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写了一篇影评,评的是李杨的作品《盲井》。尽管我对他在影片中有关人性的揭示和表现不完全赞同,但是,我看到这部作品之后,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位电影人。那种像纪录片一样真实的环境再现;那种像群众演员的本色表演一样真实的表演风格;那种虽然有点粗俗,但却很生活化的方言对白和口语化对白;那种抛弃了现代电影中惯常使用的电影特技、电脑特技和太多时尚元素的朴实自然的电影表现手法,都让我感到了一股来自山林间和田野里的清新的气息。也因为这种偏爱,我又看了他的一部作品,影片《盲井》的姐妹篇《盲山》。这部作品在风格样式上和《盲井》非常相似,一样的自然流畅,一样的纪实手法,一样的小人物命运关怀,一样的人性揭示和反思,我也一样的非常喜欢。
影片《盲井》主要用了地道的河南方言作为对白,而影片《盲山》则用了陕西方言和四川方言为主要对话。说来也巧,我从小出生在陕西,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老师中有很多陕西本地人,用方言给我们讲课;而我所生活的西安纺织城那个工厂,公共语言就是厂里占了多数人的河南人的家乡话,邻厂的公共语言则是四川话,所以,听到这三种方言,我不会觉得有任何的生疏,而是倍感亲切,它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小伙伴。
《盲山》的故事还是像《盲井》那样,一开始没有过多地铺陈,几个镜头一过,观众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随之为片中主角的危难命运紧紧地牵挂着,很快就入了戏。这里不需要太多的特技表现,一个单纯的学生仔的逃生和逃难,自然会牵挂着富有同情心的观众的心,人也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电影走下去了。
大学刚刚毕业的四川姑娘白雪梅,有着四川姑娘特有的漂亮,白晳的皮肤,高挑的身材,和精巧的五观。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家里好容易供她读完了大学,紧接着,她弟弟又要读大学了。父亲一个人在外打工,非常吃力,懂事的白雪梅想尽快地找份工作,分担一些压在父亲身上的家庭重担。可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大家都知道,真是找工作比找对象难多了。白雪梅在人才市场焦急地寻找着的时候,被两个骗子,一对狗男女,自称是药材公司吴经理的中年男人,和一个白雪梅叫她胡姐的年轻女子盯上了。
这两人看准了白雪梅的心思,有意说他们要到陕西的大山里去收购药材,那样,跑一次可以赚不少钱,他们问白雪梅愿不愿意一起去?真是病急乱投医,人到了那急着用钱的时候,就像人到了病重的时候一样,也考虑不了人家端来的药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了,先喝下去再说吧;白雪梅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单纯,让她没有多想,就跟着这对男女骗子进山了。
到了一户黄姓农家门口,吴、胡二人有意说他们两人去收药材,让白雪梅在黄家门口看着大家的包,等着。这样的安排,怕是谁也很难怀疑有什么目的吧?就这样,吴、胡二人收了黄家七千块钱,把白雪梅卖给了那家人家的独生儿子黄德贵做媳妇。等到德贵娘告诉白雪梅这个消息的时候,她惊呆了;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黄家老夫妻都是那种很能吃苦也很能干、心眼不坏的庄稼人。儿子黄德贵,和父母一起在家种地过日子。黄德贵是那种我们经常看到的本份农民,谈不上品德高尚,但也没有太多的恶习。德贵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人长成了要找个媳妇,一来解决性生活的问题,二来为黄家传宗接代。
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怎么肯嫁到山沟里一个贫穷的农家呢?虽然黄家做出明媒正娶的样子,也在院子里大摆酒席,宴请乡里乡亲的来同喜,可是,白雪梅坚决不从。洞房花烛夜,当热闹过了的人们都散去之后,黄德贵神情紧张、又欲火难耐地进了洞房,扑向这个他倾其所有、又举债才买来的媳妇。结果,这个年轻的庄稼汉,被新娘子拼命地反抗吓得逃了出去。第二天晚上,心有余悸的新郎没敢招惹新娘,躲到那伙打牌的朋友们中间去消磨时间;结果,被伙伴们嘲笑了一场。回到家里,父母看到儿子的窝囊样,又数落了儿子几句。第三天,新郎没有耐心了,新郎的父母也没有耐心了,父母和儿子一起完全不顾人的伦常和脸面了,强行撕去儿媳的衣裳,父母按住儿媳,让儿子与儿媳完成了第一次同房。白雪梅羞愤地割腕自杀过,可被救了过来。
到了这种时候,白雪梅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女大学生身份,和逃出去过上自愿的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她开始尝试用各种办法逃出这座盲山。她想着往家里寄信求救,看到乡邮员过来了,她就把写好的信递给他,可是,一连五封信寄出了,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后来她才知道,是丈夫黄德贵用家里自产的农副产品做贿赂,买通了乡邮员,使她每次交给乡邮员的信,最终都转到了丈夫的手上。她也想过找村主任求助,村主任太知道他们这里的生活现状,和百姓们无奈的婚姻选择了;村主任借口说:怎么证明你说的被拐卖的话是真的呢?她还想过找镇上的公安求助,但是,一个同样自于四川的被买来的媳妇陈春丽告诉她:村里有一个叫桂花的女子,当初就是去镇上找公安求助,结果不但没有被救出去,反而被婆家人知道了逃跑动机,而打瘸了一条腿。这些办法都不行,又该怎么办呢?她想到了更直接地方式:自己想法翻山跑出去。
白雪梅试着跑了两次。第一次,她跑到山上的公路上,由于身上分文没有,搭不上车,结果在公路上步行的时候,让丈夫带的人开车追了上来,拖回去毒打了一顿。第二次她想法搞到了40元钱,这钱是用女人的本钱换来的。村里一个小店的店主,色迷迷地盯上了这个漂亮的新媳妇,白雪梅没有别的来钱办法,只能陪了他一次,换了40块钱,作逃跑的路费。这次,她在山上的公路上花钱搭上了车,而且跑到了镇上,也乘上了镇里开往山外的长途汽车;可是,丈夫带的人在长途车开动之后,还是追上了她,尽管她苦苦哀求司机不要开车门,怎奈,司机以后还要长期在这里做事情,他并不敢得罪当地的山民,还是打开了车门,白雪梅再次被丈夫拖了回去,再受皮肉之苦。
还有一次,白雪梅似乎觉得,逃出去的机会来了。黄家有一个亲戚,是黄德贵的堂兄弟黄德诚,他第一次看到新嫂嫂,就被这个漂亮的女大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的人很穷,受教育的程度也很低,黄德诚是这个村里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高中生;他考了几年大学都没考上,现在是村办小学的教师。黄德诚先是做出关心嫂子的样子,一次次地给嫂子拿书看,又骗嫂子说,他能帮嫂子逃出去,而结果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更想把嫂子拉上床而不是带出山。结果,黄德诚和嫂子的行奸,被黄德贵和他的父母抓了个正着,黄德诚为此不但舍弃了他借给黄德贵结婚的钱,而且也没脸再在村小学呆下去了。黄德诚走了,白雪梅又一个逃出去的希望,破灭了。
在这一次次地求助、一次次地逃跑、又一次次地以失败而告终的情况下,不管白雪梅有多么地不愿意,她怀孕了,而且生下了一个健康漂亮的小男孩,她成了母亲。但是,她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逃出去的愿望,只是,这时候的她要牵挂的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还有她那血肉相连、难舍难弃的儿子。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村里有个叫李青山的小男孩,看着雪梅姐姐受苦,很同情她。看到她逃跑被抓回之后,被锁在屋子里,他就通过屋子的小窗户,塞个鸡蛋给她吃;白雪梅也觉得这个小弟弟很可爱,看到李青山家里没钱上学了,白雪梅就让他到自己这里来,她带他读书。也因为这种患难中的姐弟关系,李青山最终帮白雪梅把信寄了出去。
白雪梅的父亲终于收到了女儿的求助信,他借债带着四川的公安干警赶到了这个山村里。可是,当村民们知道公安人员要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回家的时候,表现出了少有的团结和拼死抵抗的劲头。为了不使矛盾激化,公安人员白天先让白雪梅回家,而在晚上悄悄地进了黄德贵家,救走了白雪梅和村里其他几个被拐卖来的女子,连夜往山外冲去。
可是,村民们知道了还是追了上来。那个和白雪梅最要好的小姐妹陈春丽,看到婆婆抱着孩子追上来了,作为母亲,她不忍心走了,她对白雪梅说:“你回去后,告诉我父母,我还活着。到哪里不是过日子呀?我们这样的女人,哪个男人还会要我们呢?”她最终选择了留下。白雪梅随车走了,可是,此时的她,已经不是进山时候的小姑娘了。一年多的时间,姑娘变成了媳妇,也成了孩子妈妈了。
白雪梅探出车窗,看到老婆婆抱着她可爱的儿子,在车后面追赶着,听到襁褓中的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她伤心极了。人虽然走了,可她的心能走得那么彻底、那么完全吗?
电影故事已经讲完了,可是,我们会想:被解救出去的白雪梅,还能回到原来那个精神状态上去吗?原来的单纯还能回来吗?她不但已经做了人家的媳妇,做了孩子的母亲,还被一个男人骗奸过,也和一个男人做过性交易;抛开母子心连这层牵挂不说,她还会想过那种安分守己的平常日子吗?她对人生的看法和理解,还会那么简单吗?这种经历原本就是一个错,而解救并不是完美的纠错方式;也因此,我们在感谢公安人员冲破种种阻力解救被拐卖妇女回家的同时,我们更渴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发生。所谓覆水难收,对爱如此,对解救也同样如此。
李杨非常会讲这类故事。因为场景太逼真,因为人物太逼真,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是在看电影,可看了不一会儿,我就忘了那是电影了;我认为那就是我站在一个窗口前,看窗外发生的真实的一切。演员中,看不到现在有些影片那种找一堆大明星来捧场的场面,都是完全陌生的面孔,这也让我们看的时候更投入。大明星有号召力,生面孔有真实感,这要看是什么戏了,这类纪实性的影片越逼真,就越能让人牵挂人物的命运。李杨很会拍戏。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当前拐卖人口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解决问题的复杂性。黄德贵到了结婚年龄,娶不上媳妇只能花钱买个媳妇,他太知道这买来的媳妇和他没有感情了,媳妇一方面拒绝和他同房,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要逃出家门;而他的父母为此也伤透了心。婆婆不管是洗衣还是织布,都要时刻提防着儿媳的逃跑,老是看着、跟着,她难道就不难受吗?儿媳怀了孕,不但没有任何的喜悦,反而像受了多大灾难似地拼命地哭着、喊着,跳着、打着,想把这个孩子折腾掉,婆婆急得不得不跪下来求儿媳,留下他们黄家的根。哪个婆婆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得孙子呢?黄家并不想这样做,谁都想日子过得更顺溜、也更安稳,可是没办法,娶不来媳妇只能出此下策了。这能怨谁呢?怨村民们素质低吗?那是坐车的不知赶脚的苦。那些家里有了老婆还在外面左拥右抱的男人,是不会体会到黄德贵的无奈生活的。归根到底不就是个穷字吗?盲山上的穷人们因为太穷了,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法律可以去制裁这种违法犯罪的现象,可是,我却对贫穷的山民们寄予了深深地同情:他们已经在努力地劳作了,黄德贵的父母和他本人都很勤劳,家里人没病没灾的,父子种地,母亲织布,谁都没闲着,也没懒着,过这种穷日子能完全怪他们吗?人虽然穷,却挡不住性成熟,传宗接代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不能实现这一切,个人的努力无法实现正常的婚姻生活,他们又该怎么办呢?光靠打击、光靠谴责,就能杜绝拐卖人口的丑恶现象吗?
李杨导演还是喜欢在角色的姓命上做文章,还是喜欢用他喜欢的“羊”来比喻现实中的人。
故事中的女主角叫白雪梅,这是一个非常贴合女大学生的名字。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冰清玉洁的,就像是白雪世界里绽放的梅花,洁白而高贵。这是李杨给我们画的女大学生的画像。这为日后被损害、被侮辱的大学生,作了一个铺垫。之前,她越是像白雪中的梅花;之后,她的悲剧性就越有震撼力。大家都很认可那句名言: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之后,悲剧性就越强。
而娶白雪梅的黄家,这黄也是有含义的。这里,李杨不再认为白雪梅和婆家的关系是人间的黑与白的关系,他的镜头已经充分表明了他对贫穷的山民不仅只有谴责,还寄予了深深地同情。因此,这白和黄的对比,就不是《盲井》中的白与黑的极度反差了。这一点,李杨再一次用了羊来表明他的观点。还是山坡上的羊群,这回,羊群里没有了《盲井》中大群的白羊和黑羊的对比,而是白羊中有一些黄羊,对比不那么强烈了。此外,他还给我们一个暗示:那羊的黄不是它要黄的,黄是天生的。对于黄,还有一个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中,黄色比喻富贵,这是一种反衬表现。李杨要告诉我们:黄家之所以做了违法犯罪的事情,不完全是个人品行上的缺陷,他们缺少的就是这个黄字,缺的是钱。
故事中的两兄弟,黄德贵和黄德诚,这名字都有含义,叫德贵,缺的是德和贵;叫德诚,缺的是德和诚。这里走的,是《红楼梦》里那个狠心地对付尤二姐的丫头-善姐的起名路子:正话反说。而更让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两个人会少德、少贵、少诚呢?古人给我们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穷了,就没有了贵,德与诚也就难了。
故事中的那个小孩子李青山,名字也有讲究,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之意。他既在故事中给灾难中的白雪梅带来希望,除此之外,作者还给我们另一种暗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并不缺少像李青山这样渴望读书,又有着善良和正直心的孩子,而这种品格的人,就是山村的希望所在。
非常欣赏电影人李杨,能对现在越来越花哨、越来越虚浮、也越来越做作的电影世界,有这种返璞归真的独特认识。我非常喜欢李杨的电影风格,我也希望各位读者能在有空的时候,能看一看《盲井》和《盲山》这两部作品,想一想:我们的社会里为什么会有这类人性挣扎着的《盲井》?又为什么还会存在不止一座人性扭曲的《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