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于能量“O”态点
宇宙起源一直众说纷纭,现代关于宇宙起源的支持点由物理学引导到“宇宙大爆炸”的学说上。根据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在微观世界里,能量可以自发地不可预测地冒出和消失。以人类的出现时间为参照点往前推算,则最初冒出的能量“0”点就是宇宙的起源点。世间事物都可看作是从空无(绝对值为零的平衡点)中产生的,足以支持这个无中生有的学说。那么,五构素或广义物质是怎样从能量为零的时空中创生出来的呢?
宇宙起源于能量“O”态点分二个阶段。一是宇宙史前期,这时能量“O”态点产生于空无,即系无中生有。在空无状态中涌动出可孕育正、负的能量泡泡“O”态点。二是能量“O”态点爆破辐射出宇宙五构素,经冷却膨胀后宇宙五构素按层次结构布局形成太空。
物理学揭示了能量可正可负,因而存在着位于正、负之间的能量“0”点。这个不呈“+”也不呈“-”的点显然是“空无”概念,也可看作为平衡点。基本对称分镜像(p)电荷(c)时间(t)三种,有了(对称性)符号相反而绝对值相等的二个特征值,才能通过中和反应形成包括空无的各种“O”态平衡体。能量或物质或五构素或一切规律、特征作为平衡“O”态体均包含着多层次对等的正反二面,一旦瓦解时又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从而表现为无中生有。这些无中生有的东西又可表现为正为负或为“0”态点体。
根据宇宙物理学,假如将物质视之为来自“+” 能量,则超引力(犹如引力场和电磁场之引力)可视之为来自“-”能量(这种假设只是描述手段,不影响宇宙观的正确与否)。这是非常可能的,产生物质粒子的正能量被引力或电磁力的负能量所抵消。我们可想象整个宇宙的原始期为能量“O”态体(自然包括“0”点体),据对称中和反应原理,其中的正负物质、创生物质的正能量和表现为引力的负能量相互抵消。据此判断,完全有可能在某一瞬间,只要条件出现,锁闭在弯曲空间中的能量就会转化为正物质和反物质粒子。这就是所谓的物质从空空如也的时空中创生了。
现作一个划定,能量“O”态点只是宇宙的原点,不属宇宙时代。宇宙诞生前只是纯能量“O”态极小点,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发机制T1的作用,能量“O”态点必有失去平衡引发爆破之瞬时。这是物体沿最佳途径发展、自由扩张之方向不变原理作用的结果,因“O”态点必有失去平衡寻求新平衡点的时刻。对此的理解也可借助运动是绝对的哲学概念来支持,即能量“O”态点不可能永远只是静态的能量“O”态点。一旦能量“O”态点爆破后,产生的质朴基本粒子在大统一力粒子(即引力、弱作用力、电磁力、强作用力等合一的载力粒子)的作用下,迅猛连锁爆炸而暴涨成一个类球体,在那一刹那间能量汤释放出宇宙五构素元,于是时空方向运动便有了开端,即五构素朝扩张的方向运动,时间、空间开始被记录。这类似正在被吹大的气球一样,其中的五构素开始离开“0”态点。随着类球体体积的膨胀,其中的广义物质和力热经辐射和冷却而成型并有部分显现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于是,核物质产生了、运动出现了,时间便有了不断延伸,容纳物质及其运动的空间便不断膨胀;物体存在以消费即能量充放为依托的运动便不断多样化,且所有微观量子似乎在追求绝对自由运动,所有大尺度物体消费运动都是有的放矢,似乎存在一个控制者而方向越发明显。随之,宇宙五构素及其生成的物体因消费运动所伴携的温度、压力、对称、密度……系列特征的时代来到
上述方向控制者显然存在于宇宙诞生前的能量“O”态极小点、宇宙爆炸后产生的量子、冷胀后形成的物体等中,发生着因寻找最佳状态而进行打破建立的消费运动效应。“虚&531”称这种存在于物体中具目标方向效应的东西为虚物质。物体在这里具广义概念,即是指除了事件之外的一切表象,主要指宇宙、星系、行星、宏观个体、微观粒子。
能量“O”态点辐射出广义物质,广义物质分为虚、实二个面。其中虚、实物质又分为正、反……,一直下去就可见物能对称树之图。所以能量除了表现出力形式外,还可分化出正物质和反物质,正、反物质相遇时又会发生爆炸而使双方湮灭,同时释放出锁闭在物质中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