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2008年10月11日在“Wiki:互联网的不二选择——首届互动百科用户大会”上做的关于《网络与传统文化》的演讲,同时演讲的还有互动百科CEO潘海东博士、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纪连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陆向谦、互联网实验室总裁刘兴亮、艾瑞咨询分析师许彬等老师。
(以下是速记员记的文字稿,可能有错误,没太校对)
徐德亮:首先介绍一下,今天我的题目是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古典文献专业。我认为我的专业是我们系最深,最具有国学意味的专业,并且我要重点宣布一下我是大学毕业,不是肄业。
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的,但是没有学位证。为什么没有学位证?当时我们上课的时候,是这个规矩,有五科挂掉就没有学位证了,不管你以后是否都补考过,但是没有学位证。
大家能不能猜到我有哪几课挂掉了?英语一二三四级、军事理论.这说明一个问题,我的专业课能力还是蛮强的。对传统文化我还是很了解的,不单单是说相声,其实现在国学这个词被大家滥用,包括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了10万字,被我们系的老师称之为可以说是填补了一项学术的空白,一直到现在我毕业7年以后,在我出了名,有点钱之后这本书马上即将要出版,一个学术专著。所以我对传统文化比较了解。
第二个是我对互联网行业也比较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毕业之后先做的是记者,后来很多事不让我报,后来怒而辞职,03、04年我专门研究了Web2.0互联网这个东西。有一点可以作为旁证,就是我的QQ号是六位的,但是保密。另外一点,在中国有两个游戏,我恐怕是最早玩儿这两个游戏的那批人,第一就是杀人游戏。我01年在信报的时候报过这个选题就做过杀人游戏,刚刚当时兴起来,后来是我们Web2.0的点名游戏,大概是03年左右,现在一提点名都没人接招了,还得告诉人家我点你名了,你上我博客看看去你再写一
篇。都是这种态度了。但是当时没想到,我做了一个点名游戏,走了一大圈,被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又点到我,我一看这是我传下去的呀?当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模式是很可怕的,也是很伟大的。
介绍这么多就说明了一点,我来介绍传统文化和互联网不自卑。其实说这么多就表示很自卑了。下面我谈谈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这两个点仿佛是差得很远,互联网是最新的东西,是外国传来的东西,是基于英文操作系统的东西,是最年轻人的东西;传统文化是最老旧的,是最中国化的,是最本土化的可能是被大家抛弃的东西,这两个东西怎么在一起结合?其实我认为互联网上的传统文化比现实中要好得多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基于我们现在所谓Web2.0,我们影响网络,我们点对点交流,我们和网站交流,而不是像最初我们只能浏览,导致了我们可以建立大量的自己的小网站,博客、社区等等,建立自己的板块,等等.所以在互联网上任何传统文化的东西,包括在现实中大家接触不到的东西都会有。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旧书,孔夫子旧书网,包括文玩,笔墨纸砚,很讲究的,琴棋书画,我最喜欢扇子,这些东西,有文玩八方,文玩天下等等很多的网站。诗词,很多诗词网上的格律诗写字很好,书法,天涯的书法论坛我也常泡。包括极端一点的,比如说汉网,当然我提这个很不爽,我是满族。包括汉服,汉家体制,当然这样的孩子可能有一点愤青,但是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思路。刚才纪连海老师讲的时候,他讲的也是清代文化,我就很替他揪心,我特别怕突然之间冲上来一个人要掌掴纪连海老师。就是这个意思,第一各种网站非常齐备。
第二,专业性的知识很完备,以咱们的互动百科为代表,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的知识,上咱们网站一搜都可以知道,很多大家完全不知道的,细枝末节的细小的地方,包括刚才纪老师讲的很多大家没听过,不知道,但是你在网上可以搜到,也许有某种不准确的地方,但是首先这个大势已经造好了。
再者就是我们网友之间的交流加深了,拿我来说,我有很多专业的相声群、评书群、书法群,可能我在北京找不到聊得起来的和我一样水平的人,很难找,但是在网上非常多。我和南方的评弹演员一起交流。现实生活中不可想象,但是在网上达成了水乳交融的感觉。
第四,除了网友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我们和专家也可以交流,比如说有一些京剧院、评剧院开展了网上听京剧、听评剧,包括前两天我看到了少林寺在网上开店卖少林的用品,可能包括一些经典书籍等等。我们喜欢佛学的人喜欢练武功的人就可以直接和他们交流。这个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不可想象,你想学少林武功先得当和尚。这是互联网中的文化比现实中要好。
第二点,为什么要好?我们上网的人群决定了它一定比现实中好。首先上网的人年龄都非常轻,当然有一些岁数大的。整体网民的岁数35岁以下。像纪连海老师自己说已经是那一茬的人了,其实不是,他已经是那一茬那一茬……紧那一头的人了。那会我们在网上热炒“生于70年代”这个概念,有一句话深得我心:60年代的人看来70年代是离经叛道的一代,但是在80年代的人看来你们像50、60年代的人一样早就落伍了。
现在80年代的网友们可能也有的感想,因为90后的朋友们已经异军突起了。有一个女网友在网上说晚上要到我们家玩儿,我说好呀,我问她晚上用不用补习,她说下午就不用上课了。我问她是哪个大学的,苹果园一中,我就说别来了,确实非常年轻。我们高中的时候是上机课,要带鞋套。现在小学生都用电脑写作业,小学生都挂着QQ写作业,我做完这个题了告诉你答案。用电脑交作业。我们到高中了,上机戴鞋套,老师一再强调,这是计算机呀!加上当时一些电影电视剧,尤其是枪战片,一爆炸,全是显示屏爆炸。进去就觉得很忐忑不安,生怕那个键按错了。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其实要强很多,当然我们也不老,尤其是和纪老师比起来。
再者老年人,或者是四五十岁的这些人不上网。我曾经在一个国家单位待过一段时间,四五十岁的处级的干部都配着液晶的电脑,年轻的干活的人没有电脑,都是这样的。有一天我们的处长把我叫过来,叫我猜最近网上有什么大事吗?我说没有什么大事,美国两个高楼被炸的事早过去了,他说有一个美国公司已经把互联网控制住了,我说这个我没听说,我天天回家上网.肯定是美国公司,全是英文字母,打哪个网站的地址出来的都是同一个页面.我说我改改注册表就没事了。注册表?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词。这是四五十岁的人和我
们的差距。
再一个是老人不上网,因为什么?老人不包容。我可以在这里说,他们占社会大部分的数量,我不是说纪连海老师这样的一些精英。
昨天我还和东方歌舞团建团的功臣,喜儿的第一个扮演者王昆老师聊天,当时她们被人狠批,狂批,因为当时邓丽君的歌曲都是黄色歌曲,当时演节目大家都非常高兴,穿衣服很正规,只不过是拿着麦克站着唱,不敢动,有很多人说不行,尤其是老先生们,你们是资本主义等等等等.后来不得不向陈毅总理回报,说想引进一些中国人很喜欢外国人的形式。当时陈毅老总很支持说:我就不信,诺大一个中国,扭扭屁股,就能把中国扭跨了!
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叫做什么“让火星文滚回火星去吧”,说是网络语言,什么“雷”啊,“汗”啊,说这种语言影响了我们语言的纯洁性,恶化了我们语言的环境,我们要管管这些年轻的孩子和上网的孩子。其实我想说爱滚哪儿滚哪儿去吧,我们不理你.
再一个就是恶搞,一些老年人,老先生们理解不了。可能我们上一辈的人理解不了网络的魅力。再一个是“人肉搜索”,最近不允许提这个事了,或者是杜绝了。但是我觉得起码它有一个好处,就是互联网时代约束你的一个方向。
说到第二点,上网的年群年龄很年轻,首先它就有一个特性就是包容,网上很多人在骂人,是骂人,你也在骂,但是我们能包容,还有一点就是私密性,你骂了人人家也不知道是你骂的。再者是分类性。我是一个男的,我上网可能就是看新闻,我去一个社区可能就是军事社区,书法社区,相声社区,我决不会看化妆品社区,但是化妆品的社区和网站有没有?太有了!俯拾皆是,浩如烟海,它有一个分类,并且很专业,这是两点。
重复一下我刚才的说法,传统文化的上网人群在网上比现实中要好。传统文化需要振兴,但是与互联网无关。互联网是工具,尤其是Web2.0,是我们创造的工具,人类掌握了工具才是人类。你只有会使用工具了才是人类,互联网恰恰是这样一个工具,你只有会使用互联网才是一个新时代的人类,才是21世纪的人类。我相信大家没有异议,但是它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举个很俗的例子,我们有枪,在好人手里就是维护正义的武器,在坏人手里就会制造邪恶。传统文化的内在源动力使其辉煌或者毁灭,传统文化要发展,要适合于时代必须发展,一点都不发展不是传统文化。历史上任何一年,任何一个人提到当时的社会都会说现在的社会呀,以前想当年怎么怎么样,可能宋朝的人提唐朝,元朝的人提宋朝,可能200年之后互联网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随便举个例子,西瓜不是中国的食品,西瓜是西域传来的,胡琴不是中国的琴,所以我相信中国的包容性能把任何的文化包容在这个体系当中,但是我们要有文化的自信心,我们要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好的。
另外第三点,也是我要说的最后一点,就是传统文化要借助网络是要靠大家的。你们当中有喜欢写书法的,有喜欢篆刻的,有喜欢四书五经,有喜欢诗词的,把你们的才华贡献出来,尤其是在Web2.0上,让更多人分享你们的才华,你们比电影,比报纸,比电视的影响力要大得多,但是要注意,不能庸俗化,传统文化绝对不能庸俗化。
比如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出席一个晚宴,精心挑选了一套旗袍,到宾馆一看和服务员是一样的。所以这里我要提出的一点是千万不要把传统文化庸俗化。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