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富分化高度求解通胀压力


贫富分化已经不只是政治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极其严肃的经济问题,我们可能必须从这一高度来认识当前的通货膨胀。

从贫富分化高度求解通胀压力

欧阳君山

 

按:不管如何解释,都应该能够肯定:中国经济目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不断上扬就是充分的反映。从有关消息看,央行已经把反通胀作为2008年的头等大事。可究竟怎么反,涉及对通胀本质的认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通胀是大家都讨厌的,据称一位美国总统甚至说过,通胀比希特勒还坏。但通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经济学界并没有确定的说法。本系列文章试图对通胀的本质作出全新的回答。这是上篇,下篇为纯理论的

《通胀是怎么回事》

敬请关注和批评!

 

“大数据”和“小事件”

 

岁末年初,一组组数据正在汇总。

 

111,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712月份金融报表,数据显示,去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528万亿美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43.32%,累计2007年全年增加4619亿美元,按有关数据,我国外储已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1.57倍。

 

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虽然还没有最后汇总,但估计也是今年更胜往年。以北京为例,111,在北京市发改委工作会议上,主任张工表示,2007年北京地区GDP预计达9000亿元,比2006年增长12.5%,是北京GDP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预计超7000美元。

 

飘红的数据令人兴奋,但一桩桩小事也令人关注。

 

126点半左右,北京,郎家园发往燕郊诸葛店方向的930公交车上,数十名乘客表示拒绝购票,并让司机停车,要求相关负责人出,原因是票价涨了,起步价由1元涨到了2元,全程票价由5元涨至8元(刷卡乘车者可享受8折优惠)。由四惠派出所民警现场维持秩序,协商近3个小时,在车队负责人同意免票后,乘客们最后才坐车离开。

 

第二天上午7点多到8点半,抵制票价上涨的事件再次发生,在距燕郊北线总站、北京八方达通州分公司诸葛店3站地外的星河皓月南区车站,百余名乘客将途经该站的6930路公交车围住,以示不满。经三河市燕郊治安分局民警协调,车队负责人到场解释涨价原因,滞留车上的乘客最后才分乘4辆公交车离开。

此前在重庆也发生了一桩震动全国的小事,20071110上午,重庆沙坪坝区家乐福商场内,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食用油造成的踩踏伤亡事故。据报道,当是就造成3人死亡,10余人受伤。另有消息显示,医院后来收治31人,其中7人重伤。

人命关天,但事情的确只是缘出一点小便宜。原是家乐福超市沙坪坝店十周年店庆搞促销,当日推出一款菜籽油特价促销,原价每桶51.4元的5装菜籽油只卖39.9元。大清早4点刚过,就有大量市民前往排队等候,导致上午840超市开门营业,群众涌进抢油,造成踩踏伤亡。

这样的小事或许每天都在全国各地发生着!200711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00份。调查显示:4季度城镇居民认为物价“过高,难于接受”的占比达47.6%的历史峰值,分别较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0.523.2个百分点,一改3年来认为物价“偏高,可以接受”的比重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据报道,有网站举办年度最具代表性的汉字投选活动,结果是一字得票最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无独有偶,“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也成为2007年底的网上流行语。

 

压力与忧虑已经传导到总理的办公桌,在看望低收入群众时,温家宝曾深情地说:我的办公桌上有三张表,一张是全国的粮价表,一张是副食品价格表,从肉、鱼、鸡、蛋到蔬菜的价格都有,还有一张是各类物资的库存表。我知道,价格哪怕只上涨一块钱,对老百姓的生活都有影响。

 

中国最终消费率跌至20年来最低点

 

为什么在国家外储和GDP持续不断飘红的背后却是普通百姓的生计忧虑甚至困顿呢?

 

早在1998年起,大约是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并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就是从那时起,几乎每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要强调扩大内需。比如200511月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200612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2007123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同以往,一是十年来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是“扩大内需”的字眼似乎也消失了。是不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在2007年突然生了变化,甚至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投资与消费失衡及内需与外需失衡有了改观?

 

内需不足可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痼疾,这反映在最终消费率——即最终消费额占GDP生产额的比重。从1984年开始,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就一直处于低水平态势,并持续走低,从1985年的66.36%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下降尤其厉害,从1981年的53.1%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特别是十五,中国最终消费率急剧下降,2005年降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最低点(见图1)。

 

1  1984-2005年中国最终消费率
(数据来源: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

 

尽管节俭是中国人民一向的美德,但单纯从经济上讲,这是十分不正常的。不妨从国际上作一个纵向比较,过去10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近20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数据,19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基本稳定在77%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地区)中,只有8个国家(地区)低于70%。以2002年为例,当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80.1%,其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80.7%,中等收入国家为74.3%,高收入国家为81.0%2002年,中国当年的消费率仅为58.2%,而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当年的消费率分别为81.2%78.8%68.9%(见图2)。

 

2  2002年最终消费率国别比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

 

这还是把政府消费统合在内一起算的,如果把占20%的政府消费拔在外,居民消费率就更见低下。与此相应,中国的储蓄率偏高,1996年以后连续5年来,居民储蓄以18%的高速度增长,储蓄率超过3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材料,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其中19891993年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居世界之首。2005年国内储蓄率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

 

中国的投资率更是持续高企,20002004年间,中国的投资率分别高达36.4%38%39.2%42.3%43.9%。直让人感觉高处不胜寒,因为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大国的投资率一般在20%30%。与此相应,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明显的投资依赖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33.3%,投资是48.8%

 

工资收入严重偏低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内需不足呢?国人的确崇尚节约,并且偏好储蓄,但国民并非有钱不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键先生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所求得一《1979-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与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对应关系》(图3):

 

3  1979-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与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对应关系

 

可以看出,1979年到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的增长率均分别与其消费支出增长率高度正相关,过去15年尤甚。就是说,只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能上去,消费自然也上去。从文化上讲,国民崇尚节俭不假,但懂得享受也是事实。

 

原因是在于国人无能消费,普通百姓主要靠工资获得收入,而我国工资收入相对资本收入严重偏低。13日上午,中国社科院发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2004年下降到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更是仅为40.6%;与此相反,资本回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节节上扬,从以前的20%提高到2006年的30.6%

 

原因也在于国人不敢消费,这就是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和福利不健全,老百姓有点钱也不敢花,花了老了怎么办?由于“三座大山”——医疗、教育和住房的压迫,国民有钱不能花,花了家人怎么办?广大的中国人民的消费欲望被活生生地抑制了!

 

如果说2007年我国经济生了什么新变化的话,那就是在“没钱买”的内需不足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层“买不起”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乃至“通货膨胀”。如果说内需不足尚只是内在的无力消费的话,通货膨胀就是外在的无能消费。内需不足还远没有解决,又来了通货膨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通胀趋势可能传递出“弱者更弱”的信号

 

从内需不足到新的通货膨胀,这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连没有呢?目前的经济理论对这一问题似乎缺少研究。但如果从广大老百姓在经济结构中的弱势地位看,内需不足转变出新的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内需久振不起,必然性无疑会更大。从1998年中央明确提出要扩大内需,至今已是十年,但内需依然虚弱。目前的通货膨胀可能正是广大老百姓“弱者更弱”的信号。

 

内需十年振而不起,症结究竟在哪里呢?200771617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举行第91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家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关于上半年经济形势的汇报,经讨论后作出一个重要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三过”——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仍然突出,而根源是在于国民收入分配。说白了,就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已经不只是政治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极其严肃的经济问题,我们可能必须从这一高度来认识当前的通货膨胀。

 

近几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不说不大,但收效并不大。特别是2007年,仅仅是货币政策,央行就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上调5.5个百分点),6次上调了利率(存款利率共上调162基点,贷款利率上调135基点),5次发行定向票据(共发行5550亿元),但“三过”依然明显。原因可能正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善正日趋严重的贫富分化。

 

110,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更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宣布实行临时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限制社会公共产品及人民生活必需品涨价,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并将惩处行业协会经营者互相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违法行为。

 

紧接着,113,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加大了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了对行业协会的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根据新修订的规定,经营者恶意囤积以及利用其他手段哄抬价格最高可罚50万元。

 

这是我国政府自1993年以来首次实行价格干预措施,有人认为是这是计划手段在回潮。从形式上看,政府控价的确是计划行为,但从当前民生所面对的巨大压力来看,这应该也算救市。一直以来,不少的人就片面地理解市场,只从市场的自由形式来理解,而不从市场的均衡实质来理解。

 

但政府出面控价的确存在诸多负效应,最常讲到的便是价格信号被扭曲,还有就是一部分经济学家强调的富人搭穷人便车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政府控价远不是上策。但上策何在呢?当然可以直接向弱势群众补贴,但亦存在识别弱势群众的问题。

 

可能需要新的理论思考乃至突破!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算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奇迹。奇迹呼唤新的理论解释。当前中国和世界所遭遇的经济社会现象,也可能在呼唤新的理论突破。

 

中国民生困局的突围之路或许就在这新的理论突破中。

 

 

感谢张由存先生对本文所作贡献

 

本文刊发于《中国财富》杂志2008年第2

 

[财思系列]

股市这样“牛”

        房价为什这样高

    工资为什么这

    泡沫就是脱离多数群众

    流动性究竟何谓

 

谢谢过目!

敬请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