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迟且倍受怀疑的责任性投资已确立了它的存在价值。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和环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投资必须尊重他们的价值观。人们要求不仅政府而且企业必须对社会的整体利益负责。
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些概念。责任性投资指的是将融资目的同社会、环境和伦理问题相统一的一种融资模式。与之相关的概念还包括伦理投资以及可持续、负责任投资等。责任性投资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再生产、企业社会责任(CSR)及其他积极的社会、环境目标的市场机制。社会投资者包括个人、企业、院校、医院、退休基金、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以及非盈利组织。
历史背景
伦理投资可追述到一系列宗教运动。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循道公会,他们同意投资于股市,但反对投资于赌博和酿酒行业。贵格会步其后尘,反对投资于军火制造行业。世界其他地区的很多教会也曾反对投资于烟草、酿酒、赌博及色情行业。除基督教会外,其他宗教也主张投资行为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如Amana成长基金就是建立在伊斯兰教教义之上的。
现代责任性投资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政坛,当时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及环保运动声势浩大。美国柏斯全球基金的建立是在1971年越战时期,目的是满足投资者想要致富又不愿发越南战争财的要求。好比有的投资者不愿作陶氏化工的股东,因为该公司生产的脱叶剂“橙剂”不但在当时引起了粮荒,而且造成许多健康问题,遗患无穷。八十年代,投资者回避南非,因为那里实行种族隔离。如1982年美国一家投资公司Calvert集团建立了第一家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互助基金。今天仍有一些基金在投资时回避实施苛政的国家,如缅甸。
随着“可持续性”概念的深入人心,也有把责任性投资称作“可持续、负责任的投资”的。“可持续性”概念是基于以下看法,即长期获取收益的前提是资本总量不被减少。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满足生存的需要,而避免各种会对子孙后代造成危害的活动。正是由于“可持续性”一词包含了社会的、伦理的和环境的因素,所以它才被人们广为使用。
顺应潮流
近年来出现的发展趋势和一系列事件相互交织,大大推动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普及,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责任性投资的关注。
公司治理与责任性投资
世行、经合发组织和亚行均认为改善公司治理可增强经济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从而减少冲击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破坏。这些机构纷纷与政府、监管机构以及私营部门合作,以期实现改善。在亚洲,新加坡和香港政府率先倡导公司治理。印度也不甘落后。为推动这一进程,在私营部门的努力下,亚洲公司治理联合会于1999年在香港宣告成立。
社会责任概念扩大了责任人的范围。世行、经合发组织和亚行等国际机构认为“责任承担人”应该参与改善公司治理。如《经合发组织公司治理原则》写到:“公司治理框架应承认法律所规定的责任承担人权利,并鼓励公司与责任承担人积极合作,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就业机会,同时保证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可以持续发展”。
“责任承担人”包括雇员、供应商、客户以及整个社区。因此正在形成的新的全球模式要求公司和公司董事会不仅对股东负责,而且必须与全体责任承担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全球化之争
全球化之争始于一种恐惧,即世界贸易将为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所操纵,而政府的影响力下降。随着商业的全球化,对各国政府来说,监管确实令人头疼。有时因为害怕吓走外国投资,政府不愿对企业施压。尽管近十年来世界贸易额陡增,许多发展中国家的GDP也增加了,但是国际贫富差距却拉大了,而且各国环境状况都在恶化。过去两年抵制全球化抗议活动,如西雅图世贸部长会议,还有达沃斯、墨尔本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发生的抗议活动,使全球化时代减少社会、环境危害的问题突现。人们呼吁企业界负起责任来。
全球化确实带来了好处,但是公司行为仍有改善的余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JagdishBhawati解释说:“改善公司治理,企业就能更快地实现其经济活动的目标,即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例子。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揽子体制和政策改革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巩固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成果,至少在那些已经取得成果的国家。我所以要加上最后这一句是因为我们不能因为全球化没有带给一些或几个国家实惠,或者说它带来的实惠还不够多,就把它指责为一场反社会的运动。”
自愿行动
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的自愿行动正在兴起。其中最著名的有《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SA8000》工作区国际人权规范原则,以及《全球公约》,一项联合国发起的旨在强化企业责任的规范推广活动。此外还有《AA1000》,又称《会计能力1000》。它是为了在会计、审计及其报告制度中建立统一的职业化标准。推动这一行动的是1996年在英国成立的社会和伦理会计研究院。
其他知名项目还有1997年开始的《全球报告计划》,目标是设计可持续性报告的全球通用原则;劳工组织/儿基会有关童工的标准;倡导领导企业发展要有原则的Caux圆桌会议;“公司治理信仰联合”集合了275家宗教机构共同投资以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公司治理的日本组织《Keidanren良好公司行为宪章》。
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及其机构和成员国达成共识,即经济发展必须辅以充分的环保措施。在1992年联合国发起的里约地球高峰会议上,各国政府纷纷表示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保证改善现状。现在人们还认识到企业和资本市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及各国政府每年发起众多的地方和国际性活动,进行社会宣传,加强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同时联合各方面力量。可以肯定的是社会责任问题将是媒体追踪的焦点,始终提醒我们它在国际对话中不断增强的重要性。
非政府组织的崛起
民间社会的崛起,形成一股新的左右商业发展的市场力量。针对我们能够想到的地方或国际性问题,相应的非政府组织不断成立。企业在设计发展策略时也不得不顾及非政府组织的意见。一些财大气粗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如国际自由贸易团体联盟(ICFTU)和美国劳联-产联(AFL-CIO),人权组织,以及绿色团体,都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非政府组织向社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公司环保业绩、劳工事务及社区参与方面的信息。
此外强化社会责任还吸引了众多有崇高社会理想的社会精英。事实上,商业领袖已组织了自己的非政府组织——可持续发展世界商业联合会、欧洲商业道德网、可持续能力、进步基金、跨大西洋商业对话、威尔士王子商业领袖论坛等等。这些组织的建立使得平衡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争论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挑剔的顾客
欧洲和日本的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天然食物,拒绝各种基因改良产品。年轻一代更反对各种动物实验。在全球范围,那些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产品和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在建立品牌的过程中,企业认识到它们必须树立对社会负责的形象,因为这关系到利润。1999年威尔士王子商业领袖论坛等组织对两万五千人所做的调查显示,有17%的人表示他们曾经拒绝那些在他们看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商家的产品。责任性投资实际上是发达国家道德消费运动在投资层面的反映。它必将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推广
为响应消费者及其他投资者的要求,企业为了展示负责任公民的形象也在开展和推广“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比如更多地披露商业行为,邀请外来监督者进行独立报导。例如石油大王壳牌和BP,运动服装生产厂家Reebok和耐克,它们都和非政府组织合作改善厂房工作条件。
责任性投资的实现方式
责任性投资将投资者的经济目标与他们的伦理、社会和环境观点结合起来。从现实角度来说,它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筛分和分析、股东请愿(及进一步的使命投资)和社区投资。
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利用筛分和股东请愿的办法推动企业重视其社会责任。据1999年11月出版的《1999年美国社会投资论坛关于美国责任性投资发展趋势的报告》,责任性投资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借助社会筛分和股东请愿实现的投资组合。资产由1997年的840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
2,650亿美元。
1.社会筛分和分析
是指基于社会的和/或环境的标准,将公开交易的股票纳入或逐出投资组合或互助基金投资范围的做法。典型的责任性投资基金在实现确定的投资目标时,一方面依照传统的投资程序,另一方面所选择的投资对象必须是那些在基金经理看来其产品、服务及经营方式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企业。这样一来,从财务可行性角度先对候选项目做第一次筛选,然后再根据特定基金的社会和/或环境标准对候选项目做二次评估。
社会筛分通常分为“取大”和“取小”两种形式。评估内容包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劳资关系,以及是否重视人的发展如鼓励创新。
《社会投资论坛1999年年报》显示社会投资者不约而同选用了很多相同的投资组合筛分项目。其中最常见的是烟草(96%),烈酒(83%),武器(81%)及环境(79%)。其他筛分项目还有人权(43%),劳工(38%),生育限制/堕胎(23%),以及动物健康(15%)。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从国家退休基金计划到医院和院校——开始拒绝烟草股。同时更多的雇主正将责任性投资作为退休福利计划的一部分。
2.股东请愿
公众请愿可能以多种形式对公司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包括
*通过电话、信函、同管理层见面等形式实现股东与公司的对话
*委托投票——股东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股东决议——股东可以就一系列问题提交决议书,如发展规划、降低污染、劳工和人权标准、企业用工合规情况披露、全球气候变化报告、管理层收入与社会标准挂钩、机会均等实施情况披露、董事多元化水平、产品标识或淘汰以及全球标准的审议和披露。
根据《美国社会投资论坛1999年年报》1997到1999年间,参与股东请愿活动的投资者,其手中控制的资金从7,360亿美元上升到9,220亿美元,增加了25%。1999年,各类投资活动家,包括宗教投资者、机构、互助基金、退休基金、社会投资经理人及其他,向超过150家美国企业提交了总共约220份决议书。图一是这些决议书所主要涉及的主要领域。
最近一例责任制投资请愿是Morley基金管理层加强环境责任的努力。今年4月,该基金决定今后英国前100强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必须加入环境报告,否则将被否决。该基金掌管1,000亿英镑的资产,相当于英国股市的2.5%。
使命投资是投资者请愿的又一形式,它将机构投资者的经营使命与其投资决策结合起来,通过社会筛分、股东请愿、社区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形式实现。
3.社区投资
又称为目标投资或社会方向投资,是指投资者为支持某项特定目标或特定活动而进行的投资融资。它在责任制投资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不大。社会方向投资者谋求相当于或是低于市场水平的回报率,有时甚至是零回报率,目的是换取某种特定的“社会回报”。不同于捐赠,社区投资者要求以偿还或交易的方式收回至少原投资价值。这类责任制投资为社区开发银行、基金、信用社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资本。在美国1997到1999年间,它增长了35%,估计总数约54亿美元。
在亚洲,最有名的社区投资是孟加拉的Grameen银行开创的小额信用。截止2000年11月,它向两百万贷款人发放了总额达32亿美元的贷款。所有贷款对象均为贫困人口,其中90%是妇女。偿贷率为98%。这种融资相当重要,因为它在当地发挥作用,集合了个人同社区的力量,激发人们的责任心,又使他们看到希望。(待续)
文/ChristineLoh(陆恭蕙)
翻译/杨懿
本文作者是香港非盈利公共政策智囊团CivicExchange(思汇政策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她在1992-1997和1998-2000年间两度担任香港立法院委员。此前她有14年的商品交易和私营部门策略管理经验。这篇文章根据今年五月由CLSA(里昂证券)新兴市场(www.clsa.com)出版的Loh的题为《SRI-新一代全球投资者》一文改编而来。原载“香港公司秘书公会”月刊《公司秘书》8月号。
实施责任性投资的四条理由
1.责任性投资有利可图
尽管市场波动造成责任性投资基金大起大落,2000年一些主要责任性投资基金仍有不凡表现。从过去五年来看,它们较传统基金的优势则更为明显。
2.责任性投资大势所趋
1999年和2001年道指和FTSE分别推出社会负责任指数,这体现了国际机构投资者对责任性投资的认可。
3.责任性投资高瞻远瞩
责任性投资基金投资于可再生能源、信息技术、电信、多媒体、公共交通、教育、医疗保健、污染控制及水治理等具有中期回报潜力的朝阳产业。
4.责任性投资问心无愧
随着全球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突现,人们日益青睐于责任性投资。一些有识之士得出结论亚洲已具备开展责任性投资的条件;不仅如此,一小笔投资对新兴市场的推动也比在成熟市场中更大。责任性投资在澳、日、新已成功登陆。今年香港又推出强制性公积金计划(MPF),为责任性投资的启动创造了条件。一些老牌的国际责任性投资基金已跃跃欲试。而寻求国际资本的亚洲公司,其社会和环境业绩将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
《上市公司》(2001年第十期)
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些概念。责任性投资指的是将融资目的同社会、环境和伦理问题相统一的一种融资模式。与之相关的概念还包括伦理投资以及可持续、负责任投资等。责任性投资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再生产、企业社会责任(CSR)及其他积极的社会、环境目标的市场机制。社会投资者包括个人、企业、院校、医院、退休基金、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以及非盈利组织。
历史背景
伦理投资可追述到一系列宗教运动。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循道公会,他们同意投资于股市,但反对投资于赌博和酿酒行业。贵格会步其后尘,反对投资于军火制造行业。世界其他地区的很多教会也曾反对投资于烟草、酿酒、赌博及色情行业。除基督教会外,其他宗教也主张投资行为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如Amana成长基金就是建立在伊斯兰教教义之上的。
现代责任性投资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政坛,当时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及环保运动声势浩大。美国柏斯全球基金的建立是在1971年越战时期,目的是满足投资者想要致富又不愿发越南战争财的要求。好比有的投资者不愿作陶氏化工的股东,因为该公司生产的脱叶剂“橙剂”不但在当时引起了粮荒,而且造成许多健康问题,遗患无穷。八十年代,投资者回避南非,因为那里实行种族隔离。如1982年美国一家投资公司Calvert集团建立了第一家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互助基金。今天仍有一些基金在投资时回避实施苛政的国家,如缅甸。
随着“可持续性”概念的深入人心,也有把责任性投资称作“可持续、负责任的投资”的。“可持续性”概念是基于以下看法,即长期获取收益的前提是资本总量不被减少。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满足生存的需要,而避免各种会对子孙后代造成危害的活动。正是由于“可持续性”一词包含了社会的、伦理的和环境的因素,所以它才被人们广为使用。
顺应潮流
近年来出现的发展趋势和一系列事件相互交织,大大推动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普及,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责任性投资的关注。
公司治理与责任性投资
世行、经合发组织和亚行均认为改善公司治理可增强经济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从而减少冲击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破坏。这些机构纷纷与政府、监管机构以及私营部门合作,以期实现改善。在亚洲,新加坡和香港政府率先倡导公司治理。印度也不甘落后。为推动这一进程,在私营部门的努力下,亚洲公司治理联合会于1999年在香港宣告成立。
社会责任概念扩大了责任人的范围。世行、经合发组织和亚行等国际机构认为“责任承担人”应该参与改善公司治理。如《经合发组织公司治理原则》写到:“公司治理框架应承认法律所规定的责任承担人权利,并鼓励公司与责任承担人积极合作,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就业机会,同时保证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可以持续发展”。
“责任承担人”包括雇员、供应商、客户以及整个社区。因此正在形成的新的全球模式要求公司和公司董事会不仅对股东负责,而且必须与全体责任承担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全球化之争
全球化之争始于一种恐惧,即世界贸易将为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所操纵,而政府的影响力下降。随着商业的全球化,对各国政府来说,监管确实令人头疼。有时因为害怕吓走外国投资,政府不愿对企业施压。尽管近十年来世界贸易额陡增,许多发展中国家的GDP也增加了,但是国际贫富差距却拉大了,而且各国环境状况都在恶化。过去两年抵制全球化抗议活动,如西雅图世贸部长会议,还有达沃斯、墨尔本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发生的抗议活动,使全球化时代减少社会、环境危害的问题突现。人们呼吁企业界负起责任来。
全球化确实带来了好处,但是公司行为仍有改善的余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JagdishBhawati解释说:“改善公司治理,企业就能更快地实现其经济活动的目标,即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例子。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揽子体制和政策改革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巩固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成果,至少在那些已经取得成果的国家。我所以要加上最后这一句是因为我们不能因为全球化没有带给一些或几个国家实惠,或者说它带来的实惠还不够多,就把它指责为一场反社会的运动。”
自愿行动
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的自愿行动正在兴起。其中最著名的有《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SA8000》工作区国际人权规范原则,以及《全球公约》,一项联合国发起的旨在强化企业责任的规范推广活动。此外还有《AA1000》,又称《会计能力1000》。它是为了在会计、审计及其报告制度中建立统一的职业化标准。推动这一行动的是1996年在英国成立的社会和伦理会计研究院。
其他知名项目还有1997年开始的《全球报告计划》,目标是设计可持续性报告的全球通用原则;劳工组织/儿基会有关童工的标准;倡导领导企业发展要有原则的Caux圆桌会议;“公司治理信仰联合”集合了275家宗教机构共同投资以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公司治理的日本组织《Keidanren良好公司行为宪章》。
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及其机构和成员国达成共识,即经济发展必须辅以充分的环保措施。在1992年联合国发起的里约地球高峰会议上,各国政府纷纷表示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保证改善现状。现在人们还认识到企业和资本市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及各国政府每年发起众多的地方和国际性活动,进行社会宣传,加强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同时联合各方面力量。可以肯定的是社会责任问题将是媒体追踪的焦点,始终提醒我们它在国际对话中不断增强的重要性。
非政府组织的崛起
民间社会的崛起,形成一股新的左右商业发展的市场力量。针对我们能够想到的地方或国际性问题,相应的非政府组织不断成立。企业在设计发展策略时也不得不顾及非政府组织的意见。一些财大气粗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如国际自由贸易团体联盟(ICFTU)和美国劳联-产联(AFL-CIO),人权组织,以及绿色团体,都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非政府组织向社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公司环保业绩、劳工事务及社区参与方面的信息。
此外强化社会责任还吸引了众多有崇高社会理想的社会精英。事实上,商业领袖已组织了自己的非政府组织——可持续发展世界商业联合会、欧洲商业道德网、可持续能力、进步基金、跨大西洋商业对话、威尔士王子商业领袖论坛等等。这些组织的建立使得平衡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争论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挑剔的顾客
欧洲和日本的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天然食物,拒绝各种基因改良产品。年轻一代更反对各种动物实验。在全球范围,那些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产品和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在建立品牌的过程中,企业认识到它们必须树立对社会负责的形象,因为这关系到利润。1999年威尔士王子商业领袖论坛等组织对两万五千人所做的调查显示,有17%的人表示他们曾经拒绝那些在他们看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商家的产品。责任性投资实际上是发达国家道德消费运动在投资层面的反映。它必将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推广
为响应消费者及其他投资者的要求,企业为了展示负责任公民的形象也在开展和推广“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比如更多地披露商业行为,邀请外来监督者进行独立报导。例如石油大王壳牌和BP,运动服装生产厂家Reebok和耐克,它们都和非政府组织合作改善厂房工作条件。
责任性投资的实现方式
责任性投资将投资者的经济目标与他们的伦理、社会和环境观点结合起来。从现实角度来说,它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筛分和分析、股东请愿(及进一步的使命投资)和社区投资。
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利用筛分和股东请愿的办法推动企业重视其社会责任。据1999年11月出版的《1999年美国社会投资论坛关于美国责任性投资发展趋势的报告》,责任性投资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借助社会筛分和股东请愿实现的投资组合。资产由1997年的840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
2,650亿美元。
1.社会筛分和分析
是指基于社会的和/或环境的标准,将公开交易的股票纳入或逐出投资组合或互助基金投资范围的做法。典型的责任性投资基金在实现确定的投资目标时,一方面依照传统的投资程序,另一方面所选择的投资对象必须是那些在基金经理看来其产品、服务及经营方式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企业。这样一来,从财务可行性角度先对候选项目做第一次筛选,然后再根据特定基金的社会和/或环境标准对候选项目做二次评估。
社会筛分通常分为“取大”和“取小”两种形式。评估内容包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劳资关系,以及是否重视人的发展如鼓励创新。
《社会投资论坛1999年年报》显示社会投资者不约而同选用了很多相同的投资组合筛分项目。其中最常见的是烟草(96%),烈酒(83%),武器(81%)及环境(79%)。其他筛分项目还有人权(43%),劳工(38%),生育限制/堕胎(23%),以及动物健康(15%)。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从国家退休基金计划到医院和院校——开始拒绝烟草股。同时更多的雇主正将责任性投资作为退休福利计划的一部分。
2.股东请愿
公众请愿可能以多种形式对公司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包括
*通过电话、信函、同管理层见面等形式实现股东与公司的对话
*委托投票——股东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股东决议——股东可以就一系列问题提交决议书,如发展规划、降低污染、劳工和人权标准、企业用工合规情况披露、全球气候变化报告、管理层收入与社会标准挂钩、机会均等实施情况披露、董事多元化水平、产品标识或淘汰以及全球标准的审议和披露。
根据《美国社会投资论坛1999年年报》1997到1999年间,参与股东请愿活动的投资者,其手中控制的资金从7,360亿美元上升到9,220亿美元,增加了25%。1999年,各类投资活动家,包括宗教投资者、机构、互助基金、退休基金、社会投资经理人及其他,向超过150家美国企业提交了总共约220份决议书。图一是这些决议书所主要涉及的主要领域。
最近一例责任制投资请愿是Morley基金管理层加强环境责任的努力。今年4月,该基金决定今后英国前100强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必须加入环境报告,否则将被否决。该基金掌管1,000亿英镑的资产,相当于英国股市的2.5%。
使命投资是投资者请愿的又一形式,它将机构投资者的经营使命与其投资决策结合起来,通过社会筛分、股东请愿、社区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形式实现。
3.社区投资
又称为目标投资或社会方向投资,是指投资者为支持某项特定目标或特定活动而进行的投资融资。它在责任制投资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不大。社会方向投资者谋求相当于或是低于市场水平的回报率,有时甚至是零回报率,目的是换取某种特定的“社会回报”。不同于捐赠,社区投资者要求以偿还或交易的方式收回至少原投资价值。这类责任制投资为社区开发银行、基金、信用社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资本。在美国1997到1999年间,它增长了35%,估计总数约54亿美元。
在亚洲,最有名的社区投资是孟加拉的Grameen银行开创的小额信用。截止2000年11月,它向两百万贷款人发放了总额达32亿美元的贷款。所有贷款对象均为贫困人口,其中90%是妇女。偿贷率为98%。这种融资相当重要,因为它在当地发挥作用,集合了个人同社区的力量,激发人们的责任心,又使他们看到希望。(待续)
文/ChristineLoh(陆恭蕙)
翻译/杨懿
本文作者是香港非盈利公共政策智囊团CivicExchange(思汇政策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她在1992-1997和1998-2000年间两度担任香港立法院委员。此前她有14年的商品交易和私营部门策略管理经验。这篇文章根据今年五月由CLSA(里昂证券)新兴市场(www.clsa.com)出版的Loh的题为《SRI-新一代全球投资者》一文改编而来。原载“香港公司秘书公会”月刊《公司秘书》8月号。
实施责任性投资的四条理由
1.责任性投资有利可图
尽管市场波动造成责任性投资基金大起大落,2000年一些主要责任性投资基金仍有不凡表现。从过去五年来看,它们较传统基金的优势则更为明显。
2.责任性投资大势所趋
1999年和2001年道指和FTSE分别推出社会负责任指数,这体现了国际机构投资者对责任性投资的认可。
3.责任性投资高瞻远瞩
责任性投资基金投资于可再生能源、信息技术、电信、多媒体、公共交通、教育、医疗保健、污染控制及水治理等具有中期回报潜力的朝阳产业。
4.责任性投资问心无愧
随着全球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突现,人们日益青睐于责任性投资。一些有识之士得出结论亚洲已具备开展责任性投资的条件;不仅如此,一小笔投资对新兴市场的推动也比在成熟市场中更大。责任性投资在澳、日、新已成功登陆。今年香港又推出强制性公积金计划(MPF),为责任性投资的启动创造了条件。一些老牌的国际责任性投资基金已跃跃欲试。而寻求国际资本的亚洲公司,其社会和环境业绩将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
《上市公司》(2001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