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思考的“文化代沟现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意识观念、人文道德、价值取向、理念信仰、行为准则”的文化多样化而带来人的“审美标准、是非观念和判断标准、行为方式、生活理念和追求目标”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属于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错,只是“价值观念、思维意识、价值取向、理念信仰、行为准则”带来的文化“代沟”,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科学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不同的理解和审美鉴赏。而这些问题将会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伴随着“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道德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得以逐步解决和规范。

 

需要思考的“文化代沟现象”

艾君/文

 

当今的传媒,尤其是互联网上,在评判某一个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时往往很难看到相对的统一性、一致性的言论和见解,这从一定意义看体现出了人文社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荣的现象。然而,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尽管看似繁荣,但从一定意义上也凸显出当今社会上人的“意识思维、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信仰理念”的相对不一致性和多样化。

如果说社会文化表现出来的“意识思维、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信仰理念”的不一致性和多样化很难趋向一致性,那么从一定角度看也折射出社会上一些人的精神和价值道德观念出现了一定的病态。

有人曾经问艾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你认为给我们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艾君当时回答,“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的不仅仅是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也不仅仅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变,而让我感到最大的变化就是包括‘意识观念、人文道德、价值取向、理念信仰、行为准则’等内容在内的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

艾君认为,改革开放后,在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思想挂帅”,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主导的基本国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首先冲击的就是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社会倡导“发展经济”、“解决温饱”、“致富光荣”、“全民奔小康”等价值意识和观念下,自然带来了人的“意识观念、人文道德、价值取向、理念信仰、行为准则”等社会文化形态的巨大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社会文化世态这种“意识观念、人文道德、价值取向、理念信仰、行为准则”的多样化也自然会带来人们的“审美标准、是非观念和判断标准、行为方式、生活理念、追求目标”的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这三十年里,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也自然带来了人们在对待社会问题、对待社会科学问题、对待理论学术问题、对待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观点难以趋向统一性、一致性和确切的鉴定判别标准的问题,这就呈现出了一定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象。艾君把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争鸣现象称作一种“文化的代沟现象”。

以艾君拙见,“文化代沟现象”看似像问题探讨、学术争鸣、观点歧义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象,而实际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病态现象,它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及人的“意识观念、人文道德、价值取向、理念信仰、行为准则”难以趋向统一性而在社会文化上的反应和表现。如果没有形成统一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前提下,在金钱和利益驱动下,这种“文化代沟现象”的流行,会让社会名流的思维意识主宰着社会的文化和道德的价值取向,会让垄断行业的思维意识得到劲风传播,久而久之会麻木了善良者的意志,毒害了青少年的人生追求,遮住了人们的健康的思维和真诚的眼睛。在对待大是大非问题,对待社会现象问题上,也会自然地左右了人们的判断标准和对问题的思维走向,影响了对问题做出正确的断定和判别。

这种文化现象尽管有其危害性,但也不可怕。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性前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又属于正常文化现象,并不可怕。“意识观念、人文道德、价值取向、理念信仰、行为准则”的文化多样化所带来人们的审美标准、人们是非观念和判断标准、人们的行为方式、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追求目标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属于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错。只是“价值观念、思维意识、价值取向、理念信仰、行为准则”带来的文化“代沟”,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科学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不同的理解和审美鉴赏。而这些问题将会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伴随着“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道德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得以逐步解决和规范。

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不是一个身在世外桃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仙人”,也不是一个欲所欲为,狂妄自由的“鬼魔”。人是需要社会、国家才能生存和修炼成人的人。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人又是一个国家的人和一个组织中的人。在人类社会中,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国家、组织而获得生存的环境或者生存的条件。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追求就应该有为这个社会发展而服务的全局意识;人是国家的人,人的言行就应该有为这个国家负责的态度和应尽的义务;人是一个组织中的人,那人就应该维护一个组织的形象和维护这个组织的社会利益。如果一个人,能脱离了社会、国家和组织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那这个人就不是“人”了,或许是“鬼”或许是“神”,不成“人”便成“鬼”啊。因此,作为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人的意识、人的观念、人的道德、人的价值取向、人的理念信仰、人的行为准则”等文化思维需要规范,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着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生存去规范和努力。在任何社会和国家里,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只要国家存在、只要组织存在,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欲所欲为、狂妄自大、贪婪自私、唯我独尊的人,人只能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分子。既然是社会中的一个分子,人就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相互友爱、相互帮助中去获得和谐的生存权力和付出自己的义务,反之就会变成社会上的“鬼”。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出现的“文化代沟现象”虽然不可怕,但却值得思考。在社会文化领域中人的 “意识观念、人文道德、价值取向、理念信仰、行为准则” 出现的一些“文化代沟”,有时会搅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搅乱了人们对是非问题的正常认识、搅乱了人们对价值观念趋向的合理思考,搅乱了司法部门对问题的正确判断,但只要我们把自己还当成社会中的“人”、国家的“人”、组织的“人”,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对社会发展负责的态度,规范自己的社会言行和行为,切莫成为别人的“狗”和金钱的“奴隶”,就会得到意识的升华和在国家社会中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就会成为一个未来社会中有价值的人,成为一个未来社会中有高尚情操的人,成为一个未来社会中被后人颂扬的人。反之,一旦社会上人们的意识醒悟,你就会成为当今社会的害人之马,成为万人垂骂的“恶鬼”。(艾君/文,20081029日匆草于北京天为堂)

 

 

[附]艾君对一些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的观点和理解

●谈社会文化现象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62045

关于“王八现象”;关于““文化热现象”;关于“乡土民间文化的发展”;关于“乡土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关于““洋品”与“国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民间艺术发展生存空间”

●民间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杂谈

民间文化属于地域文化,宫廷文化属于为传播文化,二者差异之大,一如桔枳之异;原材料可以一体化,表达的意义规则可以统一化,但归根结底必须解决的是人与环境价值判断的一致化,民间文化的力量渗透在民间环境的潜意识当中,外现于不经意中的一言一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0c15e010002px.html

●治治道德病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道德水平如何,不仅影响自身形象,也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态、人文生态。

●乡土文学创作发展的理性思考

时代对乡土文学的发展不是挑战,而是机遇。有人担心是挑战,甚至沮丧,是因为陷入乡土文化错误概念理解的怪圈中。乡土文学的时代性是由乡土文学作家的时代性和创作内容的时代性决定的。时代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乡土文学萎缩,恰恰相反,这会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黄健翔风波给我们的深层思考

从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看,这些文件的曝光、这些文章的出笼,不是偶然的,看似简单但实际反映了长期以来一些部门管理的混乱,反映出有人借助黄健翔辞职事件小题大做、借题发挥,这也反映了在追求权力、名利,金钱与美女面前,一些人的无组织、无纪律过分的个性张扬和其人格、道德的沦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0c15e010006w2.html

●谈“家”色变

这“家”那“家”,反正“家” 已不值钱,破罐子破摔,趁早挂个“家”名,成为有鼻子有头面有眼睛的“王八”。

●由赵丽华诗疑现象看诗歌革命的脆弱

纵观改革开放近30年的中国诗坛,赵丽华是唯一一位从诗歌表达形式进行探索和革命而走出来的诗人。她在诗歌领域的革命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诗歌表现形式的大讨论和广泛的社会民众的关注,足以说明她是诗歌的真正叛逆者,也是诗歌革命的真正实践者……

●如果我还写诗就学赵丽华

从一定意义上讲,赵丽华的诗歌表现形式是对传统意义的常规新诗形式的叛逆和革命。这种探索精神和创作理念,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如果我还写诗就学赵丽华,学习她悟出了诗道,学习她对新诗的反叛和革命,学习她敢于创新探索的勇气,学习她打破自汪国真现象后沉寂已久的中国诗坛,为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0c15e010007h1.html

●不会为诗者何以成“画家”

是“诗画同体”,还是“诗画同源”?笔者观点,会诗是成为画家的必要条件,而会用画技绘制出形体是成为画家的必要手段。真正的画家是神圣的艺术家,其本身就应该是诗人、画工的综合体。作诗者要追求最高艺术境界就不能不学画,不会诗的画者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的画家,而画家则是“诗者、画工最高的称谓”,而画工、画匠仅仅属于技工……

●诗人为何易转为书画家?

诗者只要具备了画之技法和功底而转画者必成画家,而画者转诗者若想成为诗人则较难矣。诗者能转成画者,并有一定成就者必能成为画家,甚至是名画家。

●道德观念害死女粉丝杨丽娟之父

笔者认为,刘德华的行为没有错,杨丽娟没有错,她父亲杨勤冀也没错。错的就是不同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地域文化,不同的意识观念发生了碰撞而激发出了火花,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悲剧,道德观念才使这场悲剧发生的凶手………〗

●追星女之父死因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道德观、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对好坏、对错的判断标准也不同,如果我们把这些不同,都归结于所谓的心理学家的口头禅“心理变态”、归结于传统理念中的“道德沦丧”、归咎于“子不教,父之过”,归咎于“子不孝”等等,显然是不公平的,也容易遮人思维,堵人耳目,影响了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痛诉以“骂”扬名之风

这年头,“杂文家”变得多了,许多文人学会了揭、批、骂、咬。李敖在骂,宋祖德在咬,郑渊洁在喊,王朔在狂……评论员在贬骂,主持人在怒吼,作家们在叫嚣,经济学家在嘲讽……骂政府的、骂政策的、骂名人的、骂行业的、骂理论学科的……似乎不“骂”难成名,似乎不“咬”难扬名……刹那间,文明的华夏大地突然间多了许多噪音。“喊骂声”声声入耳,“乱咬风”越刮越烈。不骂者何以成名扬名,借“骂”成名扬名者昌,学问似乎都搞大了,有名了,有分了,名利双收了。〗

●奥运“汉服热”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在这场打着奥运的旗帜,戴着传统文化的帽子发展形成的复兴“汉服热”中,有些人无意中把汉人与唐人、把华人与汉人、把中国人与汉人相提并论,随即演绎成“汉装即中国装”的错误理解,并混为一谈,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笔者不反对奥运服饰的统一性,但在设计、取名上应本着与时俱进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构思设计上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特点、56个民族特色,又要体现出时代感、符合国际礼仪的“中华奥运服”。定名为“中华奥运服”才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世界接轨的追求,也最能代表“新北京新奥运”的初愿。

●别拿保护传统文化作挡箭牌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和思潮,凡事张口保护传统文化,闭口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成了一个箩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传统文化成了传播一些愚昧落后理念的挡箭牌,遇到反面意见就拿出来挡一挡。把保护传统文化作挡箭牌看似冠冕堂皇,但久而久之,一些思潮会约束人类追求进步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都是精华,有科学的,也有愚昧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对现代化建设有启发指导意义的理论,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约束、阻碍作用的思想。笔者之见,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会有目标可循、有标准可言,才会不至于走入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里的糟粕的束缚之中—

●谁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丢失了?

中华之大,民族众多,由此而发展的起来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许多是中华文化里的瑰宝。可眼下有种观点,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丢失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被破坏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的处于濒危地步甚至灭绝了等等论调。现实情况中果真如此吗?当我们换位思考后,发现我国的传统文化该保护继承的都已经得到完美保护和继承,有一些看似丢失或者灭绝了,实际上是在传承中改造发展了。记载、改造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保护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

●艺术家的屁股切莫坐歪了

当艺术品被人们当成商品炒作的时候,也自然就有假冒伪劣产品,开始呈现出许多虚伪的面孔。可偏偏艺术这种产品没有个国际标准可参考,难以找出真凭实据要求退货,这就是艺术这种商品的特殊性,也正因为这种特殊性,才让艺术家的帽子到处戴,艺术精品的桂冠四处有,是真是假,是否货真价实,谁也说不清楚,也许上当的只有是消费者。

●“华南虎”风波让我们明白“丑与美”

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存在着意识观念的差异,存在着价值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论争本是一件无可厚非、很正常的事情。但任何的论争不能偏离了探讨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不能偏离了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共建和谐文明这条主线,更不能以主观意志为出发点,像文革时期的文攻武斗,靠猜想、靠假设、靠社会八卦,瞒天过海地打棒子、扣帽子行事,惟我独尊,把问题人为地去扩大化,去外延化,把技术层面的观点分歧,当成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去争论、去处理,这不是科学解决问题的观点......

●伏“疯狗”者说

治疗人类中偶尔出现的个别“疯狗症”患者的疗方,痛骂不可取,在现代崇尚文明社会中那样会污染了我们的环境;“痛打”不可行,在现代倡导法制社会里,如果没有犯法“痛打”会损害法律的尊严。最好的疗方、计略,就是冷漠。冷漠,会降低其身上狂热的温度;冷漠,也会冻结其身上病素的活跃;冷漠,就会让“疯狗症”患者康复起来,恢复它应有的人之本来面目!

●“诚信”体现着“人文奥运”的思想理念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经历无数次磨砺中重新走回来,走向了今天的繁荣富强,人民走向了安居乐业。就是因为我们的灿烂的文化、教育思想,道德价值观都告诉和时刻提示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也要有谦虚诚信的本分,要有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要时刻戒骄戒躁,记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刘翔退场是对世俗文化的反叛

刘翔坦然放弃这是用另一种方式再次挑战自我。敢于血战疆场,唯我称霸,这是刘翔!敢于顶住压力,坦然退场,这也是刘翔!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伸”在挑战自我,“屈”也是在挑战自我。敢于战胜自我,才能获得超脱自我,这就是我们刘翔的个性写照!场面看他没有失落的情绪,没有为此痛苦的流泪,这是一种对世俗文化的反叛行为。。

●“三鹿”事件,市场经济发展期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三鹿”奶品掺假事件曝光之后,继而又有媒体报料伪造的所谓“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食品特供中心”授牌的造假事件。许多人产生各种疑惑。以笔者之见,在培育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向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过渡期出现一些假的东西在作怪,尽管有时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让我们气愤或者深恶痛绝。但这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期的一种文化现象。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渐走入成熟期,随着市场管理越来越规范合理,市场法制建设越来越健全,企业信誉在全社会得到普遍认可和形成,这些问题会逐渐在社会上减少或得到有效的抑制。

●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是“空头支票”

笔者针对“三鹿”等企业集团等造假事件匆写拙文《“作假风”:市场经济发展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文中从社会学的角度,简单阐述解剖了培育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向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过渡期出现一些作“假”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期的一种文化现象的反应。也可以这样理解,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忽视了对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忽视了对现代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做出科学地判断和批判地吸收,久而久之,则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承受着道德沦丧、价值偏轨、信誉低下、精神毒素等文化现象对时代发展和人的品质的惩罚。

●我以我的“诗画同体观”去读懂书画作品

文无定法,艺术更无定法。艾君常想,人的教育背景、思维意识、学识水平、生长环境和道德价值观的不同,对艺术的审美标准和理解也不同。......

●找准打开思维意识的钥匙会豁然开朗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赋、为人和自己的后期努力外,以艾君拙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思维意识的转变。一旦思维意识之门打开了,成功之路就在面前!也就是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真正内在道理。找意识的钥匙很难,但却又很容易,也许就好比你思维中…

●知识的学习运用不是“照葫芦画瓢” 

在对待事物,对待学问,对待社会和人生,任何名人的、先人的观点、思想和理论体系我们都可参考,但不能迷信、不能被左右和束缚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反之,你就不会是个真正学好用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人,你也更没有真正去搞清楚“何谓科学的发展观”,…

●元旦是中西合璧的民俗节日

   元旦是中华固有的传统节日吗?元旦是舶来品吗?元旦是新年吗?元旦是春节吗?实际上,元旦是真正意义上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合璧”的产物。从某种意义讲,可以说,元旦是丢了中华习俗的魂,流着西方的血,产生长大的混血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0c15e010007bf.html

●中国年,没有变味的变中的传统节日

现代化改变人们的观念,春节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可替代,也改变了人们过节的方式。以休闲和旅游取代大吃大喝正日益受到人们欢迎。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变化称为传统的失去,并为此而感叹,而应该把这些变化称为传统的更新。从远古到今天,人们的进步不是固守已有的传统,而是变革传统。“我用我的方式过年”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过年的意识变革。但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理念永远不会变。

●胡同儿,请你留下来

胡同代表了北京的文化,如果缺少了胡同、缺少了胡同里的四合院,也就消失了京城特有的城市标志,人文环境和京城人家的生活方式……

时空在变换,城市面貌在改造,市民生活在发生巨变、交通条件在改善,也许未来的北京胡同儿会消逝,也意味着一段丰富悠久的历史的消逝,一种亲切温馨的生活方式的消逝,甚至是记忆中的北京的消逝。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0c15e010006n6.html

●散文诗现状及打造散文诗文化品牌的思考

●谈谈散文诗的打假问题

●朗诵是散文诗的生命泉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0c15e010006cc.html

●漫谈企业的“团队精神”

聪明的企业家无不懂得:最能体现其管理思想的正是那些具有团队意识的员工。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正是具备了一种具有凝聚力的团队精神。

●京城“欺外病”琐谈

“欺外病”看起来病不大,但可不能小看,这种病的盛行,不仅影响了社会大家庭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合睦气氛,而且导致了社会上离心、撕杀、帮派的出现。你骂我一句,我回敬你十句;你欺我“老外”.我也不让你安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0c15e010002q1.html 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