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深刻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经济特点的金融史——评《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


  一部深刻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经济特点的金融史——评《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

  作者:朱家桢(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6-191:10:56发布)

  一部深刻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经济特点的金融史

  ——评《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清鸦片战争时期至清末时期(1840—1911年)》

  朱家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中国的货币、信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学术界对历史上的货币和信用关系的研究,主要着重于货币史和钱币学方面,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关于金融史方面的研究则甚少,更没有一部贯通古今的金融史。最近由李飞等主编、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撰写的多卷本《中国金融通史》已开始由中国金融出版社陆续出版。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卷已经陆续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中国自古迄今金融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专业通史,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第二卷《清鸦片战争时期至清末时期(1840—1911年)》(以下简称(通史)第二卷),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定时期为对象。对于这一时期,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史学界,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如农业、工业、商业、财贸、交通运输等,展开了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唯有对金融史方面的研究,却是最为薄弱。一些学者往往把金融史作为与货币史相关的问题涉及,而没有把晚清时期的金融史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事实上金融不仅在现代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即便在百多年前的晚清社会,金融问题也曾在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只要仔细分析一下,晚清时期几次重大的金融风潮,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就清楚地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时期金融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于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金融通史》第二卷的问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填补丁我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缺。

  该卷的作者张国辉先生是我国知名的经济史学家,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尤其对近代中国金融史进行了长期潜心的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参加了严中平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一书中金融部分的撰写工作,其后在此基础上,陆续钻研,出版了《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版)一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90年代以来,又将研究领域扩展到近代中国的货币和财政领域,先后发表了《晚清货币制度演变述要》和《晚清财政与咸丰朝通货膨胀》等论文。现在出版的《金融通史》第二卷则是在综合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金融业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总结,是一部研究晚清金融史的力作。

  如所周知,我国传统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原始资料往往缺失不全或隐讳失真,加以在长期时局变化中,散佚严重,没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资料可资利用,成为研究近代金融史的一个难点。对此,作者积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广泛收集、整理、发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查阅了清代有关时期的《实录》,道光朝咸丰朝《东华录》,有关各地方志书、文集、报刊、《清代碑刻史料》、《上海碑刻资料》及大量中外学者的论著、中英文档案、中国海关贸易报告,及英国驻华领事有关商务报告等等,是迄今所见有关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论著中,收集和运用资料最为丰富翔实的。它为该书的立论,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史料基础。

  除上述有关金融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外,作者曾对晚清以来的洋务运动、早期民族资本及其与外国资本的关系与演变等,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近代煤矿企业中的官商关系与资本主义的发生问题》、《论外国资本对洋务企业的贷款》、《辛亥革命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产业的历史条件》等一系列论著,形成了作者对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进程的深刻理解和理论认知,从而为写作《通史》第二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作为贯穿于金融《通史》第二卷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把近百年来中国传统金融业的发展、变化,置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深入剖析外国资本势力的入侵,如何使传统金融业在中外经济势力的碰撞交融中,发生职能的演化,逐渐沦为外国资本势力所控制,并为外国资本势力控制中国金融市场服务的附庸。这就找出了这一时期一切金融业占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的真正深层次的根源。例如发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上海的4次金融恐慌,尤其是1883年的金融大恐慌,其影响几及全国。过去的一些有关论著,往往把造成这些金融恐慌的原因,归诸传统金融业自身经营管理上的种种缺陷和错误。而《通史》第二卷通过对一系列史料的分析,有力地揭示出外国资本势力是如何一步步控制和操纵金融市场,“牢牢地掌握了上海金融市场的领导权”,从而迫使中国传统金融业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导致大批传统金融业破产,“充分反映了半殖民地国家民族金融业的可悲命运”!它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金融市场动荡的真正根源。

  对于传统金融业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在深入剖析传统金融业为外国资本倾销商品、收购原料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外国资本势力控制中国金融市场的有效工具,从而起了加深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作用外,同时还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传统金融业如钱庄、票号在扩大商品流通,向腹地市场扩散,特别是随着其职能的演变,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扩展,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旧的封建经济结构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作了实事求是的,颇有理论深度的分析和论证。作者在这里提出的一些与学术界某些流行观点不同的独到见解,在理论和史实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传统金融业中,过去经济史学界较少涉及的官钱局和典当业,该书也辟有专题,对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作了比较系统的考察,这就使得对传统金融业的研究,更臻于详备。

  该书在最后附有“大事记”和“附录”,把晚清70多年间有关金融业和金融问题的重要事件,逐一简列,并将这一时期的洋行、票号、钱庄的情况,列表备考。“大事记”和“附录”十分精炼地概括了晚清70多年间的金融概貌,给读者以一目了然的提示,为读者提供了尽可能的方便,是很值得称道的。

  诚然,由于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有关资料的缺失,书中分析研究所凭依的,多以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通商口岸城市为主,而腹地以及广大地方市场的情况和资料相对较少,这已是作者作了最大努力,所能达到的现况。但它也在客观上为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留有相当宽阔的空间,这是有待于后继者共同努力的。

  出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