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说:
“‘怎么能够说是先验的呢?市场不是恰恰在提供给我们经验吗?’
“你好象不懂“先验的”含义,所谓先验的是无须证明就是正确的判断。不是什么“市场提供给我们的经验”!“社会属性只有通过市场才能体现”这个判断,你何曾给出它的证明了?当然你反过来说:
“而你所说的马克思的“无须市场人们就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严格地说,难道不恰恰是先验的吗?”这个判断真的就无须给出证明!因为我不否定什么,也就是所我不否定市场关系是社会属性的一种,但决不是唯一的一种。我又需要什么证明呢?”
回复:
既然我们知道离开了市场,就很难确切地知道人们需要什么,——至少到今天为止是这样;恰恰就表明我们的判断是通过实践而获得了证明的,这已经无须我再来证明了,——从而它已经是一种结论。计划经济的失败,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而最为简单的证明则是:你不知道A的内容,也不知道B的内容,或仅知其一的内容,那么,你一定不知道A与B发生关系后的具体内容将是什么。在此,如果消费者是A,生产者是B,其结果将会是什么呢?进一步地,当你说你知道其结果是什么时,你难道不是先验的吗?
而你对于我的反问的解释,难道不是恰恰在承认马克思的观点是先验的吗?因为你先说“先验的是无须证明就是正确的判断”,而随后又说马克思的“判断真的就无须给出证明!”
并且,准确地说,先验一词原为康德用语,指先于经验的认识形式。人们一般对先验一词的沿用,也不过如此。那么,我们这里讨论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难道不是一般地从市场中来吗?而马克思的判断,难道不恰恰地如你所说是在市场之外的吗?显然,你恰恰把问题弄反了。
我们再退一步说,这世上还没有“无须证明就是正确的判断”。所谓公理,也是由实践反复证实,其真实性已经得到公认,从而无须再加以证明的命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
当然,如果你愿意把先验这一名词赋予其它的内涵,就好像你一定要把土豆这个名词冠于红薯身上,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同时,非市场的社会属性,是一种商品的直接意义的社会属性吗(在你看来市场与计划是毫无关系,因此,间接意义也不存在)?而当我们谈到价值问题时,显而易见是离不开商品从而交换关系的,而交换关系又是必须置于市场之中的。那么,你的“社会属性”,已经不是这里的我们讨论价值问题的社会属性了。如此,当你所说的马克思在说“无须市场人们就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时,其“什么”还能确定地是具有一种价值意义的东西吗?
网友说:
“‘那么,我们这里讨论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难道不是一般地从市场中来吗。’
“你这里的‘我们’好象就没有经过‘证明’,因为至少我就不认为我在这里讨论的经验都是从市场中来的,而且你自己也已经透露,你有很多来自计划经济时期的经验!
“再者,即便是我们的经验是来自市场中,也不能断定商品的社会属性一定只能在市场中体现。就好象说人与人可以在网上交流,但不能反过来说人与人只能在网上才能交流,因为没有网络,我们还可以肜其它方式交流。同理商品的社会属性可以通过市场中反映出来,但不能说商品的社会属性只能通过市场才能反映出来。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在商品中的体现,而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显然是比市场大得多的范畴!
“再则我说我的论断无须证明,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不否定什么,就好象你问:这是个东西吗,我说“可能是,可能不是”,象这样的论断,我不否定任何东西,我需要证明吗?
“相反对于你的论断我就给出了一个很有力的‘证伪’方法,即人类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前产品的社会属性是怎么体现的呢?计划经济时期产品的社会属性是怎么体现的呢?”
回复:
市场从来就没有在中国真正地消失过,只是存在的形式和规模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不同罢了。退一步说,即使在中国消失,还有世界市场,中国从而来没有——也不可能——与世界市场彻底断绝联系。而各事物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你不知,并不等于不存在,你没有意识到,并不等于确实没有受到影响。另外,市场之条件是分工从而交换(当分配是双向的时,它则不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换),在计划经济不是不存在这种条件,而是不按这种因条件的存在而产生的客观要求行事罢了。
你认为计划经济的经验与市场经验无关,从而不能成为市场经验的证明。那么请问,你知道什么叫反证法吗?你知道证明有多少种方式吗?
注意,没有交换从而市场,便没有商品的概念;我们是在讨论劳动价值论从而商品的价值,没有商品的概念,也就没有价值的概念。那么,说商品的社会属性与市场无关,你不觉得很可笑吗?在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市场的烙印。存在决定意识。你既然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就应当知道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
我已经提到公理的概念了。那么,你说你所说的论断无须证明,请问,一个不经证明——我们且不管它经过证明后正确与否——的论断,你能够用它来说明什么问题呢?你之此言,是由你所说的马克思说的“无须市场人们就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而来的,并且,马克思的“这句话”在你看来是无须证明的。那么,一个未经证明的‘论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你是以此来反驳我的市场经验的观点的,那么显然你又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对此,你现在又说不否定什么,但你同时也未肯定之,那么你的立场何在?你不是在前后矛盾吗?
至于你的“很有力的‘证伪’”,则与这里的讨论已经是南辕北辙了。我始终是在围绕着市场经济时代——为别人生产——发生的问题在讨论,不存在市场经济从而商品交换,从而自然也就无所谓商品意义上的社会属性问题。计划经济,也不过是各个相对独立的具体的生产者在为别人生产;正因为计划经济难逃为别人生产的宿命,所以它才至少是已然经实践证明有着与市场经济相比的诸多不足的。这也意味着,不是我们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没有商品的社会属性,而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被这种生产方式给掩盖和扭曲了。请你回想一下当初中国放弃计划经济的理由吧。对此,你现在还觉得“很有力“吗?
网友说:
“计划有不足之处,市场同样也有不足之处!如果我用你那种思维的话,随便就可以列出市场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而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会输给你,你信吗?”
回复:
不知道你这句话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因为我已经提到市场经济的不足,你不过是在重复。然而,正像之前我已经说过的,我们的计划经济的浪费情况又如何呢?这好像不用我来说罢?我们有多少产销不对路的产品?“产销不对路” !历史的篇章还没有翻过几页,这句话不应当陌生吧?计划经济的效率又是怎样的。 而且情况还不仅仅如此,自己想一想吧。资源被浪费掉了固然可惜,那么不能进行很好的生产的情况又应当怎样看待呢?另外,正因为我——我们——注意到了这种不足,我之前才提到了将二者的优势进行整合的问题。
网友说:
“认识问题人感性认识和更理性认识之不同,罗列大量的现象来说明一种社会制度之不足,当然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但这种认识所达到的深度是不足的,既感性认识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认识。尤其是我们要清醒地是不要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混杂起来,那样会挠乱我们的思维!
“比如价值这个概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就会不同,一块宝石有价值的,谁都能举出很多理由来说明它的价值如‘身份的象征’、‘审美价值’、‘保值升值’等,但理性的价值概念就不是这么认识的,有人用‘希缺性’来解释,有人用‘劳动’来解释。如果你在讨论价值问题时时而用感性的概念,时而又用理性的概念,那你的思维不就乱了吗?
“固然计划经济的失误让每个国人痛彻心扉,但我和你不同的是,我是把这种现象当作要解释的对象,而不是思维的起点!而你呢,好象还没有注意到这个顺序问题,时而当起点,时而又当终点。”
回复:
这位先生!你的理性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吗”?分析的方法,和方法的分析是不同的。
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始终是相关分析的对象;这里不存在什么起点与终点的问题,当然也就不存在你所说的顺序问题;不要忘记我所提到的二种存在。看来,思维混乱的恰恰这位先生。
网友说:
“你对‘社会属性’的理解太狭隘了!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市场的,但人们还是能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应该生产什么!
“如果象你所说的‘没有这种市场中的判断,劳动就不一定具有社会属性’那么人类社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前他们是怎么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生产什么? ”
回复:
注意,我始终是在谈劳动价值从而劳动对他人的有用性进而作为劳动结果的商品的社会存在从而其社会属性。如果按你的理解,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市场的,那么,你的“什么”还是商品吗?并且你认为,那个时代的生产是怎样的呢?人民物质生活怎样?生产效率怎样?为什么人们要说计划经济时代是短缺的时代?不要忘记,那时我们有很多东西是凭票供应的。既然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应该生产什么”,怎么还会一方面产品积压,一方面产品短缺?马克思说过:“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这位先生很令人奇怪呢,就算马克思的书你不很了解,那么为什么那么多显而易见的史实,你也竟然视而不见呢? 显而易见,非为我的理解是狭隘的,而是先生你的理解乃形而上学也。
这位先生,人类进入市场经济之前是怎样生产的?你是否有所解?当生产力低下且人们主要是为自己生产之时,你难道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吗?你难道不知道人们最基本地需要是什么吗?你难道不知道交换从而市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形成的吗?为自己生产与为别人生产是一样的吗?我们既然要捍卫马克思主义,那么我们就要好好地研究一下马克思的相关著作。
网友说:
“你既已先验地假定‘市场决定价值’,再反过来证明‘价值是由市场确定是合理的’岂不成了循环论证?象这样讨论价值问题有什么意义,你自诩循环论证:寻找‘原因的原因’,那么我问你到底市场是价值的原因还是价值是市场的原因?”
回复:
由前面第一段引文,说明你已经明了我在指出我的观点至少是来自于市场经验的,同时,在那里恰恰是你自己在否定你自己的观点与市场经验有关,那么你这里又何以却说我是先验的呢?因此,“循环论证”即无从谈起,有无“意义”的问题也应由我来说才对。
再者,“自诩”一词用得是很不恰当。我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用陈述句进行的,从而是没有感情色彩的,那么也就不存在什么自诩问题。这位先生难道连最起码的语法修辞也不了解吗?
马克思是在寻找价值的原因(价值基础及价值尺度),表面结论是对人们有用的劳动从而其社会性,而最终的结论却是劳动自身进而劳动时间;而我除了认可马克思所认识到的劳动是价值的基础之外,还在寻找:人们为什么需要这种劳动从而产品而不是那种劳动从而产品;人们为什么需要这种劳动产品是这么多,而不是那么多,是什么原因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你不觉得你的“那么我问你到底市场是价值的原因还是价值是市场的原因”的问话是很可笑的吗?更何况,马克思对这个问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呢?
最后,这位先生请看一下,我的那篇文章和我的回复中有‘市场决定价值’和‘价值是由市场确定是合理的’这两句话吗?拜托这位先生,请准确地引用和把握我的话,然后再予以批驳之。否则,失之毫厘,谬之何止千里呢!
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