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正是VC投资的好时机


  

      2008年9月15日好投网推出“美国金融海啸”专题以来,疑问就一直盘旋在我们身边:迅速蔓延的美国金融乃至经济危机将会对正在迅速蓬勃发展的中国VC/PE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来自身边各界人士的询问也让我们更加觉得,有必要就金融经济危机对VC/PE行业的影响给出相对独立的判断。

      首先,我们认为从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PE的影响将远远大于对VC的影响。

     相对独立的中国VC

      对于IDGVC、赛富投资、今日资本、智基创投等这些已经独立的VC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很大。理由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中国的经济体系本来就相对比较独立,受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对有限;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投资价值和成长性的VC国度,中国VC产业回报率上的比较优势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成为吸引全球顶尖VC的强大动力。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在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打击的同时,可能会反而进一步映衬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三,中国VC获得的资本承诺在全球LP整体资产配置中的比重本来就不是很大,因此中国发生2000年美国曾经发生的LP主动或者被动大规模撤资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虽然高度依赖于基金规模的中国PE的命运不会可能有中国VC那么好,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危机对于中国PE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将远远小于其对美国PE的影响。原因有2个:首先,经典意义上的欧洲和美国的PE以专职从事收购业务的BUYOUT基金为代表,但是由于受到中国法律法规的限制,国际主流PE进入中国后纷纷改变自己传统的收购型操作模式,转而像VC一样在中国做起了少数股权投资。只不过在投资的绝对数量上比传统的VC要大很多;其次,PE在欧美等地区常用的杠杠融资手段在中国还未有先例,因此不存在通过杠杆融资下借不到钱的情况下导致投资夭折的可能性。

      反经济周期

      从整个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生存最难的时候从来就都是投资最好的时候。

      同时,根据最悲观的估计,这一轮全球性的金融经济低谷可能需要8年-10年才能恢复元气;比较悲观的估计是,这一轮经济调整可能需要3-4年才能走出低谷,这一时间需求刚好跟1929年大萧条调整的时间大致相同;而根据最乐观的估计,只需要6-18个月,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就可以触底反弹,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考虑到这一轮金融经济危机迅速扩散的一大根源就是人们普遍信心不足,因此以人们对经济调整的信心指数作为预期经济回复的指标是合理的。跟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不同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处理危机的经验和能力。

      综合上述两项主要因素以及中国成为全球惟一经济亮点的可能性,这一轮金融经济危机恢复的周期很有可能将少于人们信心指数的中位值,即3年-4年。

      再让我们再来看看创业投资周期的影响。一般VC投资一家企业或者团队,通常的持有期都是3年-7年,企业上市后一般还会有至少6个月的锁定期,因此如果现在投资的话,将来退出(尤其是通过IPO退出)的时候很有可能正好赶上股票市场的牛市区间。

      但是对于经济金融低谷时期寻求融资的创业者们来说将很有可能面临两大不利因素的考验:一是在低迷股市的影响下,创业者的价格谈判力量将会被大大削弱;二是由于现有投资组合退出艰难,VC们很有可能将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培育支持现有的投资组合公司上面,用于发现和投资新的目标公司的时间可能会相应减少。

      但是历史已经证明,金融危机往往是VC投资的最好时机。

      经典案例

      2002年中期成立的鼎晖投资、2003年3月投资盛大的软银亚洲、2003年年底上市的携程、2005年8月上市的百度(IDGVC2005年-2006年投资业绩的重要来源)等一系列成功的案例,都已经证明了在低谷时期投资不但是可以赚钱的而且实际上可以赚到大钱的。

      现在中国创业投资市场上担纲中流砥柱的大多数,比如IDGVC合伙人周全、章苏阳、赛富投资首席合伙人阎焱、今日资本集团总裁徐新、智基创投总裁及管理合伙人陈友忠、GGV管理合伙人符绩勋、英特尔投资总监张仲、天泉投资创始合伙人陈镇洪都是经历过创投产业波峰波谷的幸存者,他们具备了判断经济周期的经验以及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底气和实力。

      至于VC们已经投资的企业,现在确实不是退出的好时机。但是金融危机或许将给这些企业向现有的投资人开口要钱提供一个最好的借口。

      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案例都曾经发生过。

      2000年左右美国著名创投机构DCM投资了51Job,不久之后伴随着纳斯达克的一泻千里,51Job经营遇到了困难。DCM选择了继续向51Job提供资金支持。51Job不但没有辜负DCM的期望顺利成为第一个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人力资源概念股,而且成为了DCM的一张重要名片。

      反面的一大典型就是,大名鼎鼎的高盛。

      高盛在2000年前后在中国相继投资了阿里巴巴、搜房、ChinaRen、硅谷动力等一大批企业,并且由此成为当时中国创投市场上跟软银并列的最为活跃的两大力量。但是在纳斯达克泡沫破灭的打击下,高盛不但解散了负责中国投资业务的团队,而且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于接近零价格的方式快速处理了其在各个投资组合公司中的股份:高盛在阿里巴巴的股份卖给了Venture TDF(KPCB China,既凯鹏华盈的前身之一)等;高盛在搜房的股份卖给了IDGVC(搜房由此也成为了IDGVC2005年-2006年投资业绩的重要来源);高盛在ChinaRen的股份则卖给了搜狐。

      高盛当初如果能够坚持下来的话,相信在当今中国创投市场上仍然能够排到前3位!

      当然,最好的投资时机不一定意味着最好的投资结果。事实上,中国创投市场上的两大失败案例:尚阳科技和港湾网络都是网络泡沫时期的产物,并且分别以5800万美元和9800美元的融资额创下了当年度融资额的最高记录。

      尚阳科技和港湾网络给投资人带来的损失记录甚至直到最近才被ITAT打破。据报道,ITAT遭遇滑铁卢之前累计获得了1.2亿美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