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18年前,在书店请了一本《白话金刚经、坛经》,回家后看了好几遍,虽没有看懂多少,六祖大师的那首偈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是多么的洒脱、自在境界!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样,对这首偈独有所钟,把它当做自己的珍宝。这么久已来,也看过几本坛经的解释,可是时时有疑问起来:本来无一物,还修什么呢?不是没得修了吗?
最近,在“般若文海”这个网站上,看了四川省佛协副会长贾题韬居士的《坛经讲座》,才消除了这个由来以久的疑问,贾题韬居士确实有自己的证悟。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六祖大师的那首偈是他的见道偈,就是他的见地、思想理论上的认识。贾先生写到这首偈是;“针对神秀‘我空法有’的思想,六祖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法空’,甚至菩提也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著的,也是空无自性的。‘本来无一物’,这不是‘一切法空’又是什么呢?全部《中论》也不外这一句。你想,在内觉得有个实有的佛性,在外又觉得有个实有的尘埃,而且尘埃还要把这个佛性污染,于是要去拂拭……这样纠缠下去,你怎么空得了呢?又怎么解脱得了呢?‘何处惹尘埃’就与之相反,对内不再认为有什么佛性,对外也不再认为有什么尘埃,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对任何物件,世间的、出世间的、凡的、圣的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要找一个实在的佛性是找不到的。”
我们常常看到这首偈,以为这是最精彩的一回,往下不再深究,既然是“本来无一物,”那也就无所修了。而且还湖糊里糊涂把六祖大师的见地,当做自己的见地,把六祖大师的悟入当成自己的悟入。
其实,往下深究,六祖大师,还有大悟呢!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也许,我们醒悟过来了,六祖大师的“大悟”原来是这五个“何期自性”,六祖前面的见道偈所悟的是“一切法空”的般若思想,而此时悟到的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而且经上注明这是“大悟”,可见前面见道偈可能就是“中悟”。
贾先生写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像六祖悟到的是空,是般若;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又从空转到了有上。要知道,仅仅‘本来无一物’还不行,不然佛那么多的功德、神通、智慧从哪儿来?六祖这五个‘何期自性’,表明了他转识成智的完成。‘应无所住’——是空,‘而生其心’——不空了,转过来了,也就是转识成智了。”
空不是没有,空是“能变”,圆满清净的自性,却能生万法;虽能生万法,但自性却无动无摇、不生不灭。自性是空,万法是有,空是真空,有是假有,虽是假有,却有大用。比如六道轮回,就是一个梦,我们在梦中受尽冤枉苦,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比如我们人生,人生是一个假相,可是却有大用,可以借假修真啊!离开了这个梦境,与如来无二无别。
我们再往下读经文: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这一段,贾先生给我们指出来了:“六祖从得法到后来出世说法,中间尚有十五年时间。实际上是六祖进一步护持、进修的阶段,把自己习气陶炼得净尽、圆融,才能荷担如来家业,才能在后来广传无上大法,揭开了弘传千年的禅宗序幕。所以,六祖一到广州法性寺就能一鸣惊人,与印宗法师论《涅槃经》时,境界是那样纯熟高深,这决不是偶然的。”“依教下来讲,烦恼有两种,一是分别我执,一是俱生我执。分别我执是个人后天习染而成的烦恼,俱生我执是先天带来的烦恼。佛教认为,烦恼的中心就是我执,没有我执,各种烦恼失去了依止就无从发起。分别我执又叫见所断烦恼,一经见道开悟就可以断除。俱生我执又叫修所断烦恼,这就必须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才能加以解决。还有功德,那是要不断地去做才会圆满。所以有了见地更要修,不要说‘悟后不修’或‘修即不修,不修即修’一类的话,要实践,要老老实实地继续修行,用六度的思想来检验自己,要得起初的受用才行。所以,单凭(五祖一句)‘善自护念’这一点,就证明了悟后必修。以六祖大师的天资尚须如此,何况其他。”
真是很惭愧,依六祖上根利智之人,大彻大悟之后还要进修15年,而我们只强调“一切法空”,不知“自性能生万法”的妙用。说实话,连“一切法空”也是口头禅,是不是自己的见地啊?如果我们想学佛,还是要脚踏实地,不如先从事上下手,然后再去开发自己的见地,特别是现代,外面诱惑太大了。想想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可是讲般若经就讲了二十二年,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帮助弟子门看破、放下,树立般若正见。可见这个,不是三言两语,也不是一年两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是多么的洒脱、自在境界!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样,对这首偈独有所钟,把它当做自己的珍宝。这么久已来,也看过几本坛经的解释,可是时时有疑问起来:本来无一物,还修什么呢?不是没得修了吗?
最近,在“般若文海”这个网站上,看了四川省佛协副会长贾题韬居士的《坛经讲座》,才消除了这个由来以久的疑问,贾题韬居士确实有自己的证悟。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六祖大师的那首偈是他的见道偈,就是他的见地、思想理论上的认识。贾先生写到这首偈是;“针对神秀‘我空法有’的思想,六祖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法空’,甚至菩提也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著的,也是空无自性的。‘本来无一物’,这不是‘一切法空’又是什么呢?全部《中论》也不外这一句。你想,在内觉得有个实有的佛性,在外又觉得有个实有的尘埃,而且尘埃还要把这个佛性污染,于是要去拂拭……这样纠缠下去,你怎么空得了呢?又怎么解脱得了呢?‘何处惹尘埃’就与之相反,对内不再认为有什么佛性,对外也不再认为有什么尘埃,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对任何物件,世间的、出世间的、凡的、圣的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要找一个实在的佛性是找不到的。”
我们常常看到这首偈,以为这是最精彩的一回,往下不再深究,既然是“本来无一物,”那也就无所修了。而且还湖糊里糊涂把六祖大师的见地,当做自己的见地,把六祖大师的悟入当成自己的悟入。
其实,往下深究,六祖大师,还有大悟呢!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也许,我们醒悟过来了,六祖大师的“大悟”原来是这五个“何期自性”,六祖前面的见道偈所悟的是“一切法空”的般若思想,而此时悟到的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而且经上注明这是“大悟”,可见前面见道偈可能就是“中悟”。
贾先生写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像六祖悟到的是空,是般若;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又从空转到了有上。要知道,仅仅‘本来无一物’还不行,不然佛那么多的功德、神通、智慧从哪儿来?六祖这五个‘何期自性’,表明了他转识成智的完成。‘应无所住’——是空,‘而生其心’——不空了,转过来了,也就是转识成智了。”
空不是没有,空是“能变”,圆满清净的自性,却能生万法;虽能生万法,但自性却无动无摇、不生不灭。自性是空,万法是有,空是真空,有是假有,虽是假有,却有大用。比如六道轮回,就是一个梦,我们在梦中受尽冤枉苦,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比如我们人生,人生是一个假相,可是却有大用,可以借假修真啊!离开了这个梦境,与如来无二无别。
我们再往下读经文: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这一段,贾先生给我们指出来了:“六祖从得法到后来出世说法,中间尚有十五年时间。实际上是六祖进一步护持、进修的阶段,把自己习气陶炼得净尽、圆融,才能荷担如来家业,才能在后来广传无上大法,揭开了弘传千年的禅宗序幕。所以,六祖一到广州法性寺就能一鸣惊人,与印宗法师论《涅槃经》时,境界是那样纯熟高深,这决不是偶然的。”“依教下来讲,烦恼有两种,一是分别我执,一是俱生我执。分别我执是个人后天习染而成的烦恼,俱生我执是先天带来的烦恼。佛教认为,烦恼的中心就是我执,没有我执,各种烦恼失去了依止就无从发起。分别我执又叫见所断烦恼,一经见道开悟就可以断除。俱生我执又叫修所断烦恼,这就必须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才能加以解决。还有功德,那是要不断地去做才会圆满。所以有了见地更要修,不要说‘悟后不修’或‘修即不修,不修即修’一类的话,要实践,要老老实实地继续修行,用六度的思想来检验自己,要得起初的受用才行。所以,单凭(五祖一句)‘善自护念’这一点,就证明了悟后必修。以六祖大师的天资尚须如此,何况其他。”
真是很惭愧,依六祖上根利智之人,大彻大悟之后还要进修15年,而我们只强调“一切法空”,不知“自性能生万法”的妙用。说实话,连“一切法空”也是口头禅,是不是自己的见地啊?如果我们想学佛,还是要脚踏实地,不如先从事上下手,然后再去开发自己的见地,特别是现代,外面诱惑太大了。想想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可是讲般若经就讲了二十二年,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帮助弟子门看破、放下,树立般若正见。可见这个,不是三言两语,也不是一年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