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正常市场环境与过度操纵因素!


理性预期与效率市场理论的缺陷----------谈不正常市场环境与过度操纵因素!

        投资大师索罗斯说:“效率市场假说和理性预期理论,这两种理论是错误的。”索罗斯不愧为世界最顶尖的投资大师,一语破的,惊世骇俗!

  理性预期理论则认为,人们基于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理性预测来做出决定。这正是价值投资流派的理论基础,他们基于对一家企业过去的印象和对这家企业未来的理性预测做出长期持有的投资决定,完全没有考虑市场巨大变数,以及游戏规则随着时代的巨大变化,于是在最近几年中,正在遭受着巨大的折磨!貌似淡定的理论辩白难以遮盖业绩的苍白。这种流行理念近年屡次受到大挫,因为它无法回避系统性风险,也无法解决“价格究竟要偏离价值多远才会停止下跌?以及价格要偏离价值多远才会停止上涨?”这两大核心问题,这两大问题是价值投资理念的致命伤。

  有人说炒股需要有理性的思维,这话一点不假,地球人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理性,但是理性永远只能看到当下,而无法看到未来。而股市恰恰就是需要预见未来,而不是关注当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股民总是买在高点,卖在低点,就是没有预见性。正因为有不理性的人,不理性的市场心理与市场操作行为,所以市场才会有一些特别的机会产生。这个不理性,有时是市场群体的不理性,有时是有意识的操纵。

  在股市中有两种风险,一种是亏钱的风险,一种是错失机会的风险,而多数人往往将两种风险在两个极端的方向看成了机会,所以导致两种风险时有发生。因此,市场在很多时候,不是理性的。市场如果是理性的,就是纯粹的投资了。正因为市场有不理性,才会有大的波动发生。



  效率市场假说认为,价格能反映市场从业人员可获得的所有相关信息。这与技术派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他们偏执的认为,一切信息已经从市场价格(K线)反应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另外分析市场;事实上,市场有时不是因为有信息而涨跌,而是因为涨跌而有信息,象上市公司与机构勾结来制造题材,出消息来影响涨跌,这在中国股市并不少见了,虽然只影响短期局部的,但这说明,市场操纵因素不可以忽视。只是从一个长远的角度,从趋势的角度,市场是有效反映各种信息的,除此之外,市场存在一个操纵的因素。

        象期货市场中巨头博弈,有时一直打到对方资金链断裂,爆仓了,才算到位!这有时不完全是技术的因素。虽然,你也可以画出一条线来说这符合某个技术规律,但是呢,这个说法有时是牵强的。因为这涉及一个市场容忍度,市场弹性问题。技术不是在决定市场,而是在解读市场,技术运用的一个条件,就是在一个正常的市场,有足够的市场容易,有相对公平的市场博弈竞争机制,在这个条件下,市场才会被充分博弈,而不是独大。超出这个条件,市场就会失去平衡,至少局部失去平衡!固然经济背景与政治因素,不会容忍最后的崩溃,一定会在某些时候出手干预,但是,肯定还是发生了某种局部的失衡!2009年,当行情起来后,我们很多人都喜欢“语重心长”的教育别人:我早说过,市场在某某时间某某点位,一定会起行情,你看这是不是的?其实,第一个,他预测过很多次,次次失败,终于准了一次;其二,是因为有系统外因素起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是错误的,如果当初选择了别外的方式,另外的救市呢?行情就不会这样运行了!

  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因为有充分的市场容量与足够公平的市场竞争博弈机制,市场有博弈性,概率性,因此是可以技术预测的。如果一个市场不是正常的,他是被严格操纵的,你可以用技术预测吗?如果一个赌场摇骰子时,是公正的,他总有一个概率,这是正当的状态下的统计规律,这是有有规律可寻,有技术可以预测的。但你如果在一个是以遥控手段,控制骰子点数的赌场,你说那里有概率吗?那里只有一种概率,押单的多时,就出双,押双的人多时,就出单 !

  价值投资的理论缺陷在于,它过于注重价值对价格的支撑作用,过于注重价值对资金流入的吸引作用,忽视了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决定价格的直接因素———供求关系。技术投机的理论缺陷:单纯注重价格的波动,忽视了价值对价格的支撑和弹性作用。正确的投资理念一定是充分考虑变数的,千万不要忽略了。

  资金的供求关系,与筹码的供求关系,一旦过度失去平衡,就会直接把技术啊,价值啊,各种支撑都打垮!因为这是系统外的强大力量,在打破这种平衡。比如2009年与2010年以来,市场就是在资金供求与筹码供求的不正常状态顺,失去了平衡,脱离了市场的正常运行轨道。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了市场正常运作的规律。资金供应过分泛滥,是2009年非理性行情的基础;筹码供应泛滥,是2010年以来不正常行情的因素!这当然也意味着一个政策意图,管理层是有意让股市、股民成为牺牲品,为错误的经济政策买单!



 

       附:投资行为中的认知和行为偏差

  在股票市场中,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偏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过度自信: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最典型的投资者行为是过度交易,推高成交量,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者的财富造成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公司信息赋予过多的权重,导致对近期趋势的推断过度偏离长期平均值。投资者过于重视新的信息,而忽略长期的历史信息,而后者更具有长期趋势的代表意义。因此投资者经常在坏消息下过度悲观而导致股票价格上升过度,在好消息下经常过度乐观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过度。

  反应不足:投资者对新的信息反应不足,尤其是证券分析师等专业投资者,他们往往对曾经处于困境的公司抱有成见,不能根据公司最近出现的增长而对原来的盈利预期进行足够的修正,导致低估其价值而错过大好投资机会。

  损失厌恶:面对同样数量的盈利和损失时,损失却比盈利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情绪影响,导致投资者放弃一项资产的厌恶程度大于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使决策者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损失厌恶还会导致投资者过于强调短期的投资亏损,而不愿长期持有股票,更愿意投向稳定的债券,使其错失长期的巨大盈利机会。

  后悔厌恶:一个人作出的错误的决定后往往会后悔不已,后悔者感到自己的行为要承担引起损失的责任,会比损失厌恶更加痛苦。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可能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如为了等待不必要的信息而推迟决策。

  处置效应: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长时间不愿卖出亏损股票的现象。这是因为,在盈利时投资者为了避免未来价格下跌的后悔,在亏损时投资者不愿承受兑现亏损的痛苦。

  集团的疯狂: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羊群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代表性偏差: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

  战胜市场的根本途径

  战胜市场的根本途径在于利用市场的错误。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要想战胜市场,第一是必须比市场的眼光更长远,专注于公司价值的长期增长,忽略市场的短期波动,以所有者合伙人的态度进行长期投资,比市场更加正确地对股票估价,从而通过买入价格远低于其价值的股票赚取超额利润;其次是要比市场的估值更正确,经常能够远比市场更加了解公司,并能够正确评估公司价值,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市场下跌的良机低价买入;最后是要比市场更理性,避免把投资建立在自身愚蠢的基础上,而应利用市场的愚蠢赚取超额投资利润。
********************************************************

美股的玩法是阳光下的游戏

很多管理层人士在为中国股市制度不合理辩解时说,美国股市怎样?算成熟了吧?难道是散户搜赚钱,大机构亏钱? 

________________
 
虽然说股市一赚二平七亏是大概率事件,不过,美国股市总体上是在制造财富。
美股的新股发行是注册制的,这意味着资产重组之类的信息不对称,难以批量出现。
由于美国债券市场极其发达,股市的股息率如果低于债券,往往被长期投资者抛售。
美股的游戏规则是赌产业盛衰、赌投资眼光,而不是赌内幕信息,不是赌操纵。家政女王入狱,就是内幕信息惹的祸。
虽然美国也有安然,也有庞氏骗局,但是,骗子的代价是高昂的。
因为有集团诉讼和辩方举证的约束,违规和犯法的成本是巨大的。
美股基本上是机构与机构的博弈。散户玩家少之又少。
这是美国不少机构相信指数投资的原因所在。
没有人能够长期战胜市场,因此巴菲特才是神话。
长期来看,道指的收益率跑赢通胀,这是价值投资者生存的基础。
在美股中,的确有一批蓝筹股息率长期跑过通胀CPI的
虽然里面也有类似安然的坏蛋,但是,世界500强里多数是美国企业,这是不争的事实。
深沪股市仍是典型的机构与散户博弈的市场,美国则是机构与机构博弈的市场。
当然,现在呢,深沪股市博弈阵营中,加入了一个对象,就是管理层,如果他们准备好了才会吹哨,他们没准备好你就抢球,他就会出黄牌甚至红牌。这是世界罕见的现象。
如果深沪股市的新股发行是注册制,相信炒股赚钱会容易很多。
那时候,投资者需要面对的更多是自己个人的因素,比如心态中的贪婪与恐惧,对市场价值的判断等,而不是天天担心所谓的庄家行为与管理层态度啊,股市的政策波动等。
*****************************
       结论:在美国股市,你亏钱是亏得比较明白,在中国股市,你亏钱是亏得不明不白,死也做了糊涂鬼!
       中国股市,不是搞不好,而是管理层不愿意搞好!他们就是要大这里圈钱,为经济建设中的大量错误决策买单,为权贵利益集团做垫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