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行业中的许多成员正在垂死挣扎,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就是出版社大量制造“伪书”。一家出版商生产制造“伪书”、卖“伪书”,靠生产制造贩卖“伪书”生存,肯定是要走向破产道路的。
所谓伪书,指的是在图书中包含虚假的信息,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欺骗消费者。目前伪书之“伪”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伪造外国作者及虚假评论,如伪造所谓哈佛等外国著名学府教授或外国畅销书作家,伪造国际知名媒体、人物的评论,伪造国外图书畅销信息。第二种,盗用国外已有影响或畅销的图书书名及相关信息,包括原外文名字及所获得的荣誉等,而中文图书内容则是完全由自己编写的。上述两类图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营管理、励志及心理自助类等方面。第三种,假冒中国著名作者。(参见:孙荣欣,伪书是如何出笼的?)
我是一个经常买书的读者,最近,盘点图书存货,发现自己所买的书里,也不乏伪书,有此发现,立即大倒胃口。我买书有一个习惯,看见自己感兴趣的书(可能属于某个门类)就买回来,签上购书者大名,注明买书的时间地点,买回来就暂时放在书架,等有时间再慢慢读。由于没有精挑细选,难免买回一些“伪书”。相信如我这样大大咧咧买书的读者不在少数。
以前,就知道“伪书”的事情,但是,决不相信“伪书”在中国市场会泛滥,因为我一直以为在图书监管部门的严格管理之下,“伪书”决不可能占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这是我对监管部门的基本信心。“伪书”盛行,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监管部门已经力不从心,被少数不法份子钻了空子。
最近听说“伪书”已经泛滥成灾了。有事实或数据为证: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排名稳居前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没有任何借口》成为媒体炮轰的第一“伪书”。
作家池莉告诉记者,她经常碰到读者拿来签名的书是盗版,其中还有不少是伪作。仅今年她就发现4种自己的伪作,一本是她在某家正规书店里买到的标明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怎样选择都是错》,还有一位日本汉学家在日本邮购到的所谓池莉作品《水煮围城》;另外,还有《女人的牧场》和《女人的森林》称是她的最新作品,在全国书市上公开进行征订。海岩指出,市场上常见的冒用他名字的作品至少有30多种。他说,“十一”期间他去海南休假,海南读者拿来签名的作品大多是伪作。作家安妮宝贝称冒充她的伪作也不下10种,其中有《洇红泪》、《美女的心》等等。(参见《新京报》2004年11月14日,术术,谁在说谎中陶醉?伪书猖獗作家叫苦)
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调查分析显示,《没有任何借口》上市以后14个月,其中13个月独占非文图书市场的鳌头。该书的持续热销甚至带动了一批概念跟风和类似题材图书的热销,例如《没有任何借口Ⅱ》《执行力》《把信送给加西亚》等。有人统计,《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年发行量约200万册。
现在,到处都叫嚷着要建立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甚至学习型个人,学习当然免不了要看书。如果我们看的都是“伪书”,那客观上就是助长了知识经济领域的犯罪行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是无辜的,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加强打击的力度。如果打击的力度非常强大,“伪书”肯定没有空间。记得有一则报道:中国有一个在英国念博士学位的学生,在他的TERMPAPER中引用了他的导师的观点,但是,没有加任何的说明。导师发现之后,再不用问任何缘由,把他扫地出门。原因只有一条:你不尊重文化秩序。他们否认别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这样的人也没有价值。可是,制造“伪书”的君子们不会这样看问题。在中国,他们可以盗名盗利,名利双收。按照业内专家的分析,伪书比真书的存活力还强大的原因在于,第一,伪书的投资成本低、出版周期短。第二,伪书迎合大众心理。伪书制作者知道目前流行什么,他就可以制作什么。充分体现出“按照市场需求”制作“伪书”的能力。(参见,伪书泛滥你买的书是真的吗?2005年01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我倾向于用“趋势的自我强化”来解释“伪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泛滥成灾的过程。从制造“伪书”到“伪书泛滥成灾”之间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它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比如:学术腐败,图书市场监管不严,监管部门腐败,渎职,不作为,读者素质不高,等等。“伪书”盛行反过来说明这个社会可以“容忍”伪书的存在和盛行。
不管“伪书”及其“伪书”的制造者如何猖獗,我始终相信一点,玩火者必自焚。
所谓伪书,指的是在图书中包含虚假的信息,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欺骗消费者。目前伪书之“伪”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伪造外国作者及虚假评论,如伪造所谓哈佛等外国著名学府教授或外国畅销书作家,伪造国际知名媒体、人物的评论,伪造国外图书畅销信息。第二种,盗用国外已有影响或畅销的图书书名及相关信息,包括原外文名字及所获得的荣誉等,而中文图书内容则是完全由自己编写的。上述两类图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营管理、励志及心理自助类等方面。第三种,假冒中国著名作者。(参见:孙荣欣,伪书是如何出笼的?)
我是一个经常买书的读者,最近,盘点图书存货,发现自己所买的书里,也不乏伪书,有此发现,立即大倒胃口。我买书有一个习惯,看见自己感兴趣的书(可能属于某个门类)就买回来,签上购书者大名,注明买书的时间地点,买回来就暂时放在书架,等有时间再慢慢读。由于没有精挑细选,难免买回一些“伪书”。相信如我这样大大咧咧买书的读者不在少数。
以前,就知道“伪书”的事情,但是,决不相信“伪书”在中国市场会泛滥,因为我一直以为在图书监管部门的严格管理之下,“伪书”决不可能占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这是我对监管部门的基本信心。“伪书”盛行,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监管部门已经力不从心,被少数不法份子钻了空子。
最近听说“伪书”已经泛滥成灾了。有事实或数据为证: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排名稳居前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没有任何借口》成为媒体炮轰的第一“伪书”。
作家池莉告诉记者,她经常碰到读者拿来签名的书是盗版,其中还有不少是伪作。仅今年她就发现4种自己的伪作,一本是她在某家正规书店里买到的标明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怎样选择都是错》,还有一位日本汉学家在日本邮购到的所谓池莉作品《水煮围城》;另外,还有《女人的牧场》和《女人的森林》称是她的最新作品,在全国书市上公开进行征订。海岩指出,市场上常见的冒用他名字的作品至少有30多种。他说,“十一”期间他去海南休假,海南读者拿来签名的作品大多是伪作。作家安妮宝贝称冒充她的伪作也不下10种,其中有《洇红泪》、《美女的心》等等。(参见《新京报》2004年11月14日,术术,谁在说谎中陶醉?伪书猖獗作家叫苦)
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调查分析显示,《没有任何借口》上市以后14个月,其中13个月独占非文图书市场的鳌头。该书的持续热销甚至带动了一批概念跟风和类似题材图书的热销,例如《没有任何借口Ⅱ》《执行力》《把信送给加西亚》等。有人统计,《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年发行量约200万册。
现在,到处都叫嚷着要建立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甚至学习型个人,学习当然免不了要看书。如果我们看的都是“伪书”,那客观上就是助长了知识经济领域的犯罪行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是无辜的,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加强打击的力度。如果打击的力度非常强大,“伪书”肯定没有空间。记得有一则报道:中国有一个在英国念博士学位的学生,在他的TERMPAPER中引用了他的导师的观点,但是,没有加任何的说明。导师发现之后,再不用问任何缘由,把他扫地出门。原因只有一条:你不尊重文化秩序。他们否认别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这样的人也没有价值。可是,制造“伪书”的君子们不会这样看问题。在中国,他们可以盗名盗利,名利双收。按照业内专家的分析,伪书比真书的存活力还强大的原因在于,第一,伪书的投资成本低、出版周期短。第二,伪书迎合大众心理。伪书制作者知道目前流行什么,他就可以制作什么。充分体现出“按照市场需求”制作“伪书”的能力。(参见,伪书泛滥你买的书是真的吗?2005年01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我倾向于用“趋势的自我强化”来解释“伪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泛滥成灾的过程。从制造“伪书”到“伪书泛滥成灾”之间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它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比如:学术腐败,图书市场监管不严,监管部门腐败,渎职,不作为,读者素质不高,等等。“伪书”盛行反过来说明这个社会可以“容忍”伪书的存在和盛行。
不管“伪书”及其“伪书”的制造者如何猖獗,我始终相信一点,玩火者必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