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松圈主义:我和圈子若即若离
“60后”、“70后”参悟了几十年才明白的交际规则,“90后”已经运用娴熟了
零点调查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最近在不同场合提到了“松圈主义”这个新鲜名词,而且特指“90后”。他在最近一期《新周刊》专栏里解释说,“90后”不像多生子女那么有团体意识,也不像“80后”那么自做主张,他们喜欢圈子,但不代表他们乐于听从组织的要求。有人说相比“80后”,“90后”是比较没特色的一代,他们就在“70后”和“80后”的特征之间模糊不清。
关于“90后”的归纳演绎,永远是热点,永远有争议。现在,“90后”都有了自己的专属交际定义———松圈主义,怎么样,前辈们,谁赞成?谁反对?谁借鉴?
■松圈主义·表征
永远要当圈子里年龄最小的那一个
“90后”对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抱着不屑态度的,他们需要自己的圈子,喜欢圈子所带来的伙伴归属感。不过“90后”往往觉得自己思想成熟,更倾向于和年龄稍大的人做朋友。17岁的深圳学生洪佳妮就觉得自己挺早熟,不论是外貌、神情还是思想。和同龄人玩不开,朋友中大多是“80后”,还包括“70后”。她曾经参加“创意市集”,在这个圈子里,她基本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不过只要她不说年龄,别人都以为她已经20多岁了。
深谙成人世界的诸多“交际潜规则”
有时候,“90后”处事会体现出你意想不到的圆滑老辣,他们甚至会像成人那样算计,并且熟知成人社会的交易规则。1999年出生的小女孩思思,每次家里买来水果或者礼物,都会让年龄最小的她先挑,她总是挑最小的一个,还一脸乖巧地说:“要把大的让给奶奶。”大人们往往对这个现代版孔融赞赏不已。结果思思非常坦白地说:“每次我都挑最差的,大人们就会很开心,忙着表扬我。结果不但最后还是把最大的给了我,还会给我买不少玩具。这就是策略。”
想成为圈子中的亮点,但不是异类
“90后”最看不惯人群中人云亦云的人,他们像“80后”那样强调自我,唯恐圈子淹没了自己的个性。可同时他们又不像“80后”那样处心积虑地标新立异,在他们看来,成为异类“太装了”,和成为随波逐流者一样,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16岁的深圳学生维尼说,“大家做朋友,谁没有个性啊,刻意强调个性实在太幼稚了。”他和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常常一起弹吉他、摄影,有次一个“很装”“很自大”的同学希望加入这个圈子,被他直接回绝了。
自身利益是圈子内交际的核心标准
“我干吗跟对我没好处的人交朋友?”13岁的森森在妈妈询问他是否跟邻居家小妹妹建立友情时,他这样回答。森森的口头禅有两句:“有用吗?”“有什么好处?”最近令妈妈惊奇且担忧的一件事是,森森跟一个好朋友“绝交”,他这样解释绝交原因:“他爸爸妈妈离婚了,现在他跟着外公外婆,没权没势。”
曾经有教育学者忧心忡忡地说,“90后”正日益成为理想缺失的人群。因为“90后”诞生在市场经济的年代,他们越来越实际,更早导入了成人的心理机制,在交际上往往把自我的利益作为评判核心。
在圈子里绝对直接,绝不瞻前顾后
小旗是深圳某高中的班长,家里人买股票曾经春风得意,最近却亏损了不少。她渐渐听到不少同学的暗地议论。这一天她直接冲到其中一个同学的宿舍,当面质问,结果两人吵了一架,在场的同学没有一个人劝阻,甚至觉得理所当然。走前,小旗还抛下了一句:“我太讨厌你了!”后来这两个人相安无事,虽然算不上朋友,却也不再相互诋毁。
“90后”在交际时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身情绪,不像“60后”、“70后”那样瞻前顾后,但也不是直接发泄,只要达到最直接目的就算成功。
最看不起“60后”、“70后”服从组织
当然,崇尚松圈主义的“90后”孩子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生活动物。他们需要社会关系网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现在或将来可能产生的某种需要。可是要他们像“60后”、“70后”那样“服从组织安排”,他们不会激进地反抗,只会淡然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办不到。
在记者采访中,多数“90后”认为听从组织是过时的表现。初中生小武说:“有一次班上选举让我参加一项学校跑步比赛,而那一天我想在家打游戏,就拒绝了。老师也没有强迫我。这不值得大惊小怪。”
■释词
松圈主义
简单地说,松圈主义就是对圈子若即若离。既不亲近,也不疏离。利用圈子的优势,包括归宿感、安全感等,同时绝不接受圈子的束缚。
出处:零点调查研究咨询集团最新进行了一项名为“90后文化检测”的调查,在调查报告中提出“90后”具有如下特征:1.拟成人化,简单说就是很孩子样的成人;2.松圈主义者,既不是激进主义者也不是个人主义者;3.在蹦极式体验中寻找自我。
■松圈主义·标本
在同性面前要装老,在异性面前要装小
丁丁,15岁,深圳某中学高一学生
丁丁第一次穿着紧身七彩豹纹装在同学中亮相的时候,女孩子们不冷不热地赞赏了几句,倒是有男同学大方地说:“性感!”这身装束成了丁丁的经典形象之一,“能明显感觉到同学们的羡慕和欣赏。”
这身豹纹装是一个年长的男性朋友送的。丁丁有一个交友原则,就是年龄要比她大,最好是男孩,但并不是为了谈恋爱。“我从5岁上学前班开始就觉得自己早熟,当时就认为自己心理年龄有20岁了。现在班上的男生仍然好幼稚,一起玩时只知道聊游戏,年龄大的人才能让我知道不一样的生活。”
当然,她的年长朋友中,女孩子也不少,“只不过男生更乐于给我买礼物。出去吃饭喝茶,也有人负责买单。”她还领悟出一条规律,“虽然同龄人觉得我早熟,不过在年长的朋友面前,还是不要太装,适当表现一点15岁的天真,才更为对方喜爱。”丁丁还有一句名言:在同性面前要装老,在异性面前要装小。
■松圈主义·点评
“90后”的松圈主义更适合当下这个社会
陌舞,38岁,网络编辑主管
虽然“90后”标榜“非主流”,可是我接触到的“90后”,尤其是已经上中学的孩子们特别“主流”。他们会比较听从家里的安排,乖乖读书,准备报考父母推荐的专业,而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他们很早就知道要努力规划人生,甚至包括人际关系资源的积累,因为这些都将对他们的未来有益。“60后”、“70后”受尽挫折到了30多岁才意识到的社交法则,“90后”早就掌握并运用娴熟了。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很显然,“90后”的松圈主义更适合当下这个社会。如果想在当下社会生存得更顺畅,“60后”、“70后”也赶紧学学松圈主义吧!
松圈主义是很牛很理性,可惜没人味
老城,27岁,建筑设计人员
“80后”和“90后”在网上打得不可开交,很抱歉,我就是个偏激的“80后”。曾经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的“80后”,现在也渐渐进入了反思期,为避免“90后”成为“烂掉”的一代,我给几句忠告:松圈主义固然牛X!你世故,你现实,圈子的好处你占了,圈子的坏处都跟你无关,但人生不是说你现实你理性就什么都爽了,该不如意的还是照样不如意,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年纪小小就懂这么些社交潜规则,你累不累?以前看江湖片,特仰慕兄弟义气,那种为朋友赴汤蹈火的豪情,那才叫热血,“90后”再松圈,也没人味。我觉得,人生还是应当由天真期再到成熟期,跨过天真直接奔向成熟,就跟深圳没秋天就要入冬一样,太无趣!!
采写本报记者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