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变迁的主要原因


文章标题:“元旦”变迁的主要原因
文章摘要:在我国古代,“元旦”并不是指现在国际通用的洋历一月一日,而是指我们仍在使用的传统的夏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日。相传“元旦”两字合成一词最早来自我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一:……。西元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村;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洋历(阳历),于是将原来的农历元旦改名为“春节”,而把洋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孙中山为什么要“从西历”,那是为了“便于统计”。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年号……

“元旦”变迁的主要原因

 

分类:历史;关键词:元旦、春节、孙中山

 

 

 “元旦”这两个字,“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因为古代“旦”字上面的“日”字原来的写法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日”字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在我国古代,“元旦”并不是指现在国际通用的洋历一月一日,而是指我们仍在使用的传统的夏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日。相传“元旦”两字合成一词最早来自我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比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则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的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西元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村;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洋历(阳历),于是将原来的农历元旦改名为“春节”,而把洋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孙中山为什么要“从西历”,那是为了“便于统计”。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年号并不是现在这样的西元纪年,而是每个皇帝每个朝代都有单独的纪年,是夏历(阴历)纪年。现行的公元(西历)纪年,是西方历法的体现。是以基督诞生的那年为公元(西元)元年。中国只是到了中华民国以后才逐渐改用西元纪年。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纪年,实在有点乱。打个比方说,父皇帝如在上一年死了,无论是三月份或十月份崩的,子皇帝在同一年继位后,就把上一年分成了两年,在同一个年份内,既是父皇帝末年,又是子皇帝元年。这样一来,每个朝代就都多出了好几年,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而且有的朝代一个皇帝还有几个年号,给后世查询史书的人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到了明清两代这种情况才有改观,比如:雍正崩,乾隆无论在同一年的哪个月份继位,都要等到下一年的正月初一才算作是乾隆元年。

 无论明清两朝如何作了改变,毕竟还是帝王纪年,到了民国时代就不能体现新的时代要求了,于是孙中山先生就仿效耶稣纪年(公元纪年)的方式,用中华民国的国号代替历史上的帝王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的每一年的第一天以西洋历法的一月一日为开始,被称为“元旦”,而原来的那个元旦则被称作了“春节”。 后来由于蒋介石败退台湾,中华民国纪年在大陆被终止使用,否则它就是中国特色的耶稣纪年。耶稣纪年是一人或一神的纪年,只是历史久远,不象中国古代的帝王纪年那样经常要更换,但是民国纪年是以国家名称为纪年,所以更具进步意义。

 到了一九四九年九月廿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将洋历一月一日正式定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由此,我们知道“元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中华民国年号的使用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