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现代化都必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人类经济面貌的彻底改观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如果没有工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人类社会就依然还处在原始落后的农业社会里。我们黔西南州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根源就在于没有较强的工业和城市建设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建设兴义大城市,形成大城市与工业化的相互促进,是振兴地方经济、谋求跨越式发展的重头戏。
一、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
(一)“十一五”开端,全州工业经济发展提速
2006年,黔西南州大力建设新型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随着一批在建和技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全州工业经济进入提速发展期。全年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创下历年最好水平,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1、工业产量、效益大幅提高
全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个亿,达到100.9亿元,同比增长31.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原煤、糖有下降外,其余均呈增长态势,对工业经济贡献突出。其中,原煤产量915万吨,比上年下降19.7%;发电量119.4亿度,增长4.5%;合成氨产量24.39万吨,增长197.1%;尿素产量39.6万吨,增长209.9%;黄金产量975千克,增长15.8%;铁合金产量15.41万吨,增长46.5%;白酒产量3512千升,增长20.9%;水泥产量149.25万吨,增长6.1%;电石产量22.86万吨,同比增长105.8%;此外,成品油销售22万吨,增长15%。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1.59亿元,同比增长82.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28亿元(盈亏相抵后),同比增长299.44%;纳入考核的168家重点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稳步增长,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6.1亿元,同比增长224%。工业经济实现了速度、效益双增长。工业利润最大来源于煤炭、电力、化工、黄金、药业等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亿元,比2001年增长10倍。
2、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产量、效益增长的同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对全州51户“高耗能”企业进行调研,认真做好20余户重点耗能企业考核和资源节约认定工作。二是对全州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32户企业进行单耗综合考核,制定了目标责任,使企业加强能耗管理,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2006年,贵州醇酒厂窖酒每千升综合能耗2.32吨标煤,同比下降16.25%;贵州兴化有限责任公司吨合成氨综合能耗2046千克,同比下降9.24%,吨合成氨电耗1424千瓦时,同比下降15.34%;荣盛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吨水泥电耗86.2千瓦时,同比下降1.2%。我州纳入全省千家节能企业考核的五家企业,节能工作均有实质性进展。三是不断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协调税务部门加强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税收减免奖励政策兑现工作,提高企业及相关下游行业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的积极性,贞丰仁都水泥厂、顶效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享受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安龙金宏树脂有限公司使用“热电联产”发电,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百兴焦化厂引进技术,利用焦化煤气锻烧石灰。四是全面开展铁合金行业准入工作,对环保达标进入行业准入管理资格的高耗能企业,积极协调使之享受峰谷分时优惠电价政策。
3、技术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
继续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06年全州共安排技术改造项目49项,实际完成投资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技改投资主要是工业性技改项目投资,扭转了往年主要靠交通、运输、邮电等行业投资支撑的被动局面。
4、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
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企业减负工作取得实效。共有17户国有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其中,州锑品公司、州联运公司、州中西药公司被关闭,兴义卷烟厂、州生资公司、糖酒公司改制,州吉祥公司、州工艺美术厂、州农机公司等9家企业正在运作改制,正在运作关闭的企业有州南海公司和州房屋维修公司。兴义卷烟厂重组进入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后,每月上缴地方税收2000万元左右,每年税收2亿多元,在未并入黄果树烟草集团时,每年只有5000万元左右的税收。在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上,州直各部门自查自纠,共取消收费项目44个,涉及金额19.65万元。
5、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
2006年全州上下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在全州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61%,成为全州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州申报省中小企业和省集体工业联社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共16个,共需项目资金支持879万元,其中,申请贴息230万元,申请无偿资助649万元。截至去年12月,已得到资金支持项目共计12个,资金220万元。
6、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黔西南州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优质粮、畜、烟、菜、蔗、茶、林、药等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晴隆模式”已成为全国科技扶贫和南方草地畜牧业的示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35%上升到2006年的41.5%,特色优质农产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全州粮食总产量达106·6万吨,创历史最高年产,比2001年增长6.4%。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建成了一批科技型、环保型、效益型企业。煤炭、电力、化工、黄金、建材、制药等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开始形成,以重化工、煤化工为代表的化工工业取得突破,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全州经济的重要支撑。原煤、黄金等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分别比2001年增长1.4倍和2.1倍,被中国黄金协会授予“中国金州”称号。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物流、旅游、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市场繁荣活跃。预计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6.7%、16.1%和13.4%,三次产业结构从2001年的一、三、二调整为2006年二、三、一,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跨越。
7、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比前五年累计增加157亿元。改造公路6227公里,新建公路1042公里,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黔西南段、马岭河峡谷特大桥、安龙至兴仁二级公路等建设顺利推进。兴义机场、关兴公路、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起步工程和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建成投用,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位一体的综合运输网络。光照、董箐、老江底等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平班、大田河等一批“西电东送”电源点,加快了兴仁换流站等一批电力通道枢纽建设。全社会用电量从2001年的5.3亿千瓦时增加到2006年的31.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42.6%。全州村通电率达到99.8%,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顶效瑞安水泥厂、安龙重化工基地一期工程、贵州宜化“2030”工程、水银洞金矿等建成投产。宜化“氨醇酸”工程、兴化技改工程、糯东煤矿、烂泥沟金矿、紫木凼金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取得新成绩,解决了农村76.2万人/34.5万头(匹)人畜饮水困难。城镇供水能力、防洪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农村沼气池7万口。以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珠防工程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州森林覆盖率达38.1%,比2001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23.5%。
8、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工业发展基础和环境支撑的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商务、供销等流通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兴义化工总厂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兴义机场并入首都机场集团,兴义卷烟厂并入黄果树集团。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到位资金136亿元,是前五年的15.7倍。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全州工业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一下几点:第一,工业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还不足以根本改变全州的贫困面貌。第二,工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还较低。第三,工业自身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低,缺乏稳定、创新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群体。如在“十五”期间,煤炭一直是财政收入的大头,但近两年受到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逐年成下降趋势。2006年原煤产量915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9.7%,今年的计划产量是800万吨,又比2006年要下降13%,而且完成计划产量还有一定困难。第四,发展工业面临土地、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较大,尤其是投资,上规模的招商引资工作依然有许多难度。自身财政入不敷出,对工业难以形成有力支持。第五,安全生产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另外工业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问题,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都有待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