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 董登新(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开业以后,国有银行便一直成为中国国有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然而,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日益成为改革的对象,与之息息相关的国有银行也成为了改革对象。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媒体风声四起,不少媒体披露了有关国外机构和专家对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的估算,高估的认为已达到了50%,低估的认为至少在30%以上,于是,他们据此推断“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如此等等。为此,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来化解国有银行可能存在的危机。
(1)财政发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1998年8月,财政部向四大国有银行发行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资金随即全部用于补充四大国有银行资本金。
(2)银行瘦身:精减机构、大幅裁员。1999年初——2002年底四年间,工行职员净减少16.16万人;同时期,农行总机构数净减少1.92万个。“日子相对好过一些”的中行和建行的职员与机构数也有相应减少,但总体降幅却不算太大。
(3)财政给国有银行大幅减税。为了减轻国有银行的改革压力与总体税赋,中央决定将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从2000年的8%开始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用3年时间降至2003年的5%。
(4)全价“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贷款1.4万亿元。
1999年,财政部全额拨款组建了4家专业化经营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公司,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它们分别是信达、东方、长城、华融。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出售、置换、资产重组、债券转股权、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分别负责处理建行、中行、农行、工行的不良资产。应该说,这是中央拯救四大国有银行动作最大、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1999——2000年7月底,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本结束了对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一次性接收工作。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帐面全价共收购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金额约1.4万亿元。
在“2001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上,当时的央行行长戴相龙指出,截止2001年9月底统计,四大国有银行本外币贷款为6.8万亿元,实施上述“剥离”后仍有1.8万亿元的不良贷款。
(5)通过外汇储备注资600亿美元、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银行全面改制上市。
200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已将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项注资已于2003年12月31日前全部划到这两家银行的账上,各获得225亿美元。中国银行的主要境外战略投资者为RBS China Investments,其持股比例目前为8.25%;建设银行引入的主要境外战略投资者为美洲银行,建行A股上市后,其持股比例为8.19%。
2005年4月,汇金公司向工行注资 150 亿美元,财政部则保留原工行资本金1240亿元,工行于2005年10月28日由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银行引入的主要境外战略投资者为高盛集团,其持股比例目前为4.93%。
(6)国有银行通过H股与A股IPO再次筹措巨额资本。
2005年10月27日,建设银行H股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交易,H股筹资为715.78亿港元;2007年9月25日,建设银行A股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交易,A股筹资为571.2亿元人民币。两地募资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
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H股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交易,H股筹资为867亿港元;2006年7月5日,中国银行A股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交易,A股筹资为200亿元人民币。两地合计募资超过1000亿元。
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以A+H方式在大陆和香港两地同时挂牌交易。其中,发行A股筹资466.4亿元人民币;发行H股筹资约合人民币1256.8亿元。两地合计募资超过1700亿元。
也就是说,工、中、建三大国有银行通过H、A股两地发行,公募资金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上市国有银行的财务状况及资本充足性。可以说,如今的国有银行已是今非昔比,它们不仅资本充足、不良贷款率控制在低位,而且利润率正在稳步攀升。
以建行为例,2006年底,建设银行拥有雇员29.75万人,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分率分别达到12.1%和9.9%;不良贷款比率为3.29%;净利润为463亿元。2005年净利润为392亿元(已剔除税收优惠78.48亿元),剔除税收政策优惠后,增长18.02%。
与此同时,大牛市也让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获得上市机会而不断做大做强。例如,目前同时发行了A股和H股的银行有: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发行了A股的银行包括: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此外,地区性城市商业银行也正在搭乘牛市“末班车”,这些幸运的上市银行包括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
如此大批量的银行集中上市,这在两年前是不可以想象的事情。为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股市“一日千里”的快速发展,不但集聚了全国人民的巨大投资热情和激情,而且更为中国银行业的脱胎换骨与腾飞插上了金色翅膀!这是中国证券业与银行业的“互利”、“双赢”,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共同祝愿中国银行业珍惜这一难得的大好历史机遇,不断发奋图强、走向世界!
(注:2005年底,工商银行雇员人数为42.74万人;农业银行为47.89万人;建设银行为30.03万人;中国银行为22.9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