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向来“流行”传闻。
9月上旬,市场盛传八大利空, 包括强制减持3000亿国有股、基金加税、证监会将召集几大基金券商老总开会提示风险等,一时闹得满城风雨,也制造了一定的恐慌气氛。就在上周,关于“国有股减持以宝钢股份等钢铁股作试点,低价配售给老股东”的消息也甚嚣尘上,并导致近期十分强势的钢铁类股票出现大幅调整走势。
此传闻似乎不无道理。国有股减持的传闻此前就有,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大牛市行情一发不可收拾。短短的两年多时间,股指涨幅超过四倍,出于市场风险方面的考虑,监管层的市场化调控、警示风险等几乎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如果此时实施国有股减持,将对市场起到震慑作用,特别是钢铁类股票成近期资金追捧的情形下,此其一;其二,钢铁类股票经过连续的上涨,整体而言,估值已经不低,在目前的价位减持,至少能够场卖个好价钱,毕竟大牛市到底能够持续多久,谁心里也没底。另外,由于这些钢铁巨无霸中国有股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适当的减持不会影响到国有股的控股地位。
对于国有股减持,监管层已经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办法。今年6月30日,由国资委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并自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三条规定,国有股东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通过证券交易系统转让、以协议方式转让、无偿划转或间接转让的,适用本办法。这个办法的出台,为国有股的转让与退出扫清了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而国有股通过证券市场减持也不存在任何的问题。
实际上,国有股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并非没有先例。市场上最著名的当属泸州老窖大股东泸州市国资局的减持行为,泸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通过多次减持累计售出泸州老窖股票42069983股,从二级市场套现数亿元资金,而其它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减持也时有发生,只不过规模没有泸州老窖大影响也小些罢了。
根据办法规定,国有控股股东在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通过证券交易系统累计净转让股份的比例未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且不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可由企业按内部决策程序自主决定;超过5%或者虽然不超过5%但会造成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需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后实施。显然,目前钢铁类上市公司中由于国有股的持股比例大都高达60%以上,减持5%以上同样需要经过监管部门的批准,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却透出不同寻常的信息。
此轮牛市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走向呈现出颇具“特色”的一面。上半年是低价股、题材股的天下,基金重仓的权重股、蓝筹股几乎鲜有什么亮点出现,客观地说,其时基金已被市场“边缘化”了。但监管层的“引导”,又导致下半年基金重仓股实现大翻身。权重股、蓝筹股的的大幅上涨引起股指50%的上涨就是证明。
蓝筹泡沫争论的出现,不是没有原因的。静态、动态市盈率都无法支撑蓝筹股估值的时候,市场上泡沫争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而且,监管层在调控市场方面还采取了诸多措施。特别国债的发行、港股直通车的开闸、基金券商QDII的启动、建行等H股的快速回归以及新股IPO的提速等,均透视出监管层的相关信息,但是,市场好像就是不为所动,仍然在进行着高估值。
股指越涨越高,市场所隐含着的风险就越来越大,这是不容置疑的。在监管层一系列“市场化”调控手段都失灵之后,祭出国有股减持的法定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此消息若被证实,更能说明监管层的态度。事实上,如果真的有3000亿的国有股抛出,市场能够承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