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于一位政界女杰的情怀726


今天在新浪新闻中读到了一篇《南方周末》的长篇通讯,题为:“女书记倾力推民主十年触坚冰”,看后心中很是感动。由于上次关于民主人士当部长的文章所遇到的“麻烦”,我曾想到以后不再触及政治敏感话题,但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确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现任四川雅安市委副书记的张锦明,这是一位不同凡响的政治风云人物,有人说她是十年来我国基层政改最坚定的实践者,有人说她是共产党的“铁杆”党员,还有人说她的改革太超前,有人替她捏汗,“不会有好结果”。她在先后担任区委书记、市委副书记等职务期间,在国内首次公选镇长、首次直选乡镇长、首次县级党代表直选,以及在党代会内部试行监督、决策、执行三权相互制约等一系列“超常”之举,皆出自她手。

尽管这些重大的政改举措,没有人授意、没有文件明文要求、没有相应领导干部职责的具体规定,而且官场的复杂、顽固的习惯势力、明哲保身的传统思维,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程度,都使张锦明承受了极大的政治压力。但作为一名忠诚的党的领导干部,她却始终清楚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进行党内民主化探索的重要意义及自己必须承担的一份责任。她经常说,只有执政党的成员不断探询改革出路,才能保证党的生机和活力,她还自称,自己是体制的受益者,党给自己太多,而自己却不能给党更多,为此时感愧疚。她始终坚定这样一种理念:“应该做一些比职务更有生命力的事情”。为了进行极富创造性的政改实践,她置个人利益于度外,时刻将“乌纱”拎在手上,做好了个人为这种改革探索承受“丢官”后果的最坏心理准备。

张锦明这位政界女杰之所以值得推崇,绝非仅仅是她对国家、对党、对人民怀有的一份忠诚,她的头脑非常清醒理智。她在自己从事的政改探索实践中,充分运用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她始终坚持,根据中国的国情,政改必须在现有的政治框架内进行的原则,绝不能走撇开现有政治现实、完全另起炉灶的极端之路,而应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由最基层的乡镇入手,循序渐进地走符合当今中国实际情况的“改良”之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阻力,必须

坚持政改的每项设计、每个步骤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保证改革最终目标的如期实现。

从张锦明的百折不挠从事政改的坚强信念及其充满政治智慧的改革实践看,我们期待已久的政改的确已经有了充分的实践探索基础,我党一批像张锦明书记这样的基层及中高级领导干部,就是我们成功实践政治体制改革的坚强的组织保证。经过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当然的主角和巨人,根据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积极基础的当代中国,当然要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与之相匹配了。

近年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层在治理腐败、实现民主政治方面的坚定决心,但仅仅靠党纪国法的严惩、靠官员自律、靠红头文件灌输这些权宜之计,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终还必须要通过体制的变革,彻底根除腐败赖以滋生的土壤,让经济上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真正拥有民主的权利,成为现代中国的真正主人。为此,我们有理由对即将召开的“十七大”寄予厚望、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