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追沙之——保卫沈阳
“从今天开始到4月2号,我国北方地区将出现入春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沙尘天气,同时伴有五到六级大风……”2007年3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报了这一简讯。2007年3月31日上午,辽宁绝大部分地区笼罩在沙尘中,沈阳中心气象台发布了沙尘暴黄色预警。虽然当天未达到沙尘暴的程度,但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
从古至今,风沙的脚步从未停歇,虽然城市里的人们只识沙尘暴。
自2007年3月始,《时代商报》记者历月余,行千里,跨两省,终于知道,辽宁的沙尘源区究竟发生了什么,同时,也目睹了一批最为可爱却甘于被遗忘的人们。
柳河之“痛”
事实上,本报记者在2006年初的时候曾经到过“柳河”,当时因为这条河流在新民境内一段沙化十分严重的地区到底是不是沈阳的“沙尘源”,还在社会上引起了一次不小的争论,而一年之后的现在,当记者再次踏上这片沙地的时候,当年的“争论”已随风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人进沙退的艰难斗争,但是满目黄沙的现状还是让人很难下定论说这里不是沈阳的“沙尘源”。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现在不淌水来“躺”黄沙的“柳河”有关。
自古以来,流经新民市的一条主要河流叫“柳河”,这条较大的辽河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流经科尔沁沙地、彰武之后,进入新民市境内。在它5725平方公里的漫长流域内,所携带的965万吨的泥沙最后都倾泻进了新民的河道,25年来,泥沙的淤积高达2米多,这条名符其实的“地上悬河”比新民市中心高出5米多。加上这几年由于上游水库蓄水的原因,柳河时常断流,于是,大风起处,黄沙漫天,河道内外,黄沙堆积。加上新民市的地质多为沙壤土,内外共同作用下,新民市土地的沙化问题显得比别的地方快得多也严重的多。
“而且,新民市位于柳河与辽河交汇处的下风口,主要风向是西南风,而沈阳又位于新民市的东部,这样一来,新民一起风,沙尘就飞越几十公里的路程进到沈阳市内。新民一刮大风,沈阳市就迷眼睛”记者曾经采访过的新民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的相关负责人不无委屈地向记者介绍了新民是怎样一个“沈阳沙尘源区”。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新民地区刮起的是5-6级的西南风,谁能想到,在这种比“微风”大也大不了多少的风力级别下,不到六七十公里的沈阳至新民的公路上却随处可见成绺成绺的沙尘滚过。过一过新民法哈牛地区,放眼望去,路两侧纵深1公里左右的地方有的是黄白黄白的沙地和沙丘,有的就在农田边上,而有的则是在防护林带里若隐若现。
“沙”口夺食
2006年沈阳林业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林业专家们曾给出过一个数据:沈阳市现在的土地沙化面积比12年前的1994年增加了156.2万亩,而且还在以每年15.6万亩的速度扩张,相当于一个中等乡镇的面积——土地沙化一年能吞掉一个乡镇。
“北边儿”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被黄沙一口口吞掉危险的地方。
穿越一道道乡间“沙路”,车轮深深地陷进了一片沙地,说是沙地也是农田,因为它的上面还顽强地生长着玉米秧。这里是新民市于家窝堡乡大台子村北边屯,这个被当地人俗称为“北边儿”的村落,是当地受沙害最重的地方,它的南面就是柳河一段最宽的河道——现已完全干涸。
这哪里是河道?记者一张嘴就被灌了一嘴的细沙。眼前的“河道”上,根本分不出哪是河道、哪是大堤、哪是岸边农田,满眼极细极细的黄沙。
“这里一亩地一年下来最多能打不到500公斤的玉米,而在别的地方,800公斤是低的。”安伟全、安伟富兄弟俩今年刚在“北边儿”包了几墒地,“我们是以一亩地350元包的,好的地得1000多元,可是这儿只有这样的地,不少当地人看地没种头就都包给了外村人。”说着安伟全抓起了垄沟里的一把土,说是“土”,其实就是沙子,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安伟全手中的沙子已经随风顺着手指缝飞进了空气中。“在这儿种田就是赌博,雨水调和的好就多收点,要是不好的话想回本都很难,不过就是这样也得干哪,要不干啥呀?”安伟富说。
宋华河家的小院可以说是离柳河河套最近的民房,他家北侧的一段院墙的外面已经堆起了一个十多米长近2米高的沙丘。站在院里,宋华河伸手就为记者抓起了一把墙外的细沙,“这就是这几个月堆起来的。”宋华河告诉记者说,像他家离河套这么近的住家已经搬没了,他是为了照顾村里的父母才留在这里的。
“以前这里人出门都得戴帽子,还得系上根绳。”71岁的刘庆祥老汉从出生起就没怎么离开故乡,当过村干部的他,见证过数十年来这里越来越少的树木和越来越多的黄沙;见证过这个总共200多户人家的村庄里,最多时的20多个“光棍”;见证过并且仍然在见证着“北边儿”只有外嫁的姑娘却很难娶进媳妇的历史……“我们这现在很多年轻的家庭都盼着能搬迁,只有我们这样的老人儿才舍不得走。哎,越穷越沙,越沙越穷啊!”
保卫沈阳
新民市素有“杨木之乡”之称。在新民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曾经告诉过记者,近几年来,新民市的治沙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十五”以来,新民市完成了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8.4万亩,其中针对治沙的防护林19.5万亩,而且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尤其是2005年,新民市已经开始在于家(记者采访的“北边屯”所在的乡镇)、姚堡和周坨子三个乡,建设总长为45公里、宽300米的阻沙带。
不过在新民地区也有一种相对客观的观点认为:目前新民市由于种种原因,治沙问题不容乐观,比如必要的林业经费落实、护林执法的权限和力度等等,到2006年,“国家‘三北防护林’项目落到新民的面积有20000亩左右,国家一亩的拨款是100元左右,而我们这要造一亩林的话,苗林、养护、人工等方面上的费用加起来得400元左右。”
“难啊,但还要拼命干!”采访中,从新民市林业部门传出的“这声叹息”有着明显的“潜台词”——“新民的身后就是沈阳”。
数据显示:2002年,沈阳“沙尘天气”22次;2003年12次;2004年19次;2005年仅有5次。“沙尘天气”在逐渐减少。
(此文为上篇,于2007年4月发表于《时代商报》,下篇:《千里追沙之——当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