。在香港郊区西部通道附近的地价已经涨到每平米30000-40000元,估计房价要在10万元左右,在深圳关内和蛇口的新盘均价只有2万元。在香港资金的冲击之下,深圳的房价焉能不涨?最近,靠近海关的罗湖区房价已经上升到5万元,和香港郊区元朗的房价相差无几。根据从深圳市国土房产局了解到的消息,今年港人与外籍人士在深圳置业猛增,交易量所占比重由去年的11%上升到目前的25%,而像口岸区等个别区域,港人成交量占到了一半。报道还引用有关地产人士的话说,大批港人来深置业是深圳房价持续走高的主因之一,而人民币升值以及深圳湾口岸和福田口岸的开通,将会吸引更多港人北上投资物业。

如果要把深圳的房价压下去,有一个好办法:关闭香港和深圳的边界。只要几道铁丝网一拉,深圳的房价马上就会跌得一塌糊涂。可是,这样的事情能干吗?实现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对全局有利,对深圳的长期发展也有利,绝对不能因为深圳房价暴涨就改变这一战略部署。深圳房价暴涨的主要原因是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和深圳本地的资金流动性过剩,次要原因是深圳内部房地产投机活动。有主有次,主次分明。要害在于从香港过来的资金流,迅速抬高了人们对房价上升的期望。如果没有这个基本面因素,单靠投机绝对不可能把深圳的房价炒得这么高。塔里木沙漠的房价和地价都非常低,由于缺乏需求,从来没有人去炒。

有人说,应当限制外国居民购买住房。确实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限制外国人购买住宅,可是千万不要搞错了,香港居民是外国人吗?香港是个特区,深圳也是个特区,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建设粤港澳经济区就是要削减三地之间的壁垒,让三地经济更好地融合起来,促进人力和资金的流动,发挥竞争优势。怎么刚开始就要往后退?只要这个大政策不变,怎么能挡住香港居民来深圳买房?如果改变不了这个趋势,那么水往低处流,深圳的房价向香港看齐就顺理成章,难以遏制。

有人问,从香港来的冲击波会不会抬高整个广东的房价?那倒不一定。从都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房价的扩张有其特定的规律。从经济中心向外,梯度递减。首先抬高香港居民可以跑通勤的区域的房价,然后再逐步扩散到更远的地方。是否今后深圳的房价会向香港看齐?那可不一定。如果香港继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那么香港的房价还是要比深圳这边高。拿北京来说,六环之外的房子无论如何也卖不到三环之内的价格,再往远郊走,房价就更低。都市经济学中对世界各大城市房价的梯度分布规律有着透彻的研究,中国也不例外。

深圳政府出台一个土政策:港澳台地区居民和华侨只能购买一套用于自住的商品房。且不说是否合理,先看看是否具有可行性。请问,怎么样才能审核香港居民是否购买第二套住宅?如果夫妻分别购买算不算?他们拿儿女的名义购买算不算?拿别人的名义购买算不算?一位香港的家庭主妇说:“限制香港人买一套房子,这个真的能起到作用吗?我有点怀疑,我们家有5口人,我们有两个小孩,如果算上老人的话,有7口人,如果我们还打算买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孩子和老人的名义买呢?那我们家就还可以买6套房子。对那些真要买房的,我觉得这个政策可能并不能起到足够的作用。” 目前,连我们大陆居民的信用状况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把香港居民的信息搞明白?说话之前是不是先想想,做不到的就别说,说了又做不到,让人家笑话。

香港人跑到深圳来买房给深圳带来巨大的冲击。2006年,香港人均GDP为38127美元,而深圳仅为8619美元。深圳人均收入是香港的22%。居民收入巨大的落差给深圳的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深圳房价上升幅度远远超过了工资增幅,难怪许多深圳居民抱怨说长此以往将买不起房子。要解决深圳居民购房压力,看起来只有叫企业给员工增加工资。如果收入增加得比房价更快自然购房就不成问题。可是,老板们会不会考虑到劳动力成本过高,企业无利可图而拒绝给员工增加工资?我看可能性非常大。如果员工坚持要求增加工资,老板们也许会关门,害得许多员工丢掉饭碗。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在短期内员工们可以试图和老板谈判,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收入,但是从长期来看,前景不妙,许多企业将无法在深圳立足。

问题的深层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早在意料之中。请问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企业都是从那里来的?许多企业都是从香港、台湾、新加坡迁移来的。由于那些地方工资水平高,房价高,所以台湾的雨伞业,香港的成衣业,韩国的制鞋业都迁到中国大陆来了。首先登陆的地方就是深圳。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香港、台湾转移出来之后,那些地方丢失了许多就业机会,可是,最终那些地方的居民是更穷了还是更富了?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四小龙迅速实现了产业升级,那些地方的老百姓比以前更富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跟不上形势而落伍。可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落伍者都没有理由来责怪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和升级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是世界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心。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动员了1200万军队,到了1946年只保留160万。有1000多万军人复员、转业,却没有出现严重的失业,靠的就是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美国当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世界工厂”。后来,美国人的工资水平上去了,这些产品转移到工资水平相对比较低的日本。等日本的工资也涨上去之后,这些产业就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由于这些经济体的规模有限,很快就实现了充分就业,没过几年他们的工资水平也涨上去了。恰好赶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于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就转移到大陆来了。第一站就是当时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实事求是地说,深圳人就是沾了这个产业转移的光,在中国各省当中首先富了起来。

我曾经多次到台湾考察、研究当年产业转移的过程。80年代,许多工厂迁往大陆,李登辉等人大喊,“要把根留住”,否则台湾经济就会出现“产业空洞化”。我曾专门写文章批判那种台湾产业空洞化的谬论。尽管李登辉设置种种障碍,可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年台湾号称“雨伞王国”,如今雨伞业几乎全部迁来大陆。台湾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一个接着一个搬到大陆,在广东东莞、江苏昆山聚集了数十万台胞。他们失去了在台湾的工作,却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他们的收入要比当年高,生活质量要比当年好。产业转移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作为大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样的产业转移迟早要在深圳发生。不仅企业家要提早做好准备,老百姓也要有思想准备。我说,产业转移来了,大了不起就是搬个家,再就业,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有的网友很沮丧,说北大来的教授不体谅深圳百姓的疾苦,怎么会建议我们搬家再就业?其实,我说这些话等于是说“恭喜发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快三十年了,新的一波产业转移很可能要从深圳开始。深圳的房价上去了,自然带来对工资水平上升的压力。无论如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最终是要撤出深圳的,能够留在深圳的必定是那些高科技、资本密集产业或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将转移到哪里去?要看内地各省的竞争结果。也许是河南、湖南、安徽、江西,也许是更加靠西部的陕西、山西、新疆或者东北。什么时候转移,哪些行业会转移都要看下一步竞争的结果。虽说产业转移的细节可能有先有后,但是那些低工资、劳动力密集产业肯定在深圳站不住脚。与其将来在竞争中被淘汰还不如未雨稠缪,早做准备,主动向内地迁移。

在十几年前,有些人很羡慕香港,甚至不惜违法偷渡过去。如今,深圳发生了沧桑之变,用不着偷渡,香港“跑”过来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我把这个大趋势告诉深圳的朋友们,信不信由你,过了几年自见分晓。好话坏话总还能分清吧?就是听着不那么顺耳,也用不着大动肝火,出言不逊。

深圳房价暴涨的根本原因是粤港澳经济一体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转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在美国、日本、四小龙的故事今天在深圳开始重演。类似的现象今后还将在上海、北京、广州陆续出现。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这个规律,并且顺应潮流,积极地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争取让中国经济更稳健地持续发展下去。

 

 

(本文发表于8月27日《中国房地产报》“燕东随笔”专栏)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