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实际是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公
文/汪华斌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层公开透露‘举国体制在2008年之后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这就是公开向世界宣布,‘我们虽然是市场经济,但我们不会放弃举国体制的’。
‘举国体制’是什么,从理论上讲;它就是在‘财力、人力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全国的力量办领导决策的事’。我们对‘举国体制’的了解源于北京亚运会,当时是全国人民支持办亚运会而建立的概念。想当初汉城亚运会上,人家宣布净赚利润二个亿;所以汉城马上接着又办了奥运会,又是几个亿美元的净利润。我们当时还在幻想,北京亚运会肯定会赚不少;在这种热情的鼓励下,我们单位当时人平均1000元地支持了北京亚运会;结果除了我们的领导有票参加开幕式外,我们并没有分到半分钱的利润;这就是我第一次‘无私奉献’的经济行为,也是对‘举国体制’的首次认识。
后来,我们才发现‘举国体制’最大的收益者是运动员;成功了利益是自己的,失败了其培养的投入全部是‘举国体制’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我国全民都要投入运动员的基本国情;因为投入并不需要你借贷,反正是‘举国体制’的;说不定有成功的可能,结果才有全民积极之动机。
进入市场经济后,我们的各级领导全面领会了‘举国体制’;于是‘举地区’、‘举单位’等体制全面诞生了。在这样的体制下,我们那财政收入水平很低的地区;也能为领导修建豪华型的楼堂馆所;再看我们那国有企业的领导层,能年年有新房居住;同样得益于‘举单位’体制。因为全体员工的住房款,修领导住的豪华型房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解决全员住房还是困难,但使领导住好房却是可以办到的。
‘举国体制’最大的好处是,收益者永远是少数既得利益者;当然这是没有‘责任’的享受,所以既得利益者们心安理得。没有出现‘举国体制’使既得利益者有债务的感觉,这就是我们‘举国体制’的感觉。我们不会忘记,相当多的‘举国体制’是‘昙花一现’;结果领导风光一时。可过后,却是国有资产闲置或浪费;因为投入的是全民所有制的,所以收益的主体不明;最后变成‘举国体制’的占用或占有者成了这些资产的主人,他们在享受‘举国体制’的成果时;还在享受它的后续利益。
是啊!‘举国体制’永远只能是少数人获利,而投入却是全民的;这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决然相违背。因为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谁投入,谁收益;而且要自己承担风险。我们的‘举国体制’投入的是全民,难道谁见过全民从‘举国体制’中受益的。举例来说,我们的三峡是‘举国体制’的结果;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利吧。可结果是电力给外资企业用和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用全部是一样的市场价,获利的只能是这些占用或占有者们;他们用‘举国体制’为自己实现了‘高位嫁接’,结果并没有人找他们索取回报了;这就是我们的‘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的确是最大的不公,你领导批准的项目就能‘举国体制’;而老百姓自己想搞的项目,却没有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保证;这竞争公平吗。
同样是体育界,民办的就没有‘举国体制’的机会;如果要是成功了,他们的高度是一样的;可民办的投入与风险却是何等巨大,而官办的风险全部是全民所有制承担;与自己没有半点关系,这能是公平吗。
我们现在的腐败为什么全部集中在全民所有制的‘权力’交换之中,就是因为‘无责任的权力等于魔鬼’;是魔鬼还有不腐败的吗。而很多根源实际还是因为‘举国体制’的观念,是腐败成为‘权力’交换的唯一表现形式。
我们发现: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它们并没有实施‘举国体制’,但它们的很多比中国大很多的项目和活动都取得了成功;如此看来,成功并不一定非要‘举国体制’才能;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既能成功;还能预防腐败。‘举国体制’虽然不是腐败的源泉,但它毕竟是计划经济的‘政治’产物;真的还有必要‘发扬光大’吗。
是啊!我们如今的大学生自己贷款读书,都有找不到工作而还不起贷款的风险;为什么我们的体育人士就有特权。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对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实行‘举国机制’呢;这不是还能实现我国全民知识经济的提前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