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查尔斯·汉迪对话


9月20日,我作为对话嘉宾,和现年75岁的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先生,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组织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能够和自己学生时代的偶像、世界级的管理大师对话,真是我一生的荣幸!

多数媒体都认为,汉迪是迄今在世的最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他自己却更愿意认为自己是一位“社会哲学家”。和另一位前年刚刚去世的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立场很类似,汉迪更愿意自己被称为一个实践者和行动者。也是和德鲁克的观点相似,汉迪认为,管理不是应用科学,而更是一种实践的艺术。

对话的主题,在个人与组织的新型关系、虚拟组织、全球化环境下的个人社会形态等话题下展开。而我们谈得更多的话题,却是价值观和哲学。

我对汉迪开玩笑说,十多年前,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就得益于对他的观点的“拷贝”。当时我还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实践经验的学生。另外,通过简单的交流,汉迪也明确表达了,他对于价值中国网的创新型组织形式的充分肯定。

图一:与汉迪对话现场

 

图二:与汉迪合影

 

图三:汉迪的赠书及签名

 

《汉迪自传》的部分笔记——

——向人生妥协,只会让你浪费大量的时间。汉迪认为,人生,就是对自己性格的探索。成功的人生并不是在行动之前,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只有行动、实践、质疑、重新实践,你才能发现自己的人生。

——奉献不必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对许多人来说,最好的遗产就是他们所养育的子女。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他们从事的工作、和开创的事业。还是一些人,则是他们拯救的生命、教导的孩子、治好的病人、修建的花园等等。说到底,后世能记得谁,关键不在于那人挣了多少钱,而是在于他是怎么花的钱。

——不少西方的年轻人开始觉得,他们失去的和得到的一样多。施与受同样重要,奉献和财富同样重要。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美德并不是邪恶的对立面,而是过多与过少的中间状况。财富是实现更宏大事业的手段,它本身既不好,也不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不是海边的日光浴、也不是悠闲的午后红茶,而是一种行动。

——记住知识固然重要,但要在必要的时候抛弃它们。重要的是你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你学了什么,你从哪里学的。行动比才能更重要。在商业世界里,“我比聪明人干得更好!”通过学习经验,使人变得更加自信。

——如果要建设一个富裕的社会,要学会容忍富人。富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不完全只是公关行为。

——个人的意识容易被淹没在群体里,仿佛无须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有时候,群体的意识可能是错的。

——在旅途中,人们往往光顾着注意下一步的安危,却忘记了道路将通向何方。成功的企业家和创新型组织,总是勇于和潮流抗衡,坚持自己的想法。

——没有人有权挑战你最深沉的信仰,决定权只在你手里。否定自己,还是坚持信仰、忍受痛苦,只有你才能权衡。

——但股市上的股东是真正的所有者吗?很多股东只不过是投资者,甚至可能是投机者。他们全无所有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如果他们肯说实话,他们会说,一切不过是为了钱。

——越来越多有远见的公司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是社会的公仆,所有者固然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并不一定是最主要的部分。

{百科词条}查尔斯·汉迪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HistoryList.aspx?tid=177045&cid=168103

本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