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可爱?


这两天用了一点科学精神,连写两篇谈孔子的小文章,本意是,因为不满意于庙里的彩塑孔子像,想尽量复原出一个真实的孔子面貌与性情。正如事先所料,还是有一些网友没能读出作者的用意。委婉地表示不满者有之,例如“佩服胆气,不过你的高度不够哦”(清风雅雨客),“对世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的评论,还是留点口德吧。否则,除了自己,全中国都不会有好鸟了!”(新浪网友)对我的认真考证表示不屑者有之,例如,“扯淡”(呆呆),“亵渎”(新浪网友);不太像咒骂的咒骂者有之,例如,“丁启阵你是个熊”(新浪网友);其实根本素昧平生却以极熟悉者的口吻对我表示悲悯者有之,“阿丁啊,你是新文化的牺牲品!你没看过《四书五经》吧?你的祖师爷是胡适之、周树人吧?!”(龙柏)视我为寇雠,加以恶毒诅咒者有之,例如,“你这妖孽,总有一天你会知道你为你现在的言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新浪网友)最有意思的是那位叫“龙柏”的先生,读到第二篇的时候,对我的态度由悲悯升级为不齿,“阿丁的祖师爷肯定是蔡元培、胡适之、周树人之流,所以才屡屡诋毁孔子。不过没关系,蚍蜉撼树,螳臂挡车,已是不自量力,更何况拿着一把铁锹想挖倒泰山呢,真让人笑掉大牙!”(这不禁使我悲悯起他的大牙来)对我提出警告者亦有之,例如,“第十六章第八条: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人之言。’凡是诋毁圣人之辈,好好理解这条吧”(慧敏)。当然,更多的网友对我的考证表示了认同。言论较为自由的网络,真是百花齐放的植物园,风景宜人。为了答、谢所有曾经到过我的博客尤其是发表过评论的各色朋友,这里我再贴一篇有关孔子的旧作。

 

孔子为什么可爱?

 

一般人崇拜孔子,崇拜那个端坐在孔庙祭台上的泥胎塑像;熟读过《论语》的人,却没有一个是崇拜孔子的,他们对于孔子的态度都由崇拜转变而为:喜爱。因为,《论语》中的孔子实在是一个令人喜爱的老人家。

这个老人家,他有原则,却也通情达理;他有思想,却并非高深莫测;他有学问,却从不气势凌人。他是个性情的人,高兴时会弹琴唱歌,伤心处也会哭泣流泪;他是个有追求的人,为了推行自己的治国理论,他东奔西走,不知疲倦,不知老之将至;他有高远的理想,同时也不缺乏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节的讲究;他做事认真,却也会玩会休息会开玩笑……一句话,孔子是一个可亲可敬可接近的人。

一般人读《论语》,可能都会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年轻的时候,会把它当作指点人生迷津的箴言集,对那些简短的格言式句子怀有浓厚的兴趣,反复揣摩,不断回味,拍案叫绝。等到年龄有一把、阅历有一把的时候,再来读它,对那些格言式句子就不复有当年的热情,而会把《论语》当做孔子及其若干弟子的人生故事来读,把那些纸上的圣贤都看作跟自己一样的活生生的人,对照自己的人生感受,品味他们的喜怒哀乐。

《论语》塑造的是群像:颜回的好学深思,子路的率真勇敢,子贡的尊师练达,曾皙的从容超逸,即使是性格面目不清楚,只是被孔子骂过一回的宰予、樊迟,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当然,这些形象中,最为成功、最为丰富也最能感动人的还是他们的老师——孔子。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是在他死后直至今天,孔子的身份,首先是一位文化名人。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学究式的文化名人。他因为出身低下,做过许多事情,所以“多能鄙事”,吹拉弹唱,无所不通;他虽然宣扬礼仪、极力反对暴力,但他本人是武士之后,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做过官,为了兜售自己的政治学理论,他两度领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一走就是几年、十余年;他早年就开始创办私人学校,开门办学,广收弟子,“三盈三虚”,也有过波折;他研究古代文献,领域涉及政治制度、历史、文学、音乐等。这么一位涉猎广泛、阅历丰富的文化名人,若是用常见的文学作品形式去刻画,去描写,一定会是洋洋洒洒的一部大著作。但是,孔门弟子毕竟与众不同,他们竟然只用一两万字的篇幅,以记录孔子片言只语的轻巧无比的方式,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如此丰富、如此生动的孔子!

我认为,《论语》塑造的孔子形象,其魅力,不光来自于他思想的深邃、性格的完美、学识的渊博、处世的积极、追求的执著,也来自于他的迂腐、琐碎、絮叨以及喜怒哭笑。

春秋时代是一个刀箭之下谋生存的军事时期,诸 侯国的君王们关心的都是怎么尽快地富国强民,战胜敌国,争霸天下。而孔子这个时候却在那里祖述尧舜、典章文武,宣讲根本不能很快见到实效的礼乐制度。他的政治学说,一点都不切合时代的需要。这就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迂阔”的一生。《论语》是孔门视角,当然不会描写这个。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同时代人对他的议论、评价,得到这个印象。石门晨门(管开门的官吏,或者就是门卫)说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者”(《宪问》),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家门口、孔子想跟他说话、他却扬长而去,隐士长沮、桀溺规劝被孔子打发去向他们问路的子路不如跟他们一起避世(《微子》)。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都不认为孔子那一套理论能行得通。

在注重实际的大部分历史时期的人们(包括今天的我们)看来,孔子的那些生活讲究,恐怕都是相当琐碎的。这类讲究,主要集中在《乡党》这一篇中。就是吃点鱼肉,他老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烹调不当的,不吃),“不时不食”(不合时令的,不吃),“割不正不食”(切割不方正的,不吃),“不得其酱不食”(没有合适的酱做佐料,不吃),“沽酒市脯不食”(街市上打来的酒不喝,街市上买来的肉干不吃)……孔子曾感慨女子跟小人一样难以相处,其实,从孔子妻子的立场看,她恐怕也会觉得孔子实在不是一个容易伺候的男人。

假如我们不把孔子说过的所有的话都看作金玉良言,那么,很快就会发现,他的许多话其实是相当絮叨的。《论语》一书中,“君子”在103个句子中出现过,“小人”出现在24个句子中出现过。孔子的君子小人之叹,固然根源于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和社会。但是,作为一个积极入世、积极做事的人,那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感慨,实在也是多了一点。翻开《论语》,第一篇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理都是老生常谈,而孔子能够不厌其烦地娓娓道来,其实就是一种絮叨。孔子絮叨有两种可能的根源:一,孔子属于粘液质心理类型,凡事喜欢絮絮叨叨;二,长时间的教学生涯尤其是面对低年级、低智商学生的教学活动,孔子习惯了掰开揉碎了反复讲解的教学方法,修炼成了诲人不倦的蜡烛精神。

孔子决不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哲人,决不是一个一团和气好好先生。相反,该高兴时,他会大笑,该悲伤时,他会伤心;生气的时候,他不是和风细雨,而往往是雷霆万钧。接着上一段引的话,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出来:“学而时习之”,孔子是在那里微笑;“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会在那里开怀大笑。得意弟子颜回、子路死的时候,孔子都曾经嚎啕大哭,喊着“老天这是要我的老命啊!”(《论语·先进篇》,《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颜回死的那次痛哭,是有弟子在跟前的。大概是看着老师一直在哭泣,弟子就劝他,说老师已经表示过伤心了,不需要一直伤心下去。孔子就说:“我真得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读《论语》,看孔子发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具体情形已经不得而知,现在所能知道的就是其语言的精辟、恶毒、有力。学生偷懒,大白天睡觉,他破口而出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跟女人怄气,也要怄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千古名言;身为君子,咒骂小人更瓷器店老板的儿子——词儿一套一套的,“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骂人,如大侠用刀,刀刀见血。

《论语》塑造孔子形象,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写出了这样一个跟普通人一样有血性、有喜怒哀乐却又比普通人高明一点点的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空前绝后。孔子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屹立千古,我认为,跟《论语》一书的塑造之功密不可分。

                    

 

上半年某月刊登于珠海《和》杂志。由于杂志社在慷慨地惠寄稿酬(有2000元之多)后,一直没有寄杂志来,所以不知道具体发表在哪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