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不仅处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而且这个复杂多样的变化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易经揭示的变化规律或变化特点有以下五点。
第一,变化的根源是事物内部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运动,即《系辞传》所说的“刚柔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生变化。宇宙最大的矛盾运动是乾、坤即天、地的矛盾运动。《系辞传》说:“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天地乾坤是易的精蕴啊,乾坤既成列于上下,易的道理也就肇定于其中了;如果乾坤毁灭的话,则没有办法见到易经的道理;易经的道理不可被知解,则天地乾坤之道也几乎要息灭了。由此可见,天地乾坤的矛盾运动,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矛盾运动的关键。那么在矛盾运动的天地之间,所有事物都是处在矛盾运动中的。没有对立面的矛盾运动,就没有变易;没有变易,对立面的矛盾运动就停止了,万事万物就不存在了。现代辩证法的核心和根本法则是对立统一,而这个法则在易经中早已存在,并且被易传剖析得淋漓尽致。
第二,矛盾的对立面又是统一的,如睽卦,就是上离、下泽两个背道而驰的对立面统一于“睽”之中(图示)。
(睽卦)
▇▇▇▇▇
▇▇ ▇▇
▇▇▇▇▇
▇▇ ▇▇
▇▇▇▇▇
▇▇▇▇▇
睽卦《彖辞》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天地不同,但化育万物的事理却是相同的;男女有别,但交感求合的心志却是相通的;万物相异,但禀受天地阴阳之气的情状却是相似的。就是说天地、男女、万物的形态会相互违逆,但他们又会统一在一个共同的原则之下和大系统之中。睽卦《象辞》说:“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睽卦上面为火、下面为泽,火炎上而泽润下,象征违逆隔绝;但君子看到这种情况,行事就会求同存异,于是矛盾的对立面又获得统一了。万事万物总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差异、矛盾最终都会统一于一个共通的原则下和共融的整体系统中,因此聪明有智慧的人做事就会存异求同,追求系统和谐而达到成功。
第三,矛盾的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即“物极必反”。易占的主要方法是筮法,古老的筮法用太阴、太阳组爻为占,不用少阴、少阳组爻为占(图示)。为什么呢?因为太阴、太阳正处于转化的前夜,代表了事物阴、阳两种势力发展到一定限度后即将转化为对立面的趋势;而少阴、少阳所代表的,是阴阳两种势力相差些微、不会发生质变的阴阳和谐状态。《易经》的这个变化法则,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物极必反”的伟大辩证思想。
(太阴) (太阳) (少阴) (少阳)
▇▇ ▇▇ ▇▇▇▇▇ ▇▇ ▇▇ ▇▇▇▇▇
▇▇ ▇▇ ▇▇▇▇▇ ▇▇▇▇▇ ▇▇ ▇▇
六十四卦的顺序,就表示了宇宙事物变化发展的“物极必反”通则。六十四卦中,相邻的卦象常是相反的,例如乾卦和坤卦,泰卦和否卦,剥卦和复卦,震卦和艮卦,既济卦和未济卦等,其所反映的就是“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先来看乾、坤和泰、否两对卦:
(乾卦) (坤卦) (泰卦) (否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杂卦传》说“乾刚坤柔”,六十四卦把极刚的乾和极柔的坤放在开始的第一、二位,就预示了六十四卦是一个“物极必反”的变化循环。乾卦的卦爻次序,本身就表示“物极必反”的规律。乾卦六爻都是阳爻,从初九、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一路刚强有为,依次上升到九五就已经“飞龙在天”,达到巅峰了;到了上九就“亢龙有悔”,盛极必反,要穷则思变了。《文言》是专门解释乾、坤二卦的易传,乾卦《文言》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进与退、存与亡、得与丧,都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亢龙“知进而不知退”,“进”极必反的结果就是“退”;“知存而不知亡”,“存”极必反的结果就是“亡”;“知得而不知丧”,“得”极必反的结果就是“丧”。坤卦的卦爻次序也反映了“物极必反”的规律。坤卦六爻都是阴爻,从阴气开始凝积的初六爻,经过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四个阴爻,到上六阴爻,已经处于坤柔之极,阴气至盛,就要阴极反阳了。坤卦《文言》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卦是最为柔弱、静谧的,但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却又能达到刚强的状态,拥有正值、端方的美德。
《杂卦传》说“否、泰反其类也。”泰卦坤上乾下,乾为天,坤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似乎天地位置颠倒了;但形颠而气交,天、地两种最根本的宇宙力量是和谐交通的。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无论多么平坦的地方都会有坡,也没有只往而不返的。《序卦传》说:“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泰”是通达的意思,但事物不可能永远通达,所以接着是否卦。否卦坤下乾上,天气上升,地气下沉,阳爻在外而阳者外盛,阴爻在内而阴者内衰,天、地两种最根本的宇宙力量即阴阳二气互不交合,人道不通,物道不畅,因此也要物极必反。泰卦表示阴阳交合、安泰亨通,否卦则是阴阳不合、阻滞闭塞;但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即“泰极否来”、“否极泰来”,因此否卦与泰卦是“反其类”的。
再来看剥、复和震、艮两对卦:
(剥卦) (复卦) (震卦) (艮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剥卦五阴连递于下兴旺,一阳孤立于上将尽,内顺外止,阴盛阳衰。同时剥卦艮上坤下,坤为地,艮为山,山石风化,崩塌于地,因此小人极盛,万物零落,“剥”就是剥落的意思。《序卦传》说:“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事物不可能一直剥蚀到全部尽净,上部剥蚀完了,阴气盛极而反,又会返到下边复生出来,所以接着是复卦。复卦坤上震下,坤为地,震为雷,一阳来下生于内,性动的雷在性顺的地中微动,阳气复返,“复”即回复的意思。剥卦小人当道,复卦正气回复,矛盾对立面于是发生了“物极必反”的转化。
震卦震上震下,雷声叠连响动,威力无比。但震动的极点必然是停止。《序卦传》说:“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震是震动的意思,事物不可能老是震动,震动达到极点,它就要停止下来,所以接着是艮卦;艮是止的意思,但事物也不可能老是停止,因此停止到极点就要开始渐进;渐即渐进的意思。
最后来看既济和未济这对卦:
(既济卦) (未济卦)
▇▇ ▇▇ ▇▇▇▇▇
▇▇▇▇▇ ▇▇ ▇▇
▇▇ ▇▇ ▇▇▇▇▇
▇▇▇▇▇ ▇▇ ▇▇
▇▇ ▇▇ ▇▇▇▇▇
▇▇▇▇▇ ▇▇ ▇▇
既济卦坎上离下,坎为水,离为火,水在火上,似烧开的水,因此叫“既济”。六十四卦中唯有此卦六爻的刚柔均当位,象征万事皆济,俱获亨通。《序卦》说:“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能超过其他事物的必会济渡成功,所以得到的是既济卦;但是事物发展不可能穷尽,盛极而衰为必然现象,所以接着就是未济卦。未济卦离上坎下,火在水上,难以既济,因此叫“未济”。未济卦六爻失正,象征物不可穷、事未完成;但阳刚阴柔能相适应,因此有可济之理,存在着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上举五对卦例,说明物极必反、事物矛盾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是易经揭示的一大规律。《系辞传》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易的阴阳、变通、象器、法神八个原理随处可见,讲的都是矛盾变化和物极必反的道理。比如关起门户就叫坤(阴),打开门户就叫乾(阳);一关一开就叫做“变”,一开一关使人可以自由出入就叫做“通”;显现于外面,有物象可观就叫做“象”,表现为有尺度大小、规矩方圆的器用形状,就叫做“器”;制定屋宇有法度可寻,就叫做“法”,利用门出入而往来无穷,人们常常用它而意识不到,就叫做“神”。《系辞传》还说:“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已往的事情已经屈缩,将来的事情即将展开,屈缩伸张、互相交感,而利益也就产生了。屈行虫把身子屈缩起来,正是等待时机以求伸展行进;龙蛇之类,严冬酷寒的时候在土洞里冬眠,是为了保全它们躯体。
《系辞传》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易经最根本的道理是对立面转化和物极必反。“穷”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变”是到达极点后变为反面,“通”是变为反面后事物又开始新的发展,“久”是新的发展所经历的较长时间。
第四,对立面的转化不会全变全化、物极必反不会全反。根据
(剥卦) (复卦) (夬卦) (姤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剥、复二卦是六十四卦中阳气最弱的卦之一。剥卦变化的趋势是阳的势力萎缩、阴的势力增长,即阳消阴长,但阳的势力不会全部消失,变化的结果和极致是只剩下最上边的一个上九阳爻。预示任何矛盾事物的发展和斗争变化,被克制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殆尽,总要留下一点变易的种子。与剥卦相对、相反的复卦,其变化的趋势是阴的势力开始减弱,无法消灭干净的阳的势力(初九爻)像初生的太阳一样又开始诞生了。
夬、姤二卦是六十四卦中阴气最弱的卦之一。夬卦变化的趋势是阴的势力萎缩、阳的势力增长,即阴消阳长,但阴的势力不会全部消失,变化的结果和极致是只剩下最上边的一个上六阴爻。从社会意义上讲,夬卦是五阳对一阴、君子对小人,阳刚应当制裁阴柔,正气应当压倒邪气,君子应当清除小人;但阴柔、邪气、小人永远不会消失殆尽。如果在一个期限内阴柔、邪气、小人被消灭干净,那么紧接着一部分阳刚就会变成阴柔、一部分正气就会变成邪气、一部分君子就会变成小人,这就是易经的法则。与夬卦相对、相反的是姤卦。姤卦变化的趋势是阳的势力开始减弱,无法消灭干净的阴的势力(初六爻)开始诞生。夬、姤两卦启示我们,阴阳消长是天定的自然规律,阴柔、邪气、小人是永远不可能被消灭干净的;只有在时间的演变中包容阴柔、邪气、小人而防其扩散,才能使阴阳两种势力处在大系统的和谐状态之中。
那么乾、坤两卦是不是纯粹的“阳”和纯粹的“阴”呢?不是的。乾卦从初九到九五,一路阳刚气旺,而到上九爻,就“亢龙有悔”了,在得意高飞之时发生了激亢的抵触,心中郁郁有悔,阴气开始出现。坤卦从阴气开始凝积的初六爻,到居于尊位、其德谦下、非常吉祥的卦主六五爻,就已经阴气过盛;到了上爻还是阴,就只有阴极反阳了,于是就“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物极必反的事情发生了。根据易经这个伟大的法则,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永远不会有纯阴、纯阳的状态,永远都只能是阴阳相间、阴阳消长,按六十四卦的规则循环不已。
第五,易经的应“变”措施是主动预防、积极有为。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预测的变化有十多万种,但无论变化是吉祥、凶灾,易经都告诫人要采取主动预防、积极有为的措施。比如阳气过旺,就要守中持固,谨防喜极悲来;如果阴气过盛,就要积极有为培育阳气,促使事物朝向好的方面转化。
六十四卦中最能象征主动的卦,是代表刚健有为的乾卦。乾卦《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物资始”、“各正性命”是说宇宙间一切行为、成就、成果都是从动开始的,都是动的成果。乾卦《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激励人努力,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是用来预测未来的。为什么要预测未来呢?易经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适时而动,即“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艮卦《彖辞》),这样才能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时”就是某一时刻的主客观形势,要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就必须知“时”之义、识“时”之行、观“时”之变、用“时”之机;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要预测即“知几”。《系辞传》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几”是“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系辞传》),是事物萌芽阶段的发展趋势和细微前兆。易经正是为了主动积极地适时而动,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为努力,才发明了一套完整的预测方法;而它预测、“知几”的态度也是积极有为的。这种主动、有为地顺应“时”势的品格,构成了易经待时而动、积极进取的精神精华。网上流行的《易经证释》一书说“一卦有无穷象”,“有其主用,有其本世,有其客应,有其臣使”,“故习易者,于易外求易,以尽其变,于象中通象,以通其神。”“尽其变”、“通其神”是高瞻远瞩、尽得玄妙的预测结果,但是一卦有“主用”、“本世”、“客应”、“臣使”等“无穷象”,因此要通过“易外求易”、“象中通象”的主动求索才能获得。没有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求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易经预测的高手。
既济卦是成功的“象”,可是它的《象辞》说:“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系辞传》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安不忘危、思患预防,就是“知几”。《系辞传》说:“知几其神乎!”能预先知晓几微的事理,将达到神妙的境界!“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几是事情微妙的动机,就是吉凶的征兆;君子能见机于未然,把握时机有所行动,不必等待以后。易经否卦九五爻辞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它将危亡吧,它将危亡吗?天下国家的治乱存亡,就像维系于丛生的苞桑,需要常常戒慎警惕啊!豫卦六二爻辞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知道了被坚硬的石头所阻隔,不要被动地等到整天才离开,要主动地想到当下脱离此境,这才是贞固吉利的。
易经主张事物应不断更新、前进,这是易经最根本的精神。《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即天地间的大德,在于使万物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传》)生生不息、变化前进不已,就是“易”;成就现象就是“乾”;效法而行就是“坤”;极尽数术推演、预知将来变化,就是“占”;通达变化之道,就是“事”;能运用阴阳之道,至神奇奥妙、变化莫测的,就是“神”。“易”、“乾”、“坤”、“占”、“事”、“神”,都是对宇宙事物和社会人生的积极和主动的姿态。
易经对对立面的转化也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鼓励人引用对立转化的法则促进事物发展。《系辞传》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屈”、“蛰”不是纯粹消极的行为,“屈”、“蛰”是为了实现“信(伸)”和“存”的积极行动。《易经》认为要保持一物,最好的办法是要积极接纳和包容反面,不要使自己纯粹、强旺到极点,否则就会“物极必反”而变成反面。
在佛家的学问中,有一个名词叫“无常”,其实讲的也是易经“变”的道理,但是二者有两点区别:第一,按南
易经是“变经”(下):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82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