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斑斓的的情感世界
———读郝大欣的工笔重彩人物画林木
郝大欣这几年的成就可真不小:从96年开始,她已接二连三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或文化部主办的一系列全国性大展,并在其中拿了两个金奖,两个银奖,一个铜奖,一个优秀奖。差不多是一年一个重要奖项。由此成就者,相信全国亦不多见。这无疑是大欣自己艺术的优秀之所致,但其中也有着某种国画发展的现象和趋势之使然。
中国画作为民族传统绘画,一个世纪以来,差不多成了传统文人画——水墨写意画一花独放的天下。而这种文人水墨写意画,则大多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讲求“笔墨”意趣为旨归。当“笔墨”讲求过甚时,一些中国画就成了鲁迅先生所批评的那样:“一划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两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竟尚高简,反成空虚。”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来说,全然丧失其造型性,则此种艺术的前景委实堪忧。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画前途的大争论起,这种造型性的丧失或衰落,当是其中原由之一。想当今的中国,从三岁孩童,到九十老翁,无人不可挥出一块石,一株兰,一条鱼,一只虾,普及则普及矣,但中国画的专业价值、学术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是由此原因,世纪初始,人们就像从加强造型性入手去改造中国画,也取得相当的成就,但又有纯“反映”,纯“客观”之嫌。世纪末,当“笔墨”再次被强调,“水墨”再成正宗时,逸笔草草又蔚然成潮,而反拨之风亦应运而生,这就是工笔重彩的重新崛起。从九十年代以来,造型严谨,勾勒整饬,结构复杂,设色明丽的工笔画异军突起于中国画坛,在八届全国美展时已占据绝对优势。九届美展时,水墨写意虽有重新提倡之意,但亦难挽起颓势,工笔重彩在其中仍占大头。大欣的工笔重彩人物在此时的获奖势头,亦属时代运会之使然。
然而,要在工笔潮中成为佼佼弄潮者,显然也非易事,因为工笔画,而且是工笔重彩人物画,需要相当深厚的绘画技艺功底,需要造型的严谨,传神的精到,技艺的娴熟,创造的新颖,大欣是学油画出身的,坚实的西画素描造型功底,使大欣转向国画时,可以轻易地避其造型“空虚”浮华之弊。而乃父为潘天寿高足,造诣高深,国画家学功夫,耳濡目染,亦强于他人。的确,造型功夫的深厚,使大欣的工笔人物画在人物细节刻划上如鱼得水。其实,中国传统院画又何尝不是精于刻划细节呢?“日中月季”、“孔雀升高先左”等等美术史上的先例即是。但大欣的写实及细节处理,却主要着力于能传达精神感情及人物性格之处。大欣特别着力于“传神阿睹”的眼睛的刻画。她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双令人过目不忘的传情的眼睛。她的眼睛的表现入微至极细极微的解剖结构,上下眼睑的透视转折乃厚度的表现皆巨细无遗,而小小瞳孔中的丰富层次表现亦令人叫绝……,而另一传神之部位,嘴唇的微妙起伏转折,乃至柔软润泽的质感亦精雕细刻无微不至……,尽管如此细腻的刻画,但大欣又显示出她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未必弱于照相的局部细节却又有机地服从于融合与整体神态的刻画。当然,那些有助于表现这些可爱的女性形象的眉毛、发型、配饰——这本身的确是女人们平时就最精心之处——,在大欣的笔下都得到了尽情的富于个性化的描绘,那富于明暗节奏和线条韵律的头发,那轻盈柔丽楚楚动人的眉毛,那温润晶莹的精巧玉饰,当然,还有她们的手,少女的柔秀的手,宋庆龄秀劲的手,何香凝老人苍健的手……,大欣以其训练有素的造型能力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一处处细节,却又以中国画特有的虚实处理特征去简化和概括形象。尽管大欣的画面一般来说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细节——这是现实主义艺术的通常的特征,但她的画面处理却是以突出最具传神性的点睛细节为主,而弱化其他部分。她或以大写意的方式去处理背景,以其突出主体人物的精致与细腻;或者以符号化的简单重复与排列造成复杂中的单纯;或者干脆以传统水墨写意特有的空白或虚化朦胧的手法去强化和衬托主体……,我毫不怀疑,正是大欣这些灵动多变而又坚实深厚的写实手法,正是那些生动传神个性鲜明的眼睛与其他细节使她征服了一个个观者的人心。
的确,正是这些传神性的刻画使大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物形象。大欣笔下的女性形象均无时下一些“观念”深刻,故作高深的毛病,她们朴直、平易。有着年轻女性特有的那些青春、梦幻、矜持、文静,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朝气、自信、时髦与个性。与男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似乎的确有些不同,大欣笔下的女性形象虽然娇美动人,但她关注更多的却是更为细腻更为深沉的年轻女性的精神世界。从古典女性的凄楚动人的伤感、忧郁,到现代女性时髦中透露出的梦幻与自信,宋庆龄的端庄、稳重,何香凝的顽强与坚毅。大欣的艺术创造给当代工笔人物画坛增添了引人注目而又光彩照人个性鲜明的女性肖像群。
大欣的确有着写实和创造个性化人物形象的本事,但她在形式技巧上亦有相当的造诣。大欣的画耐读耐看。她有坚实的用笔功底,线条讲究,或畅快,或灵动,或劲健,或松秀,颇具节奏与韵律。在线条的运用与形象的描绘上,也有着天然有机的结合,并无喧宾夺主之虞,其工笔画所特有的晕染、罩色的功夫,亦运用娴熟。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大欣并不满足于此,她在工笔重彩的材料、技法上大胆突破,给这个古老的画种注入了新的生机。传统绘画近千年来,因道禅观念之故,一直重墨轻色,即使是工笔重彩,色彩的丰富性也一直因材料、技法、工具的限制而大受影响。大欣深感个中缺憾。近年来,她一直在学习包括日本的“岩彩”画在内的多种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法的使用,她为此去过北京、天津、杭州遍访名师益友,参加过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工笔重彩画高研班”。在笔者亦曾参加过,并为其一千五百余种不同色彩不同质地的颜料,多种多样的工具、材料和技法搞得惊喜万分的这个高研班上,大欣学到过许许多多耳目一新的新办法。她大胆地运用这些新材料、新技法与她的工笔重彩画上,取得了为人瞩目的效果。如果你能细看大欣的原作——我担心她的这本画册不可能再现其作品中大量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法的材质美和形式感。你可以发现那些闪烁着宝石般晶莹高贵五彩斑斓的色彩,那些粗大的岩彩颗粒在发夹、在首饰上闪耀着明艳的色光,而细润的彩砂则铺盖着厚实的毛呢,鲜亮的云母在精美典雅的屏风上星星般的闪烁,而堂皇的金银箔,则让雍容的少女服饰更添几分富丽与华贵……,这些曾在敦煌及一些佛道壁画上见过的材料及技法的运用,经过现代工艺的发展与补充,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大欣敢于去学习,更敢于去运用,这使她的工笔重彩人物突破了传统工笔较为单一的材料、技法模式,而取得了五彩斑斓的真正“重彩”的效果。我同样坚信,正是这种千万年不变的绚丽色彩的大胆运用,成为大欣艺术受人关注的又一关键。
凭着这个好的开端,我相信,大欣今后的艺术之路将会走得更加自信,更加加坚定和成功。那么,这本画册就算是大欣美好的艺术之路上的第一个令人欣慰的驿站了。
二00一年元月二十九日与四川美术学院
(林木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
———读郝大欣的工笔重彩人物画林木
郝大欣这几年的成就可真不小:从96年开始,她已接二连三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或文化部主办的一系列全国性大展,并在其中拿了两个金奖,两个银奖,一个铜奖,一个优秀奖。差不多是一年一个重要奖项。由此成就者,相信全国亦不多见。这无疑是大欣自己艺术的优秀之所致,但其中也有着某种国画发展的现象和趋势之使然。
中国画作为民族传统绘画,一个世纪以来,差不多成了传统文人画——水墨写意画一花独放的天下。而这种文人水墨写意画,则大多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讲求“笔墨”意趣为旨归。当“笔墨”讲求过甚时,一些中国画就成了鲁迅先生所批评的那样:“一划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两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竟尚高简,反成空虚。”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来说,全然丧失其造型性,则此种艺术的前景委实堪忧。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画前途的大争论起,这种造型性的丧失或衰落,当是其中原由之一。想当今的中国,从三岁孩童,到九十老翁,无人不可挥出一块石,一株兰,一条鱼,一只虾,普及则普及矣,但中国画的专业价值、学术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是由此原因,世纪初始,人们就像从加强造型性入手去改造中国画,也取得相当的成就,但又有纯“反映”,纯“客观”之嫌。世纪末,当“笔墨”再次被强调,“水墨”再成正宗时,逸笔草草又蔚然成潮,而反拨之风亦应运而生,这就是工笔重彩的重新崛起。从九十年代以来,造型严谨,勾勒整饬,结构复杂,设色明丽的工笔画异军突起于中国画坛,在八届全国美展时已占据绝对优势。九届美展时,水墨写意虽有重新提倡之意,但亦难挽起颓势,工笔重彩在其中仍占大头。大欣的工笔重彩人物在此时的获奖势头,亦属时代运会之使然。
然而,要在工笔潮中成为佼佼弄潮者,显然也非易事,因为工笔画,而且是工笔重彩人物画,需要相当深厚的绘画技艺功底,需要造型的严谨,传神的精到,技艺的娴熟,创造的新颖,大欣是学油画出身的,坚实的西画素描造型功底,使大欣转向国画时,可以轻易地避其造型“空虚”浮华之弊。而乃父为潘天寿高足,造诣高深,国画家学功夫,耳濡目染,亦强于他人。的确,造型功夫的深厚,使大欣的工笔人物画在人物细节刻划上如鱼得水。其实,中国传统院画又何尝不是精于刻划细节呢?“日中月季”、“孔雀升高先左”等等美术史上的先例即是。但大欣的写实及细节处理,却主要着力于能传达精神感情及人物性格之处。大欣特别着力于“传神阿睹”的眼睛的刻画。她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双令人过目不忘的传情的眼睛。她的眼睛的表现入微至极细极微的解剖结构,上下眼睑的透视转折乃厚度的表现皆巨细无遗,而小小瞳孔中的丰富层次表现亦令人叫绝……,而另一传神之部位,嘴唇的微妙起伏转折,乃至柔软润泽的质感亦精雕细刻无微不至……,尽管如此细腻的刻画,但大欣又显示出她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未必弱于照相的局部细节却又有机地服从于融合与整体神态的刻画。当然,那些有助于表现这些可爱的女性形象的眉毛、发型、配饰——这本身的确是女人们平时就最精心之处——,在大欣的笔下都得到了尽情的富于个性化的描绘,那富于明暗节奏和线条韵律的头发,那轻盈柔丽楚楚动人的眉毛,那温润晶莹的精巧玉饰,当然,还有她们的手,少女的柔秀的手,宋庆龄秀劲的手,何香凝老人苍健的手……,大欣以其训练有素的造型能力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一处处细节,却又以中国画特有的虚实处理特征去简化和概括形象。尽管大欣的画面一般来说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细节——这是现实主义艺术的通常的特征,但她的画面处理却是以突出最具传神性的点睛细节为主,而弱化其他部分。她或以大写意的方式去处理背景,以其突出主体人物的精致与细腻;或者以符号化的简单重复与排列造成复杂中的单纯;或者干脆以传统水墨写意特有的空白或虚化朦胧的手法去强化和衬托主体……,我毫不怀疑,正是大欣这些灵动多变而又坚实深厚的写实手法,正是那些生动传神个性鲜明的眼睛与其他细节使她征服了一个个观者的人心。
的确,正是这些传神性的刻画使大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物形象。大欣笔下的女性形象均无时下一些“观念”深刻,故作高深的毛病,她们朴直、平易。有着年轻女性特有的那些青春、梦幻、矜持、文静,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朝气、自信、时髦与个性。与男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似乎的确有些不同,大欣笔下的女性形象虽然娇美动人,但她关注更多的却是更为细腻更为深沉的年轻女性的精神世界。从古典女性的凄楚动人的伤感、忧郁,到现代女性时髦中透露出的梦幻与自信,宋庆龄的端庄、稳重,何香凝的顽强与坚毅。大欣的艺术创造给当代工笔人物画坛增添了引人注目而又光彩照人个性鲜明的女性肖像群。
大欣的确有着写实和创造个性化人物形象的本事,但她在形式技巧上亦有相当的造诣。大欣的画耐读耐看。她有坚实的用笔功底,线条讲究,或畅快,或灵动,或劲健,或松秀,颇具节奏与韵律。在线条的运用与形象的描绘上,也有着天然有机的结合,并无喧宾夺主之虞,其工笔画所特有的晕染、罩色的功夫,亦运用娴熟。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大欣并不满足于此,她在工笔重彩的材料、技法上大胆突破,给这个古老的画种注入了新的生机。传统绘画近千年来,因道禅观念之故,一直重墨轻色,即使是工笔重彩,色彩的丰富性也一直因材料、技法、工具的限制而大受影响。大欣深感个中缺憾。近年来,她一直在学习包括日本的“岩彩”画在内的多种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法的使用,她为此去过北京、天津、杭州遍访名师益友,参加过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工笔重彩画高研班”。在笔者亦曾参加过,并为其一千五百余种不同色彩不同质地的颜料,多种多样的工具、材料和技法搞得惊喜万分的这个高研班上,大欣学到过许许多多耳目一新的新办法。她大胆地运用这些新材料、新技法与她的工笔重彩画上,取得了为人瞩目的效果。如果你能细看大欣的原作——我担心她的这本画册不可能再现其作品中大量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法的材质美和形式感。你可以发现那些闪烁着宝石般晶莹高贵五彩斑斓的色彩,那些粗大的岩彩颗粒在发夹、在首饰上闪耀着明艳的色光,而细润的彩砂则铺盖着厚实的毛呢,鲜亮的云母在精美典雅的屏风上星星般的闪烁,而堂皇的金银箔,则让雍容的少女服饰更添几分富丽与华贵……,这些曾在敦煌及一些佛道壁画上见过的材料及技法的运用,经过现代工艺的发展与补充,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大欣敢于去学习,更敢于去运用,这使她的工笔重彩人物突破了传统工笔较为单一的材料、技法模式,而取得了五彩斑斓的真正“重彩”的效果。我同样坚信,正是这种千万年不变的绚丽色彩的大胆运用,成为大欣艺术受人关注的又一关键。
凭着这个好的开端,我相信,大欣今后的艺术之路将会走得更加自信,更加加坚定和成功。那么,这本画册就算是大欣美好的艺术之路上的第一个令人欣慰的驿站了。
二00一年元月二十九日与四川美术学院
(林木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