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简介:
祖籍江苏盱眙,1936年生于南京。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杂志上发表《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重新执笔。代表作有小说《灵与肉》,《男人的风格》,《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青春期》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等。多次获得各项国家及省区级文艺奖,是开创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有9部小说被搬上银幕;作品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发行,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有特殊贡献的知识分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在宁夏文联主席兼宁夏作协主席任上“下海”创办经济实体,属下的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同时是宁夏集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被中国旅游协会及媒体评选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其个人获得银川市颁发的“旅游城市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及“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2004年被文化部推选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杰出人物”之一。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夏文联暨宁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连任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长。
化腐朽为神奇
镇北堡西部影城原是明清时代的边防戍塞,据史料记载,在中国西北部像这样的戍塞从明朝到清朝大大小小修建了500多座,现存的还有200多座,仅在宁夏,比镇北堡完整的尚有四、五处。辛亥革命后,满清军队作鸟散,城堡就被周边的地主或农牧民占有。1961年张贤亮第一次劳改释放,1962年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到镇北堡赶集时,它已被岁月和人为的破坏摧毁得残破不堪,但张贤亮他发现了它的审美价值,平反后把它写进小说《绿化树》,称之为“镇南堡”,还在景物描写中着重指出它有银幕上特殊的审美功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贤亮把它介绍给电影界,从此镇北堡与电影电视结缘。迄今为止这里已陆续拍摄了《一个和八个》《牧马人》《黄河谣》《红高粱》《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关中刀客》《新龙门客栈》《乔家大院》等百余部影视片,中国电影界公认为“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镇北堡西部影城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创办的。当时,党政团体机关都在大办“第三产业”、“干部寻找第二职业”,张贤亮就以宁夏文联的名义创办了“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公司的基地就是“镇北堡西部影城”。公司注册资金为93万元,实际只有78万元。这就是镇北堡西部影城初始投入的全部资本。1994初,中央发下文件指示所有党政机关团体与其所办的“三产”在人、财、物上全面“脱钩”,于是企业成了张贤亮个人控股的股份公司。而产权的个人所有制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管理者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民营经济体制,立即显现出它的优越性。
镇北堡古堡历经沧桑早已成了一堆废墟,一个残破不堪的大羊圈。张贤亮着手创办西部影城时,别说是应给予企业的“三通一平”的基本条件一条也不具备-无水、无路、无电,堡内还居住着22户牧民,几千头羊只。但到第二年,张贤亮便还清了银行贷款,第三年,西部影城就步入良性循环,开始自我滚动发展,不断积累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和增添新的景点,并且搬迁了堡内的原住民,为剧组及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张贤亮个人控股的民营经济体制,不仅使资金的运作产生出最高效益,充分挖掘一点一滴资源,自觉建立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树立起管理者的管理权威,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公正公开的竞争上岗的人事制度,发挥公平的奖惩激励机制的作用。应该指出的是,在土地使用、资金支持和公共资源的利用方面,民间控股的镇北堡西部影城与政府投资兴建的旅游景点景区完全不在同一线起跑线上,可是经张贤亮近10年的努力,作为旅游景区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却是银川市首家一举通过ISO9001国际管理质量体系认证,从而获得国家级AAAA景区称号的旅游企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成功的文化产业。镇北堡西部影城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从79万元人民币起家,现已拥有有形资产两个亿,其“投入产出比”是国内所有影视城与主题公园中最高的。 “镇北堡西部影城”和“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一大旅游品牌,被影视界和广大游客公认为服务最优的拍摄基地及旅游景区。即使在2002年全国旅游行业遭到“非典”打击,受到重大损失的年份,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游客量和营业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并且游客量还有上升,仍然产生利润。现在,镇北堡西部影城基本上可说是宁夏外地来客的計量器,凡是外地来宁的旅客都会到此一游。2004年,正是因为宁夏有镇北堡西部影城,中国文联和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才决定在银川市举办“第1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
镇北堡西部影城不仅早已是零负债,而且从开业至今从未被游客和剧组投诉过,取得了旅游业非常难以达到的“零投诉”的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宁夏及银川市政府多种表彰奖励,连续数年被税务部门评为“模范诚信纳税单位”。历年来被海内外各种媒体广泛关注,不止是中央及各地的报刊电视,德国、瑞典、法国、新加坡及港台地区的电视、报刊也都做过较为深入的报道。
在这方面,国内知名旅游专家一致认为:通常,建设一个旅游景区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自然风光,一是文化底蘊、一是历史遺址,而镇北堡的自然风光仅是一片荒凉,其文化底蘊也只是一座破羊圈,说是历史遺址,其实这种明清的边防戍塞在西北地区遍地皆有,并无多大历史价值,就在这种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张贤亮居然打造出如此规模而又能吸引大量游客的优质景观,不能不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现在,宁夏人从领导到老百姓都公认:镇北堡西部影城是宁夏最成功的文化产业。为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同志特意题写了“宁夏之宝”给予高度赞扬。
镇北堡西部影城不仅为银川市提供近200个就业机会,每年给周边地区的农民提供5万个劳动日,拉动了银川市的内需,繁荣了一方经济,而且张贤亮力图使企业不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更要成为一个社会公益单位,对贫困大学生、贫困农户、受灾地区及早已搬迁出去的牧民,张贤亮每年都给予力所能及的资助,多次获得慈善与公益部门的表彰,授予“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同时,镇北堡西部影城也是内部员工的“第二家园”,从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一开始,员工们的工资都是宁夏旅游业界同等同级的员工中最高的,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包括劳动保险、食宿条件、学习条件、带薪休假、带薪旅游等等,都超过宁夏其它企业的水平(在“非典”时期企业减员时,员工都带薪在家休息),镇北堡西部影城早已提前实行了国家于2008年元月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
作为一个作家,通过创办经营镇北堡西部影城,张贤亮积累了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出“文化是第二生产力”的论断,以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证明了文化在科学技术之后也是产生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另一类范例。在北大国际MBI论坛上应邀发表《西部企业管理秘笈》的讲演中,张贤亮介绍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劳动者素质偏低的投资环境中如何管理企业的经验。1997年张贤亮发表了20万字的长篇文学性政论散文《小说中国》,阐述了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劳者有其资”,“为资本主义平反” 和“私有财产社会化”的论点,并首次大胆地提出“私有制万岁”,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为我国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发挥文化洞察力,以最低成本为企业打造可持续性发展的前途
虽然清代所建的作为边防戍塞的镇北堡已经成了一座破羊圈,明代建的戍塞早已在乾隆五年的大地震中完全坍塌,成为一堆废墟,周围的景色不过是西北地区随处可见到的一片荒凉,但上世纪60年代张贤亮初识镇北堡时为何能使他感动和震撼,不正是这种原始的野性和粗犷的特色吗?其实,欣赏荒凉是需要一定的现代文化品味的,张贤亮认识到,在整个社会逐步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在人们的文化程度逐渐提升之后,原始的野性和粗犷的特色将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和崇尚。所以,张贤亮在依靠影视剧组来此拍摄所搭建的场景着手创建所谓的“影视城”时,首先就有意保持这种特色。在保持景观原生态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旅游景区必须的设施。受投入的资金限制,张贤亮在开始时干脆不在地面上搭建任何景点,采取一种放水养鱼的策略,就这一片荒凉、两座废墟,让影视剧组来任意搭景。影视剧组搭建的场景当然是十分简陋的,可是一个个场景却又是一个个艺术作品,因为那都是电影电视美工师的心血,是他们根据剧情的需要,参考了许多历史文字图片资料构思出来的艺术造型。一般来说,剧组拍完了,场景也就作废了。可是,如把它们作当艺术造型看待,那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了。造型必须保留,而其搭建的简陋材料必须更换。要使这些艺术造型固化为永久性的景点,然后将这些景点作为旅游资源,转化为商品卖给游客。
要保持景观荒凉粗犷的原生态,又要有旅游景区必需有的基础服务设施,而且所有的基础服务设施又必须适合现代游客的需要,让游客们感到安全、舒适和卫生,那就要把所有现代化的水、电、供暖、卫生间的上下水道全部埋入地下。张贤亮在刚创建影城时,就有意识地在地面上消除现代器材。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镇北堡西部影城明、清两座城堡300多亩的参观面积中,有大大小小100多处景点,而所有景点和办公场所、宿舍区域都通水、通电、通电话,冬季有暖气,夏季有空调,而埋入地下的上下水管、电缆线路、电讯线路、暖气管道密如蛛网,长达10公里。整个影城的参观区域,游客看不到一点现代的痕迹。而残破的古堡废墟也因建了西部影城得到保护和修复。原先早已颓塌的城墙墙体,经张贤亮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可逆性修复”技术一段段地重新挺立起来,既“修旧如旧”,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剧组为剧情需要搭建的场景全都是古代的院落、房屋、作坊、铺面、商业摊点等等,他们为了节约投资成本,当然使用的是最廉价的东西,有的地方甚至是用废纸板、破木棒刷上颜料、描上几笔就充当砖瓦樑柱。他们只要求在银幕银屏上看起来和真的一样就行了,而在银幕银屏上确实也难辨真假。更换这些简陋的材料,最方便的是购买市场上随处可买到的建材,再将其做旧,效果不仅比剧组用的结实坚固而且更为美观,但这种建材达不到“古旧”的质感。作为旅游景区的景点,它们不再是银幕银屏上的“场景”,它们会直接暴露在游客的视线中,是会被游客触摸到的。这就要比在银幕银屏上再现古代建筑物的难度大得多。它们必须要有古代材质的质感,以无形的质感营造出一种无形的氛围,使游客身临此境,像穿过“时光隧道”似的,会产生一种回到另一个时代的感受。恰恰此时,90年代初期,全国城市农村几乎都在大拆大建,许多珍贵的古旧建築材料当成垃圾废品处理,而张贤亮早有这样的认识: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东西。于是趁机大量收购(有的仅用新材料置换即可)明清民国家具、古旧建筑石材木料、门框门楣、栓马樁马槽、战车马车、古代兵器、家庭灯具用具等等。用古旧建筑材料搭制古旧景点,立竿见影地起到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效果,使游客在游玩中增长历史知识,在游乐中領略了古人生活。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古旧物件很快成了“古董”,前面说的现今镇北堡西部影城的资产在两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很大部分靠的是当初收购的古旧东西而今成了古董的社会增值。
镇北堡西部影城创业在1990年代初期,正值全国各地也在大办影视城之际。借助影视拍摄的副产品:场景、道具、服装及影视片的广泛影响,投入不大即可办成,既可继续供影视剧组拍摄而收取场租费,还可作为旅游景区发展本地的旅游业。而作为旅游业,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又会远远大于单纯的影视拍摄基地的效益。以一种文化产品的副产品带动起旅游业的发展,本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但当时有两件新事物触动了张贤亮:一是美国“大片”进口。第一次看到像《侏罗纪公园》这样的影片,张贤亮就想,没有一个影视城能担负起拍摄这种影片的功能,原来,影片中很多画面是靠电脑制作的。现在只是电脑制作的费用很昂贵,以秒计算,每秒要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所以影视城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有一定的存在空間;二是,手机的出现。那时叫“大哥大”,虽然笨重且功能单一,但在人们眼里已很奇妙了,说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这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张贤亮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当代,不用太长时间,电脑制作电影电视画面就会不是以秒计算而是以小时计算。电脑制作既省时簡便,并且想做出什么样的画面就会有什么样的画面与动作;画面亦真亦幻,动作栩栩如生,一个虚拟世界即将诞生,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是在所谓“影视城”拍摄的影片望尘莫及的,哪个导演还费力地拉着大队人马到某个影视城去拍片呢?到那時,影视城怎么办呢?
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张贤亮还很艰难地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时,一下手就拟订了要将这个“影视城”办成“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张贤亮的“影视城”从来没有向外宣称过自己是“影视城”,一直称为“镇北堡西部影城”。“影城”的意思是“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投影”或者“缩影”。前面提到,张贤亮认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东西,而在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及“建设新农村”过程,过去古旧的事物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中国文化传统的各种载体在中国大地上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转瞬即逝,无影无踪。而来镇北堡西部影城拍摄影视片的剧组,恰恰是看上这里荒凉、粗犷、原始而来的,影片故事也多半是叙述过去的年代,搭建的场景当然是古旧“建筑物”,这些都是构建“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元素,张贤亮要将其逐步置换为真实的古代建筑,连仿古建筑设计师都不用聘请,借力发力,顺水推舟,不仅节约了大量建设成本,并且使在旁人看来是废弃物的古旧建材得到充分利用,其价值立即几十倍、几百倍地提升。
“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内容无比丰富,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古代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娱乐方式、战斗方式等等数不胜数。要逐一恢复与再现这些方式,将我们祖先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使其在现代人眼中具有可观性、异质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对现代人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几代人都做不完的事业,因而,镇北堡西部影城就有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书记陈建国同志为镇北堡西部影城题写的对联那样:“今日名闻遐迩西部影视城;明朝流芳百世北方民俗村”。
运用文化历史知识,将艺术想象注入现实,把知识及想象转化为旅游商品推向市场,并不断“做大做强”
镇北堡西部影城开始是依靠影视剧组来此搭建影视片场景起家的,但张贤亮并不仅仅以此为满足。既然要更进一步地打造“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单凭影视剧组设计的艺术造型显然是不够的,在资金实力充裕后,一座座、一处处完全使用古旧建材的仿古建筑物就逐渐拔地而起。这些仿古建筑物在外观上在要完全符合典籍资料的图形记载或记录,而在内部却要适应并满足现代人休闲生活的需要。每座仿古建筑内外反差极大,外表是古代的,内部是现代的,古代现代融为一体,贯彻了张贤亮“差异产生吸引力”的旅游经营理念。同时,因为是旅游景区,参观面积又有300亩之多,大小景点100多处,整个过程完全要由游客步行,考虑到游客可能在观光时有疲劳感,于是在全程路线的景点布局上就要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有张有弛,有密集景点的视觉冲击,又有空旷的空間使游客得到视觉与心灵的舒展。这不是工程学所能做到的,那必须要有艺术的直觉及想象。可以这样说,整个镇北堡西部影城是张贤亮的一部立体的文学作品。
张贤亮在小说《青春期》中谈到这样一个理念:“要在市场上实现个人的最大利益,必须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所以,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在旅游中放松自我,让身心都得到舒缓。而现在全国的主题公园都同质化,缺乏新鲜感,怎样能让游客感到新鲜,使游客有“惊异”的感觉,让人们觉得换了个与他们在城市里平凡乏味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满足游客追寻新鲜感的需要,只有依靠经营者的文化底蘊和艺术想象来营造。我们民族消失的和正在消失的东西太多,从中随便挖掘一点东西就会使人们惊诧不已。而这些深埋在历史中的文化遗产,经张贤亮一一再现出来,就成了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卖点。
中国文联主席、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为此题词:“真好玩!”;易中天还写了首五言律诗:“旷野一堆土,居然八阵图。捉刀写世界,仗剑走江湖。大隐何妨市,立言未必书。壮哉镇北堡,真是不含糊!”余秋雨来参观后,赞扬说:“镇北堡西部影城是整个宁夏的一个文学气场!”
保持轻松心态才能充分发挥智力,“玩”出创意,“玩”出财富
张贤亮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给智力创造财富提供了广阔的空間,并且只有智力开发、只有创意策划才能创造出高额回报率。镇北堡西部影城虽然投入资金很少,但大量投入的是智力、创意及策划。而在整个创办和经营镇北堡西部影城过程中,张贤亮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用“玩”的心境来盘活这一片荒凉与两座废墟。
从开始创办到2002年这10年間,张贤亮手下用的人包括高管人员,基本上是一群农民工,文化水平最高的也不过是本地区高中毕业和中专毕业的学生。要将农民工和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员工培养成旅游服务业的合格的从业人员,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这方面来不得一点急躁,更不能揠苗助长,对他们,既要聘请专家学者经常讲课,不断地“再教育”,又要企业家即张贤亮本人的身体力行,手把手地耳提面命。镇北堡西部影城开业时,张贤亮已经57岁了,如果孜孜以求地以赚钱为目标,在市场经济尚在无序状态,每办一件事都非常困难,资金又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张贤亮本人定会疲惫不堪,非累病不可。但张贤亮始终抱着一个“玩”的心态。把每一个挑战都当作“玩意儿”,将它们盘弄在股掌之上,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只有抱着一个良好心态,才能充分发挥智慧与灵感。镇北堡西部影城来过许多中央首长、各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區的领导,他们在1980年代上大学期间都读过张贤亮的小说,对张贤亮目前的生活身体状况很关心,觉得打造这样一个规模的旅游景区肯定会付出极大的体力和精力,而张贤亮却笑着说他现在过的正是“共产主义生活”。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阐述过共产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从未描绘过共产主义的蓝图,但只有提到有关未来社会即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时,马克思、恩格斯会一致作这样的表述:“在未来,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人们会把謀生的必需-劳动,转变为每日不可缺少的娱乐。”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呢?至少,“劳动娱乐化”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张贤亮就是这样,一直把劳动,不止是写作,即使是很繁重的企业管理、影城的艺术策划及创意,都当作“玩”。
张贤亮有个名言:财富是玩出来的!
也正是这样,所以在北京釣魚台国宾馆颁发““2007中华十大财智人物”奖后,张贤亮发表的获奖感言中说:“其实,至少是我,在财富的创造中还谈不上什么‘智慧’。有大智慧的人,思考的是人类文明的走向,人类的命运和人的终极追求目标,他们沉浸在高端的精神层面上,是不会涉足市场经济,寻求和积累财富的。我只是玩了一点小聪明而已。但正是我们这样稍稍聪明的人发挥了自己的智力即能创造和积累一定的财富,所以才有榜样的作用。我们不是学不到的,可望不可及的,是完全可以被人们学习和模仿的。这应该是举办所谓‘2007中华十大财智人物’这种活动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