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可能横渡太平洋吗?
“殷人渡海说”让很多学人失去风度。它有这么荒诞吗?奥尔梅克文明与中国殷商文明如出一辙,只能是同一个民族在太平洋两岸创造的同样文化。
CCTV《环球》节目1999年11月中旬在一次关于古文化的报道中,有专家说“殷人渡海说”缺乏证据。我确信中国商代人能渡海去美洲,但愿有一天我能去美洲寻访华夏先民的遗迹!这个愿望促使我发奋攻读历史、外语、考古等学科。
2001年夏,玛雅文物展在中华世纪坛展出了3个月。在这些光彩夺目的珍宝当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殷人祭祀用的祖先像和玉圭——祖先牌位。中方和墨方主办者并不知道这是让殷人祖先牌位回乡探亲哪!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La Venta地方发掘的一处距今约3200年的遗迹中,从太阳神庙的地下,发掘出16尊高七、八英寸的翡翠蛇纹岩雕像和6块玉圭。其中15尊雕像是黑色的,呈同心圆状排列,都面向一尊红色雕像。玉圭上刻有中国文字。中国学者王大有、宋宝忠、王双有最先释读出其中的殷商先王先公等名号。(详见《寻根》2001年第五期)这些雕像与玉圭是殷商王族的祖先牌位,对当时的人们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它们不仅雄辩地证实史书关于商先世记载的可信,而且有力地证实殷商王族在墨西哥生活过,《山海经》、《诗经》说的东方大国就在墨西哥、危地马拉一带。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淮南子·地形》:“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有娀、不周在山西南部。
甲骨文“喾”字作猴形,暗示帝喾实为夸父族。玉圭铭文说帝喾为神农后裔,补证了这一点。中国史书对此从无记述。一些学者对殷出于帝喾的否定是站不信脚的。
契封于商,在漳河流域。甲骨文有氵商字,即漳河。考古发现证明,漳河流域确实是先商的生活区域。山东境内并无先商文化!关于殷人曾迁往山东的说法无依据。《诗经·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学者认为“海外”是辽西。但《山海经·大荒经》记载王亥,地点是在中美洲!由于La Venta出土了殷人祖先牌位,《诗经》、《山海经》等书的类似记载有了文物证据。
按《史记》记载和王国维先生考订,从契到汤的世系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王亥)→微(上甲)→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汤,王亥后边还应加上王恒。相土在中美洲有突出成就,王亥则从美洲返回故土,与有易争,被杀,上甲为他报了仇。在殷人祭典中,王亥拥有作祟时王、影响收成、保佑征战胜利等神威,对他的祭祀很隆重。他既是“高祖”,又是“王”,他的名字从隹从亥,表明商族人对他的崇敬,加上了图腾像——是名副其实的祖先神。
商族人是怎样到达美洲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乘船渡太平洋,二是经北亚过白令海峡到北美洲,再南下。反对“殷人渡海说”的人只知道古人不可能横渡太平洋,难道陆路的长途跋涉就容易了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不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美洲各地与中国有关的文物都分布于太平洋沿岸,这是航渡太平洋的结果。如果从陆上分散开来,不一定仍要沿太洋沿岸移动。美洲各地秦汉的铜钱、文字、雕像等说明当时中国人到美洲不是个别的行动。《汉书·东夷传》:“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黑齿国为少昊后裔,在中美洲。《汉书》的记载证实航渡美洲在汉代已是可行的。《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大壑、汤谷在中美洲。古人知道在“渤海之东”,说明战国时代中国人知道中美洲的方位。这只有在了解地球形状、有航海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再倒退几个世纪,中国人航渡美洲同样是可能的。《山海经》多处记载少昊时已有竹舟,到两千多年以后的商代航海应当是有物质基础的。王大有等先生的《中华祖先拓荒美洲》分析了有关殷末25万军民渡海去美洲的细节问题。我不完全赞同作者的推断,但作者提供的积极证据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材料,应该得到各界学人的认真对待,而不是根本不深入思考就强烈排斥。地位显要的攸侯喜突然在中国消失,而美洲印第安人流传着《侯喜王歌》,歌中记叙了侯喜率领二十五族渡过大海,历尽万难,终于抵达美洲的事迹。甲骨文"舟"字是一段剖开的竹子,原产中国的涕竹在本土失踪,却在美洲生长至今。墨西哥西海岸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陶器上,刻有二十多个“舟”字,王大有等先生认为是二十五族会师时留下的盟书。25万人集体远走他乡,绝非易事。他们出发前应当有一定的计划,航行中有可以想像的困难。但是,结果是他们来到了中美洲,在这里会盟。如果会盟是事实,那么他们出发之前对于目的地是明确的,也就是殷人明确知道大洋彼岸有自己的另一个家园,那也是故乡。“舟”字表达了他们对劫后余生的感恩,就和许多民族对葫芦——昆仑的感情相似。距今约7800多年的大洪水,留下了近东的方舟传说和中国的葫芦——昆仑崇拜。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但我觉得江晓原先生求得克商日为公元前1044年1月9日更可信。考古也证实,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0年代是可信的,殷人东渡应在公元前1044年年初,到达中美洲已是下一个冬天。《侯喜王歌》有“天国再建冬复春”,表明他们是在冬天到达美洲的。《汉书》说“船行一年可至也”,在商末是同样能实现的。《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参加成周之会的,有青丘国和黑齿国的代表。按照《山海经》,这两国远在中美洲,能获得通知并到成周出席大会吗?
《竹书纪年》说夏伯杼征东海,获一狐九尾。一狐九尾为青丘国图腾,伯杼去了美洲?武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应当有活跃的外交。La Venta太阳神庙的年代正是武丁在位期间。甲骨文从此较多地保存下来。
如果中国学者参与美洲考古工作,很可能会发现更多证据,更清楚地看待中国上古史。殷商文化到达美洲应在4000年前,但殷商文化的美洲版——奥尔梅克文化上限是公元前1200年。很多问题需要弄清楚,考古是有希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