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扩内需御危机 为高飞铺跑道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农村成为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30年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焦点对准农村。其战略意义在于——

                                          为扩内需御危机    为继续高飞铺跑道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农村成为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30年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焦点对准农村。其战略意义十分高远。

   出口导向型被视为“东亚奇迹”的成功模式。应该说,中国也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30年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例由1978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增长了85倍。到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85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从学术角度看,外汇储备占2005年中国GDP的38.4%;趣味地看,如以百元美钞堆积,中国外汇储备已相当于5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正是外向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78年到2007年近3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3位上升到第4位,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这样说,外向经济直接推动了“中国奇迹”。

  但是,外向经济并不是越外向越好,它有一个“度”。近几年,中国外向依存度达到66%,而美国只有25%,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市场。换言之,国际市场打一个喷嚏,中国经济就可能患感冒。同时,国际贸易量增大,也增加了国际贸易磨擦,会恶化外贸环境。正是从这个角度讲,由外需向内需转变,内外需均衡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润滑剂,金融崩溃了,实体萎缩了,经济就面临着衰退。现在估计,明年美欧日本三大经济体都是负增长,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并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比如外贸出口。因此有专家称:它逼迫我们转向内需。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被边缘化。中国陷入了所谓“李嘉图陷阱”,即工业化忽略了“三农”,最后工业化、城市化反过来受到农村的制约。农村不能供给城市足够的有技术的劳动力,不能成为城市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于是,农村既成为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又再次成为改革的攻坚领域。

   因此,内需战略、城乡和谐发展战略都把光聚集到了“三农”。“三农”成了解决两个发展难题的关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观点、新思想、新判断,都是为了夯实其实,御外部危机,为经济持续起飞铺设跑道。比如,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之点是允许农民对其土地使用权进行交易和租赁。

  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再次出现徘徊局面的时候,当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潜能释尽的时候,当中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面临困境的时候,当国家寄望以房地产业推动经济增长而产生房地产泡沫,抬高了城市化门槛的时候,允许农民对其土地使用权进行交易和租赁,农民将有一个新渠道获得现金收入,这将能帮助停滞不前的农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

  会议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眼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旨在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的收入将会增加,依靠内需推动经济张的基础将会变得更加稳固,同时,也将改变现今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克服全球经济不利对持续经济增长的冲击。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出口战略。落后国家不出口,形不成足够的规模解决自己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只是想改变过于片面外向的局面,要促进内外平衡,通过发展国内市场,提高国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发展国内市场。中国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一方面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另一方向出口仍然很好,我们的制造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