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产品过期率偏高
诊断症状:
- |
库存周转率低 |
- |
即使大幅降低销售价格,销售进展仍缓慢; |
- |
功能先进的新产品上市。 |
原因:
- |
性能更佳的、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上市,导致现有产品滞销; |
- |
生产计划缺乏目标性,盲目采购原材料; |
- |
市场对在线产品的需求量骤然下降; |
- |
由于价格便宜而超量采购货物。 |
问题解析:应对仓储物品的仓储期和有效期、以及过期淘汰下架的状况进行审核。
修补措施:
- |
组建或聘用熟悉生产经营需求的顾问小组,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咨询服务; |
- |
根据生产和销售的具体目标而制定详细的库存水平; |
- |
根据公司的库存周转状况和生产计划指定妥当的库存水平; |
- |
确认下述实际库存品状况:破损、周转缓慢、超量储放、款式过时或过期的库存品;同时审核这类库存品的采购合同并视情调整,或取消继续采购的契约; |
- |
按市场价格出售积压的库存品;若库存品已不具有市场价值则可以捐赠给当地的慈善机构;处理库存积压品可以降低公司的库存成本;例如:保险费用、雇佣临时保安员或仓管记录人员的费用; |
- |
确认可否将近期交货的款式过时物品,部分或全部退还给供货商。 |
预防手段:
- |
确认正确的库存水平。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目标库存方法”(Targeted Inventory Method);即: 上期库存余额总数除以公司管理层要求周转次数;其结果就是目标库存总金额。然后,将此结果与现有库存金额总量进行对比;如果现有库存总金额大于目标库存总金额,多出部分为超出库存计划部分,容易造成过期储放。 |
|
|
|
实例: |
|
去年(上期)购入库存总金额 = ¥5,000,000 公司管理层要求的周转次数 = 25(次) 年终实际库存金额 = ¥222,000 |
|
|
|
年终可能造成过期积压的库存金额:¥22,000; 其计算方式如下: 目标库存金额(¥5,000,000÷25)= ¥200,000 年终实际库存金额 = 222,000 |
|
可能会闲置过期的库存 = ¥22,000 |
|
|
- |
成立削减库存工作小组,对所有影响公司生产和仓储库存品量的相关活动及领域进行审查;同时,由工作小组对库存管理问题进行审核、分析,并提出即时解决方案和减少库存品的具体措施步骤。 |
- |
对目标库存进行分类,按下述方式分为三类:计划要求水平、可以容忍水平、不可容忍水平; |
- |
将库存水平降至预先计划水准时须谨慎,不可影响生产作业和客户服务水准; |
- |
让公司管理层根据生产计划和客户服务的具体需要决定合适的库存水平; |
- |
研究产业行业产品更新换代走向,原材料供应趋势和生产加工流程; |
- |
尽可能与供货商制定灵活的采购合同,在市场供需出现变化时可以退货。 |
负面作用:多余的过期产品降价销售会导致销售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问题:错过生产计划
诊断症状:
- |
生产定额或计划不达标; |
- |
由于成品库存不能及时交付运输而未能完成销售订单; |
- |
销售下滑; |
- |
公司诚信度受到质疑; |
- |
生产原料供货拖延,造成严重停产; |
- |
生产设备老化、陈旧; |
- |
工人经验不足,效率低下。 |
原因:
- |
员工欠缺实际工作经验; |
- |
产品技术更新,需要培训; |
- |
公司引进新生产设备,采用新的生产手段; |
- |
未能准确预测库存需求,采购量与需求不符; |
- |
需求的备品、备件缺库存; |
- |
雇员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人员辞工跳槽过于频繁; |
- |
更换客户过于频繁,取消订单率过高; |
- |
关键生产原料库存失窃。 |
问题解析:由于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工人的供需变化、生产原材料供应的变化、行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通常,高效运作的公司每三个月对其生产绩效进行一次评审;其内容包括:公司组织结构,生产目标,库存控制方法,公司各生产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会计记账的准确性。
修补措施:
- |
找出公司内部与生产流程相关之各部门的弱点; |
- |
对主管生产的经理,生产一线班组长及工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审; |
- |
设立安全库存边际; |
- |
确保对质量不合标准的原材料进货进行再处理或既是退货; |
- |
监控员工迟到早退情况,了解员工辞工跳槽动态; |
- |
对所有库存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审核 |
预防手段:
- |
按部门或生产线制定生产目标计划; |
- |
制定有效保证原材料质量的采购流程; |
- |
确保生产设备上的工程技术改进及时得到操作人员消化,掌握; |
- |
明确生产岗位责任和生产线管理权限; |
- |
在可能的条件下,对库存备品备件和生产流程实施标准化作业; |
- |
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
- |
征求生产一线人员和车间班组长的意见,改进生产流程; |
- |
确保库存原料明确分类,并可以随时提供; |
- |
对原材料进货部门随时进行进货质量和数量检查; |
- |
确保供货商的货款得到及时支付,建立良好的供应关系; |
- |
健全库存管理规章制度,防止库存品失窃。 |
负面作用:
- |
调控过度而导致所需库存品断货; |
- |
无法满足客户销售需求; |
- |
仓储、保险、管理成本上升; |
- |
净收益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