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通过经络系统与体内的脏腑器官相联系


穴位的作用

穴位具有从属经络、输注气血、反应病痛和感受信息的特点。穴位通过经络系统与体内的脏腑器官相联系,正常情况下它能输注经络气血,为经络气血的集散处,病理状态下它又能通过感觉、色泽与形态的改变,反映脏腑经络的病变。穴位感受信息是针灸、刮痧、使用气血循环机等调理和治疗疾病的基础之一,它包括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两方面。现代研究证明穴位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生殖、感觉、运动系统在内的机体各方面。

穴位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脏腑、组织器官有病,穴位处常会出现疼痛、结节等异常反应。在穴位上给予一定的刺激,能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等作用。穴位的主治作用可归纳为以下4种:

1.近治作用 

所有穴位都具有治疗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病症的作用,如分布在眼区的睛明、太阳等穴都可以治疗眼疾;耳区的听宫、听会等穴都可以治疗耳病;躯干部的穴位因其邻近脏腑,就能治疗其相应部位内脏的病症。一般来说,胸部和胸椎16椎间的背部属上焦,主肺、心(呼吸、循环)方面的病症;上腹部和胸椎712椎间的背部属中焦,主肝、胆、脾、胃(消化)方面的病症;下腹部和腰骶椎间的背部属下焦,主肾、肠、膀胱(生殖、泌尿)方面的病症。因此穴位的近治作用包括对邻近组织和内脏器官的治疗作用。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穴位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所属穴位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也就是指分布在四肢部的穴位对头面、躯干和内脏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如合谷治疗头痛、面瘫,足三里治疗胃肠道疾病,内关治疗心律不齐等。

3.特殊作用

    针灸某些穴位对机体的不同状态有着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也就是说可以压抑亢奋的,也可使兴奋压抑的。如腹泻时针刺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穴可以通便。又如针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原来处于迟缓状态或处于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加强,又可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的胃运动减弱。此外,穴位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具有退热作用,至阴穴具有矫正胎位的作用等。

4.整体作用 

某些穴位,由于所在位置和所属经脉的特殊性,其主治作用可超出本经范围而影响到整体。如任脉的气海、关元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的作用;阴阳经交接处的井穴及人中、会阴都能沟通阴阳,急救昏厥。此外,有些穴位由于调整了有关脏腑的功能,从而可产生整体性的治疗作用,如足三里能调整胃肠功能,加强机体的营养和吸收,从而对全身起强壮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穴位的主治作用与其所属经络和所在部位有密切的关系,无论其局部治疗作用,还是邻近或远治作用,都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

十四经穴位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

①本经穴位能治本经病;

②表里经穴位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

③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

各经穴位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如手三阴经中,手太阴肺经主治肺、喉病,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胃病,手少阴心经主治心病,后两经共同主治神志病,而手三阴经都能主治胸部病。手三阳经中,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前头、鼻、口、齿病,手少阳三焦经主治侧头、胁肋病,手太阳小肠经后头、肩胛、神志病,后两经共同主治耳病,而手三阳经都能主治眼病、咽喉病、热病。足三阳经中,足阳明胃经主治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足少阳胆经主治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后头、背腰、脏腑病,后两经共同主治眼病,足三阳经都能主治神志病、热病。足三阴经中,足太阴脾经主治脾胃病,足厥阴肝经主治肝病,足少阴肾经主治肾、肺、咽喉病,三条经脉共同点是都能主治前阴病,妇科病。任脉具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脉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任、督脉的共同点是都能主治神志病、脏腑及妇科病。

各部位穴位的主治也各有其特点,如头面、颈项部的穴位,除个别能治全身性疾患或四肢疾患外,绝大多数均治局部病症;胸腹部穴位大多可治脏腑及急性病;背腰部穴位,除少数能治下肢病外,大多可治局部病症、脏腑和慢性病;少腹部穴位除能主治脏腑病外,还能治全身性疾病;四肢部肘膝以上的穴位,以治局部病症为主;肘膝以下至腕、踝部的穴位,除能治局部病症外,还能治脏腑疾患;腕踝以下的穴位,除能治局部病症外,还能治头面、五官病症,以及发热、神志病等全身性疾患。

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一种疾病与症状并非单独刺激某一个穴位,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并不存在只对于某一种疾病与症状有效而对其它疾病与症状无效的穴位。多个穴位、经络的相互配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治疗失眠时,选用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以及经外奇穴四神聪,三者共同作用治疗失眠,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