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干部能常检验自己的“良知”?


    山西省代省长孟学农近日发表署名文章《感知山西》,就政绩观问题与山西的干部共勉。他说,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共产党的“官经”。作为政府官员,我们要在关注民生、关注农民、关注困难群体面前检验自己的良知。(新华网太原1月15日电)

    在我看来,孟学农所言的“良知”尽管简单,尽管质朴,但这却是做人为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常说,人有人的良知,社会有社会的良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称,都有一个衡量是非的标准。我们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个上帝,同时也具有一个魔鬼。当上帝占上风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人性中美好、善良和质朴的一面,而当魔鬼呈强时,我们看到的便是邪恶、虚伪和狡诈的一面。人的良知就像一面镜子,正义和邪恶,善良和凶残,都可以从这面镜子中反映出来。

    常检验自己的良知,就能自觉地抑制膨胀的私欲,随时约束自己的非分思维。当前物欲横流,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诱惑无处不在,使政府官员的从政环境极其复杂化,金钱权力美色等随时随地的侵蚀着有权者。我们若缺乏良知,分不清好坏,分不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没有了正义感和羞耻感,就极易堕落,走向腐败。

    常检验自己的良知,就能恰如其分地做好人生定位。我们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我们的工资来自于纳税人,我们的一切来自于党和国家,我们只能十二分的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的干工作,不谋私利、不为少数人谋利益。否则,就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就是一个缺乏良知的人。

    常检验自己的良知,就能对老百姓动真感情。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曾说过,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民。爱民就是要对老百姓动真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想象,一个连为老百姓服务的意识、感情都没有的政府官员,是不可能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该以满腔的热情,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来思考、来办理,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承诺、去履行。群众最可亲,群众最可敬,应该成为一个有良知、觉悟、党性的人的起码认知。作为政府官员,只有真正从心眼里、从骨子里亲民、爱民,深入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支持、信赖和爱戴。

    可见,常检验自己的良知,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净化和人格魅力的升华,乃为官之魂,行政之本,用权之道。作为政府官员,只有经常在关注民生、关注农民、关注困难群体面前检验自己的良知,才能强化对肩负神圣使命的认识,深化对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解,激发起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气馁,不退缩,不畏惧,不胆怯,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愿每个政府官员都能正视之、慎处之、妥为之。(

    新闻链接:孟学农:在关注民生面前检验自己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