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这话也能说出口


提高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这话也能说出口

李华新
 
  下周,全国将迎来首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应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如上海必须花钱买牌照,减少停车场地但提高收费标准等。(据《第一财经日报》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9-12 7:37:35 · 来源: 新京报  

    显然仅仅是一天的无车日,对于交通拥堵和城市公交来说,其作用或许是明显,但是因其仅仅是明显一天,那么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提高普通市民私家车的使用代价,也许的确可以使得一些处于犹豫边缘,或是属于炫耀性消费的一些人,打消买车的念头。但是有一点不明白的是过去政府为了刺激消费,为了促进汽车的生产,对于百姓是鼓励买车的。而且大有买车是的确的爱国具体表现。而现在当人们为中国几乎已经进入汽车时代时,却因为私家车的增多影响了城市交通,便要通过提高私家车购买行驶门槛的方式来限制市民买车。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前后矛盾的,而且对于一个民生政府来说,似乎是有些不讲道理了。

    用增加私家车使用成本,让你无处停车,或是增加汽车牌照办理的费用,让你在拥有私家车的时候,会受到种种限制,这些政府都可以做出来。可是这样的做法,无疑都是和建立和谐社会和一个真正的民生政府相悖的。

    以往我们对于交通道路的建设与道路的管理,是8:2的比例,限制有人提议,这个比例应该倒过来,不算再继续加宽道路,也不是继续修路,而是要提高城市交通道路的管理,要在如何使得交通通畅上做文章,而不是继续修路继续加宽城市道路。

    此外,就是要让人们感到,其实在平常日子里,还是要以城市公交为主,还是要提高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来让人感到城市公交的低廉和方便,的确是要比自己驾驶私家车更为划算,拥有私家车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使用私家车的时候,那么就有更多的人放弃购买私家车。

    有评论提供的数字表明,发达国家市民选择公交车作为通勤工具的比例大约60%,而我们才28%,我想这更多不是市民习惯的问题,而是公交质量的问题。政府公车更不必说了,千万人口的韩国首都首尔,政府只有4辆公车,同规模的国内城市却多达36万辆,全国公车总数高达350万辆,年耗费3000亿元。现在公车依然是对道路占用的主力,而为了不断减少对城市交通的拥堵的压力,还是需要对城市大公交和政府车辆的管理,以及对私家车的积极控制使用上来具体解决问题。并非是一有问题,就把焦点集中在私家车上。

   用让百姓来承担城市交通的压力,或是这个代价有普通市民来承担,这一做法,的确是不妥的。
   本来这话是不应该说出口的,更不应该把责任归咎与私家车上,因为,现在的科技水平以及对道路交通的管理上,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和科技手段来积极解决才是。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