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千元红包”这第一只螃蟹


叶匡政:“千元红包”这第一只螃蟹

       今年先是新加坡新闻,政府计划给国民派发红包;紧接着澳门、香港地区也传来给民众发放红包的的消息。两会期间,上海有政协委员提出给全国人民发放“千元红包”,据悉政协答复是“不立案”,凭空招来一片热议。于是,当东莞市决定成为内地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政府,真正给市民着手发放“千元红包”时,引来再大的争论都属正常。

       据近日媒体报道,备受关注的东莞“千元红包”9月27日已发放完毕,总额达1.9亿余元,近20万困难群众受惠。东莞市此次给红包取了个专用名字,叫临时生活补贴。补贴人群除低保户、优抚对象、五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弃婴和已愈麻风病人7类人之外,还提出一个低保边缘户的新概念。对前7类人的补贴,相信不会有何争议。争论多集中在低保边缘户的资格认定上。文件虽规定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1-600元间的为低保边缘户,但要准确核实这样一个收入肯定还是有难度的。

       对于一直讲求“含蓄管理”的地方政府,东莞市的此举无疑让人拍手叫好。如今的地方官员,大多奉行“宁可无功,不可有过”的为官思路,对于此种备受争议的措施,即使能够作为也多数不愿挑头来做。原因无非是因为身边的拧巴人太多,真想做一件像样的事,说不定反而招来质疑者一腔肆意奔流的口水。于是官员们低调到最后,竟成了无所作为的代名词。

       即使这样一件光明正大的好事,真正到了需要面对媒体大张旗鼓来宣传的时候,政府反倒显出了几分害羞,尤抱琵琶半遮面,生怕一不留心道出了什么让政府深陷泥潭的负面丑闻。据当地财政官员称,此次发放红包的1.9亿元,来源于财政收支的增收部分。对于此类增收,只要所占比例不大,当地政府完全可以自主决定使用办法。政府能决策拿出来“还利于民”,而不是用来解决自身福利或兴建楼堂管所,这本身就体现了对民生的体恤与呵护。真正让社会弱势人群,在经济发展中也享受公平正义,是此举夺人眼球与心魄所隐含的深意。

       当下经济学一直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经济与社会的分离。这种经济学从来只考虑经济问题,比如增长值、投资回报率等,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极少面对相关经济政策所带来的社会代价和社会后果。这或许是发展经济所须带来的“阵痛”,但这阵痛若成了长痛,成了时时爆发的“内急”,就隐含了极大的社会危机。这时,“适度发展”反倒成了一项对社会有益的经济策略。

       有权威统计数字显示,我国GDP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税收更是大幅超过GDP增长,国库空前充盈。但同时另一些数据却也衬显出这种发展的尴尬:五年来,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只有财政的1/3,农民收入只为财政增长的1/5。所以给国民发放红包的举动,看来是一个不得而为之的土办法,触动的却是如何公平分配的这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

       民生的压力如何变成政府制度性的行为,是这次“千元红包”留给人们的思考。如何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真正深入到低收入群体中,如何让公正的政府行为也体现出程序上的公正,如何对当地的大量外来人员也实施补助等,都是这一只螃蟹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之处。好在终于有人吃了这第一只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