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涨学费 怎会有利于穷人?


大学涨学费 怎会有利于穷人

丁允

    

     都说经济学家的观点多,错误也多,这次轮到茅于轼先生了。

    不过没有关系,经济学界的错误比物理学界多这可以理解,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

    先来看看这次茅于轼先生的论点:

    大学学费要提高,很多人反对,我是赞成的我也主张电价要涨。”5日上午,79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广东作题为《国富国穷———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的演讲时说。

    再看看主要的论点:

    第一个论点:

    小商贩摆摊不该禁……(这一点大多数人观点一致,笔者也这样看,毕竟自由竞争和人民谋生都是没有错的。)

   

    第二个论点:

    要想富得先保护富人 

  去年7月25日,茅于轼发表《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评论后,曾引起大多数网民的抨击甚至谩骂。5日,这位老经济学家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要使穷人变富,你得保护富人。茅于轼说,谁收入提高我就有气,如果中国人用这种心态来处理贫富问题,那是很危险的,会使中国回到解放初的穷人国。

   (这个论点就有点不清楚了,简单地为“富人说话”,简单地把人分成“穷人”和“富人”就是问题了,在两千年前,富人是奴隶主,难道还需要茅先生保护,一千年前富人是封建地主阶级,难道也需要茅先生保护,100年前全美国60%的财富掌握在4%的垄断集团手中,难道也要先生去保护?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论点。

2000年前,封建制度取代了奴隶制度,100~300年前自由经济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这两个历史轮换,应该还是成功的吧。就算谁想保护也没有保护得过来吧。

100年前,美国大规模地反垄断,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如果也运用先生的理论,岂不是要保护那些大的垄断集团,就因为童工们在将来大概也有千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可以成立自己的垄断集团。

然而美国人没有保护他们,并且打击了那部分富人,然后我们看到美国的人民收入差距才开始变小。

所以我们更应当把这个论点修正为,要想富就得保护合法富起来的富人,更需要广开合法致富的道路,对于非法致富的富人我们不一定需要保护,对于制约经济发展的垄断性致富道路,我们更应该取缔和打击,这样才能让穷人能够有更大的机会富起来,而不是简单地给穷人画一个可能存在千分之一的变富后得到保护的机会。

在经济模型上看,平坦的财富分布,将有利于社会的更好发展,这一点在日本经济和美国打击垄断的成效上看是有历史可以借鉴的。

综上,这个论题本身就夹杂不清,具体的原因不完全清楚,但是我们应该把论题修正过来:

要想富就得保护合法富起来的富人,更需要制约垄断,并且广开合法致富的道路。

  第三个论点:

大学学费应该涨

茅于轼说,目前的中国高校里,穷人孩子的比例只占到10%—20%。如果高校学费降低,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这个便车。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 

     这是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因为先生使用了貌似正确的论据。

     我们说这个论据貌似正确,是因为这个论据本身很可能是具有客观性的,论据本身的数据是正确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搞清楚,论据数据的正确并不一定可以支持论点。就这个论点而言,这个论据是非常错误的。

     具体的错误大家可以想一下,是出在什么地方?

     比如现在我说一个论点,我们可以大幅度提高奔驰600的进口关税,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穷人开上奔驰600,理由是目前的奔驰600所有者中,穷人对该车的持有率只占到0.01%还不到,我想即便上帝也不会驳我论据的准确性把。但是我们却错了,原因是把因果倒置了,穷人之所以不能开上奔驰600是因为他们穷,买不起那种车。

     茅先生的论据也是一样,那个论据只能说明目前的价格水平已经导致了高校的穷人孩子比例低。如果茅先生不这么认为,那么请问,是不是穷人的孩子在统计上不如富人的孩子更适合高等教育?只要有思想的人都可以想见,为什么中国的贫富比例大约8020,而到了高校这个比例却倒过来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奢侈品,奢侈品自然没有多少穷人去了。

     难道老先生还嫌国内的大学教育不够奢侈?

     至于通过提高学费增加奖学金的事情,也是纯属想当然,老先生主张的提高学费,等到学费如果真的提高了,提高的收益中到底有多少能够用来做奖学金或者助学贷款可能就是另一个问了吧,就算老先生的初衷是好的,最后可能也不会如愿了,毕竟把利润掏出来的事情,谁也不想主动去干吧。

     至于先生说如果高校学费降低,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这个便车。言下之意岂不就是指,那些不富也不穷的人,天生就不该搭这个便车,天生就不该读大学了,不知是何用意?我们对此表示费解。看来中产阶级有更多原罪,以至他们的子女都不应该读大学了?

     更何况,先生又如何划分富人、穷人、不穷的人,是用钱还是米?难道别人多一点钱或者米就变成了不穷的人,不穷的人,多一点钱或者米又质变成了富人?这显然是一个带有财富偏见的见解,个人认为对任何人都不应该这样来区分,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毕竟宪法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人平等。

     如果茅先生出门坐公共汽车,别人收你100元的票,可能你不会为自己成为富人高兴吧。虽然金额不同,但是问题却相似,都是一个价格歧视问题,前者是对消费的对象进行人为的划分和歧视,后者是对区别的对象在价格上进行划分和歧视。这种歧视原则上讲都是不允许的,在公开场合更是不应存在的。

 

     相反,放眼世界,大多数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教育上已经实现普遍的全民福利制度,在大学教育中,国有院校的收费通常相当低廉,难道他们的主流经济学者都不如国内半路出家的经济学家们有远见,又或者他们的人民都比较笨的缘故?

    

     所以,这个貌似正确的论点毫无正确性,在长远看,我们更应当减轻大学学费,同时还需要对目前的大学、中学课程作实用性的调整。

 

再看第四个论点:

我也主张电价上涨。茅于轼说,目前,中国的电价是政府补贴的。但穷人一个月只用10-30度电,富人一个月则可能用300度电,政府的补贴实际上补给了富人。正如高校学费一样,电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 

 

这个论点大致的基调类似上一个论点,也是劫富济贫的意思,但是老先生在区分贫富的时候好像通常都只考虑消费者的贫富划分,而不考虑供给者的状态。

这种错误通常会犯在初学经济学的学者身上,我们对老先生也出现类似错误表示遗憾,也对国内的经济学界表示遗憾。

事实上,在供给的角度考察,国内的电力价格,以及高等教育价格,所以会出现某些人或者某一小撮人说了应该涨就能够涨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电力市场、教育市场的定价行政垄断权利,这种行政的垄断在势力上甚至强于100年前美国的大型托拉斯。这些东西在100年前已经遭到美国人民的抛弃,而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却还认为,正在做出多么有意义的建议。

这个论点应当修正为:国家应当放开电力市场的价格审批下限和准入权限,让各种资本自由参与进来。到时候由于竞争机制的完善,价格应当还有下跌的空间。

一个良知的经济学者,不论你是学的资本论系经济学,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提出有利于垄断供给,而不利于消费者的价格策略。不论在经济模型上,还是在历史实证上,充分竞争所带来的社会和谐、良好资源分配 总体财富增加,都是那种靠垄断积累财富的经济所不可比拟的。

在价格论据上,用消费者的贫富划分作为依据,意图割裂消费,并使消费意见分化,进而提高垄断价格,更进一步达到更大垄断利润目的的做法,不论是现代主流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都是错误的。

 

这一次先生的错误论断,其原因在学术上看,起源于在垄断和竞争格局下,对价格和需求的因果关系不明确。

 

在现实经济中,如果一个体系是完全竞争的,那么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会比较低,对消费会更加有利。这时候,消费需求和供给各方的竞争局势,以及供给者各自寻求利润最大的目的,会共同构建一个公允的、适合大多数供给者生存但不会有太多暴利的价格。对这个价格,消费需求有较大的话语权。这样的价格是不需要谁来建议的,就是有谁建议了,也没有用。

如果一个体系是接近行政垄断或者资源性垄断的,那么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会比较高,消费会处在一个相对劣势。这时候,垄断者会根据消费可能承受的价格和需求量关系表,在利润最大的前提下,努力定价在某一个能够获得更大利润的价格上。这时候,垄断者就会需要一些合适的对价格进行调整的建议。

作为经济学者,简单地把眼光放在对价格的调整建议上,而不是改善整个垄断环境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成为垄断的同盟。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如果体系已经是寡头垄断,那么这个提供垄断体系价格建议的人将可能会触犯反垄断法,而涉及密谋行业垄断价格行为的寡头决策人,就必然触犯反垄断法。

在我国现阶段,尚没有这样的完备规定。在很多行业,垄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消费利益的角度,这样的法规将会逐步出现并实施,这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在经济制度建设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毛主席认为,我们应当对最广大的人民负责。

这里最广大的人民,可能指包含富人和穷人的消费者,但绝对不会是指垄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