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了· 盖了· 没治了


震了·盖了·没治了

 

谭汝为

 

“震了”“盖了”“没治了”,在天津话里都表示很好,很出色的意思。

 

“震了”是赞扬某人出类拔萃,使人震惊、令对手折服的意思。上世纪70年代前半段,京津地区的年轻人,在形容出色的人或事时,喜欢说“震了”。例如:“她毕业后,分配到南方一所中学,在试讲时,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把整个学校都震了。”再如:“你这手绝活,简直是震了!”

 

但是到了1976728唐山大地震之后,人们因语言禁忌,“震了”这个词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地震刚过去,人们惊魂未定,好容易暂时忘却了,在高兴的时候,你却为某事大声喝彩:“震了!震了!”多吓人啊!

 

地震,促进了群众性民用临时建筑业的发展。那时,家家户户搭盖临建棚。天津熟人在街上见面互致问候:“哥们,怎么样?家里没事吧?”“嗨!房子震塌了,盖了两间临建。你家盖了吗?”“盖了,盖了。”后来,“盖了”这个词就取代了“震了”——这就是“先震后盖”,也符合事物的因果规律。

 

所谓“盖了”,是“盖了帽儿了”的简称,就是压倒对手,占上风的意思。“盖帽儿”本为篮球术语,就是在对手投篮的瞬间,把球拨打出去或闷回去。后用“盖帽儿”比喻很好、出色的意思。例如“你要是在段子里加几句秦腔,那就盖了帽了!”“这套八卦拳打的,简直是盖了帽了!”

 

天津人说话求简洁,更多用“盖了”这个词儿。例如:“这身西服配上这条领带,盖了!”

 

还有一个词儿“没治了”,就是无以伦比的意思。例如:“你这二胡拉的,胜过专业科班的,简直是没治了!”“老赵画画,老钱书法,老李治印,老哥仨配合,那是没治了!”

 

一个懂中文的外国老师在天津大街上买西瓜,他问卖瓜小贩的:“这西瓜怎么样?”小贩回答:“震了!”外国人听不懂,就问:“什么叫震了?”小贩回答:“就是盖了!”外国人还是不明白,又问:“什么是盖了?”小贩回答:“盖了就是没治了!”又问:“什么是没治了?”小贩回答:“没治了,就是好极了的意思。”外国人说:“你早说好极了,我不就懂了。你说话太费劲了!”

 

“震了”“盖了”“盖了帽了”“没治了”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于年轻人口中的天津土语。但是好景不长,这些词儿很快又被“毙了”“酷了”“酷毙了”等新词语所取代。这类市井土语,虽红极一时,但毕竟难登大雅,所以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查不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