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摩天大楼投资潮涌
《2007年新闻笔记第三十五篇》
发布日期:2007-06-1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刚刚出炉的 《东北振兴三年评估报告》显示,三年来,与中国发达的东南地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相比,东北经济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以三省经济总量与广东相比,2003—2006四个年份分别相当于广东省的80.3%、77.1%、76.6%和58.3%。
在这样的背景下,沈阳却出现了投资摩天大楼的热潮。
“4座400米高的大厦将在沈阳市大东区沈矿集团一带的土地上拔地而起。”5月下旬才结束 “南方招商”行动的沈阳市大东区项目办,近日回到沈阳后,迫不及待地宣布了这个消息。
这个相当于两个前纽约世贸中心大厦 (双塔楼,415米高)的庞大建筑群,由上海长峰集团投资200亿元建造,号称 “龙之梦亚太中心”。而在2007年这个 “红五月”,沈阳同时开工在建的300米以上的高楼,就有5座。
“摩天大楼的时代已经来到沈阳。”沈阳华府天地营销总监潘浩说,“400米,堪称东北第一高。”
跑步进入 “摩天大楼”时代
“就连武汉,还有229米高的世界贸易大厦呢。”沈阳脚印服装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康先生说, “而沈阳,标志性的建筑物竟然是彩电塔。”
没有一座能够代表城市综合实力的摩天大楼,这让自信的沈阳人一直耿耿于怀。
沈阳第一座超百米大楼,是1997年12月竣工的东北电力负荷预测中心大楼,43层,高169米。尽管建成十年来仍然保持着沈阳市第一高楼的记录,但因为该楼属于国家电网公司资产,并由东北电网公司专用,因此,在沈阳人的心目中,并不认可该建筑的标志性意义。
2003年10月,随着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沈阳东北世贸中心项目获准实施,根据规划,大厦66层,高260米。但事实表明,这一 “地标性的建筑”不过是一瞥惊鸿,从2003年开始施工至今,该项目 “刚刚长出地面”。
情况从2006年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年,高200米的沈阳皇朝万鑫酒店开工建设,如今主体业已完工,该项目也就此成为沈阳第一个200米高的建筑物。
2007年1月8日,第一座300米高楼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C13地块开始规划建设,投资商是香港恒基兆业地产公司;4月21日,沈阳华府天地项目开工建设,高度320米,比辽宁彩电塔高出15米,从而成为目前在建的 “东北第一高”; 4月25日,沈阳恒隆市府广场 “双塔楼群”正式开工,高度330米;5月27日,沈阳世茂五里河广场项目开工建设,其中两座塔楼高达300米……
沈阳的摩天大楼从100米长高到200米,整整耗费十年;而从200米长高到400米,却用了不到半年。
“这就叫跑步进入摩天大楼时代。”中国建筑的一位项目经理感叹。
暗战 “东北最高”
东北振兴三年来,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让外界的大型地产商开始觊觎沈阳的超高楼市场。尽管当年第一个获批建设的 “东北第一高”——东北世贸中心至今仍未建成,但260米的高度,却成为摩天大楼后来者的一个重要参照。
“毕竟,沈阳第一或者东北第一的美誉,会大大增加超高地产的竞争能力。”华府天地的项目经理王春雨说, “而对于一座投资超过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高楼来说,多建设几层,在成本上没有太大的分别。”
正是在这种 “争夺第一高楼”心理的作用下,沈阳的超高建筑快速地长高:2006年,新世界会展中心和昌鑫茂业项目开工,两个项目的主楼同时选择了280米高;此后,华府天地的主楼从原规划的260米长高到今天的320米,恒隆广场的主楼从280米长高到330米,而新加入的龙之梦亚太中心项目为了争夺东北第一,更是一次性地将其四座主楼拔高到400米。
迅速进入摩天大楼时代的沈阳地产,正在被浮躁、激情与迫不及待的微妙情绪所包围。
这些被纷纷冠以 “XX中心”含义的摩天大楼,其投资商均来自上海和香港。为了项目的顺利进展,这些投资商前期的投资准备往往都在20亿元以上。而来自华府天地和世茂广场的消息表明,因为看好沈阳的商业前景,这些项目也得到了国外专业投资基金和银团贷款的强烈支持。
“尽管谁也无法确知沈阳到底是需要两座、四座还是更多的超高建筑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建筑物的前景看起来不错。”大连万达地产企业文化部经理石雪清说: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大连52层的世贸大厦出租使用率一直非常高,而且这些年来运营得很好。
有了好榜样,80层的大连中心开始建设,200米高的万达中心也在大连投建。
万达中心,投资者王健林;大连中心,投资者菲律宾首富陈永栽;沈阳世茂广场,投资人许荣茂;沈阳龙之梦亚太中心,投资人童锦泉……
历史惊人的相似。上个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巨人的美国,曾经涌现出包括帝国大厦 (381米)在内的超高建筑物群,这些冠以 “洛克菲勒中心 (259米)”、 “克莱斯勒大厦 (391米)”等名号的摩天大楼,曾被世人视为美国的经济奇迹。
而现在的沈阳,甚至东北三省,也在进入一个用摩天大楼来标识民营企业自我实力的时代。
新形象还是新政绩?
“现阶段,沈阳非常需要几座标志性的建筑物,来提升自己的城市形象。”沈阳市政府规划部门的一位官员指出:沈阳有以服务业布局为主的金廊银带,还有东北惟一的金融商贸开发区,惟独没有摩天大楼。
因为本地缺乏大型的综合地产开发商,所以沈阳市将标志性建筑的梦想寄托在了外地开发商的身上。而随着卓有成效的招商,一批在上海滩功成名就的综合地产商迅速进入了沈阳。这其中,上海置业带来了华府天地,世茂地产带来世茂广场,昌鑫集团带来了茂业大厦。
“因为需要强大的市政综合配套能力,当下的上海已经很难找到发展摩天大楼的空间了。”潘浩说, “而位居东北中心地位的沈阳的超高建筑,简直就是一片空白,因此市场空间不言而喻。”
沈阳市政府的强大支持,也是摩天大楼迅速长高的核心原因之一。沈阳市政府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吸引摩天大楼开发商的入住,该市不仅放宽了对摩天大楼项目容积率的限制,还在市政配套上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即便如此,来自万达地产的石雪清依然指出,摩天大楼的开发,既需要开发商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更需要自身的超强资金实力。如果大楼的负债率超过70%,或者建成后的营销工作不能跟进,对于业主来说,这都将是一场灾难。
然而现在的事实却是, “沈阳的超高建筑管理和营销人员奇缺。”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刘亚臣质疑,沈阳的确需要几座高楼,但沈阳大东区不是纽约曼哈顿,两座原纽约世贸中心一般规模的建筑,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刚刚从国企泥潭阴影中走出来的重工业市区?
“千万别 (横向)广场不让发展,就转而 (纵向)盖高楼。”中国建筑的那位项目经理担心,沈阳市的摩天大楼之争,会愈来愈烈地演化成各级政府的新政绩工程。
沈阳的确需要几座高楼,但沈阳大东区不是纽约曼哈顿,两座原纽约世贸中心一般规模的建筑,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刚刚从国企泥潭阴影中走出来的重工业市区?
沈阳摩天大楼投资潮涌
评论
3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