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的反思之一 虚拟经济是不能直接扶贫解困的
我上一篇关于“对规律要敬畏”的博文,本是想借旅游观日落时的思潮涌动,对正在发生的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有所感悟。当时似乎有点一言难尽,现在确实渐渐地清晰起来了。
美国人这次摔的跟斗吃到的苦头,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几年已经实践过了。不是吗?这次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其根源不就是给没有信用保证的人发放贷款吗,所以称次级贷款,简称“次贷”,然后让这些没有信用保证的人,拿了这个“次贷”去买房子。发放贷款的银行为了“转移风险”,把这个没有信用保证的次级贷款,一部分通过评级机构,包装成仅次于金边国债的次级债券,卖给世界各大央行作为硬通货储备,另一部分再卖给美国各大投资银行,通过华尔街对冲基金的精英们,利用所谓复杂的数学模型设计成各种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据说原有的风险就神话般地对冲掉了。
毫无疑问这个游戏的起始,是美国政府在世纪之交时,为了挽救网络泡沫破灭后的美国经济,发起了所谓让穷人买得起房的运作,目的启动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振兴美国经济。令我不解的,怎么市场经济历史如此悠久、法律如此严密、理论如此深厚的美国会发生现代版的皇帝新装的故事。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似乎还是没有讲清楚。老是在玄而又玄、人们听不懂的术语里转来转去。
几年前,我们中国为了帮助国企解困也曾发过股票,后果不用多说,遗患至今仍在解决中。最后痛定思痛,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深沉地表示,我们由于经验不足、知识不够,造成了股市长期低迷。显然教训是深刻的,导致了我们后来发股票时的严格要求。看来不管中外虚拟经济是不能直接用来扶贫解困的。
2008年10月14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