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明日才是中秋,但从昨天开始,已经有朋友零星的短信问候中秋;到了今天,问候短信更是愈来愈多之势。于是,我也按捺不住,将本来该明日为中秋写下的文字,提前到今天,也算是好为明天的中秋佳节预热,到了明日,大家尽可与家人团圆,享尽天伦之福。
想到中秋,脑子中一下子浮现到多年以前国学老师留给我的的一个对联,没有下联。多少年过去了,依然未能遇到满意的下联。现在重新写出来,希望能有惊喜的发现:
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征集中……
既然说到中秋,当然不仅是对联了。近年来,为中秋节日法定化的呼声一再高涨。最新的消息表明,山东潍坊已经“灵活处理”,将公休日挪开,中秋节放假一天。而据说来自中央相关部门的小道消息称,明年的人大会上,中秋节定为法定假日,应该已成定局。因此,我本来也要为此写上一篇“万言书”《在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进程中试论将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的现实传统人文价值及深远影响》,想想也作罢,破坏了大家过节的兴致,还是来电轻松、温馨、暖意的吧。(呵呵,开个玩笑)
顺便给大家一点中秋的知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
吃月饼则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