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乐活-谁说非要上大学?


        谁说非要上大学?

 

她在幼儿园当老师,每天看着鬼精灵的孩子们有无穷精力,就开始担心以后的应考路,会扼杀了他们的本真和潜能,因为她自己就是个例子。从小她就喜欢做菜给别人吃,一直想学烹饪,但是家里非逼着她规规矩矩读大学,现在只好当孩子王,可是又面临交友、结婚、生孩子这一连串的人生困惑,不知道怎么着手,总是磕磕碰碰的,才感觉拼命读了二十年书,好像没学会怎么生活,怎么快乐,那干吗每个人都要去挤大学啊!脑中开始被一大堆世俗理由堵塞着……

 

1)不读大学将来怎么有出息,怎么养家活口啊!

养家活口是一个有手艺的木工、厨师都能做得好的,哪非得都去挤大学的窄门啊!光是一个修水电的需要大学生吗?我们更该重视的是职业教育,让有各种天赋、才干或志趣的孩子,都能找到教育场所让他们尽情施展所长,这才是社会健全分工的方向吧!我们教育决策者若有这般见地,就能拯救一大群不适合读死书的生命体哪!如果政策僵化钻死胡同,就得靠我们个体觉悟,看到每个孩子的亮点,然后鼓励他们朝自己的方向走,别盲从!

那万一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才能该怎么办呢?

社会上本来就有形形色色的人,个体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活法,应当给予尊重,所以不是一定得干什么才有出息。惟有懂得这个道理,才不会随便说事儿,致形成集体压力,彼此交迫着,让大家一直活在扭曲的价值观里。

 

2)我们家就指望你当个大学生,别给我们丢人现眼啊!

不当大学生能跟丢人现眼划上等号吗?这个纯属成人社会的虚矫心态,是大人自己底气不足,孩子大可不必承受。换句话说,一个有自觉能力的父母,必然会先充实自己,与时俱进,就能明白大时代潮流正在迅猛转变,“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路已经不合时宜啦!用心点会发现爱涂鸦的,可以在动漫里找到一片天空,打游戏机的也可以变成高手转战全世界,玩乐器的更能搞个特色乐团或成了创意好手。

那是大人自己平庸,又死要面子,才把压力全掼在孩子身上吧!

当父母自身若没有学习的习惯,又缺乏志趣、嗜好的话,确实会是孩子的灾难,他们只能把自己感到卑屈的平庸,以及无知的对外攀比,转化为期待孩子成为他们可骄傲的资财,所以如果孩子让他们大失所望,就会焦虑、忿怒,以至于口不择言的羞辱、贬损孩子

 

3)社会就是要看文凭,没文凭能混吗?

有很多极其杰出的人,读大学时,是跷课混在图书馆里成才的,理由是有些老师太差,一个古董教材反复用,学生宁愿自修都比较强;有的老师则一天到晚利用学生帮他们做研究,然后把成果拿去发表或升等或赚研究费;还有的就是外务不断,教学应付应付。使得学生在学校即感受到学术无用,有样学样地学会唯功利是问,就混个文凭吧!

其实怎么看身边一些比较有特色,甚至有成就的人,都不是成绩顶尖,非得读大学的。

社会把大学当成一种“学术图腾”在盲目崇拜着,忘了给人本的智愚贤不肖个别差异予以施展空间,这是我们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的盲区之一,只有靠个人虚心寻找包括人智学在内的华德福教育体系,去深入了解个体生命的无上价值,就不会盲目把孩子丢进根本学不到如何谈恋爱、怎么教育孩子、啥是身心灵健康以及理财的大学府里去。

 

4)读大学才有文化啊!

我们放眼每天各地发生源源不断地灾难、巨大的贫富差距、影视媒体垃圾消息、投机取巧的大商贾、以营利为主的医疗及教育体系等等,这些操盘的都算是社会精英吧!许多不但大学毕业,还有的是硕博士呢!但他们所为算“文化”、“文明”吗?还是兢兢业业的农夫、民工、小市民,以及那些默默无名做社会服务的人?至少后者很本分,是真正的生产力者、扶持弱势者,绝不会成为社会浮躁、动荡、奢华的乱源。

看来文化跟大学是两回事,应该跟个人修为有关。

读书、求学问原本就是为了修养自身,让我们的生活品质更好,民生乐利和谐,但是今天显然不是这样,可以说整个教育的方向都走错了,分数、名校成了指标,尽读些跟生命教育、灵智成长无关的死书和功利术,学生抑郁、自杀人口只会有增无减,智者父母还要再压迫不适合应考的孩子,盲目地非读大学不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