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美国人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长在我们民族头上或身上的“癞疮疤”:其中包括缺乏公共精神、缺乏同情、漠视时间、漠视精确等。100多年后的今天,“人的现代化”这一命题仍未能实现,明恩溥提到的问题依然存在。
北京奥运会,不仅仅是中国向世界证明自己是一个体育强国,并得以展示其迅速崛起的实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次中国人全面接触世界的良机,能够给予每一个独立的中国人,以学习并自省的空间和理由。中国的人民,能否适时地借助于这一杠杆,深刻反省自身的问题,将现代文明的素质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而转变成合格的现代公民,是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的。
作为对现代公民意识有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刘军宁先生在接受《领先》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因北京奥运而带来的国人意识的改变,固然值得肯定,不过在奥运之后,还是更需从制度层面,加以固化。
《领先》:从申奥成功以来,中国人的文明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您怎样看待或评价这些进步?
刘军宁:我想奥运对中国来说,是中国人学习与进步的一个机会和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人应该学会如何理解运动员,以及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情况。可以看到,中国人还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国民的文明行为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当然,还有待更大的进步。比如说,比赛现场的观众在不恰当的时候欢呼,对运动员造成了干扰,这都需要改变。
《领先》:中国驻英大使傅莹曾经说过,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一堵墙太厚了,中国人始终未融入世界。那么,这次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刘军宁:我想北京奥运对我们整个国家和人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和这么多的外国人相互交流,学习他们更现代的东西。中国人很难有直接面对这么多外国人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交流,也必然是一个比较肤浅和表面的过程,不大可能改变国人对外部的看法,也难以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
《领先》:鸦片战争后的积贫累弱,导致自傲与自卑两种心态,始终缠绕在国人的心头。现在奥运成功举办,这种非常态的心理能否摆脱?
刘军宁:这种扭曲的心态,究竟能改变多少,不能仅仅依赖这次奥运会,而是应通过更多的日常开放和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才会变得温和、理性。
《领先》:《联合早报》指出,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人应将更加成熟、豁达,发挥大国优势,增强凝聚力。您认为这些能否实现?
刘军宁:我想成熟和豁达就是一种平常心,这种心态是可以达到的。凝聚力与奥运是一个不相关的东西,为什么奥运会就会增强中国人的凝聚?这种说法有点像30年前的表达。实际上,也不需要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领先》:所有这些因奥运而来的变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刘军宁:我想,在北京奥运结束之后,中国应该进一步开放,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这种表面化的改变就是可持续性的。如果奥运之后,中国的很多方面仍然没有变化,甚至回归到奥运之前,可持续性就是不可实现的。我们需要更多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出台,只有将开放制度化,拆除诸多妨碍中国对外开放制度的障碍,中国才能逐步走向开放社会。
本文刊登于《领先》杂志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