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灵魂的封面


开启灵魂的封面

     2007年10月 为某杂志撰

"书和女人,都可以带到床上”,这句著名的类比,它似乎开启了久居于都市的登徒子们的惯性逻辑。为什么把书与女人之间设计一场联系?因为二者对男人均具有恒久的吸引力。一本书的封面自然有如女人之“色相”,一本书的“品相”,即传达出关于书之质感的“色”。这样看来,所有书的设计的学问似乎可归类于“色相”的学问。
    一名女性朋友这样记述11月3日在成都举行的杉埔康平作品展。“街上都是来自艺术界的绸人,穿着都很可爱,所携带的设备更是价值不菲”,这是当日当时的场面。“他的活漂亮极了,简直有一种邪狭之美,让人欲罢不能”。即使换作女性,也都不一定是“书和男人,都可以带到床上”,但将书摆在床头,充实睡眠,这一点确凿无疑。
    说远了,其实男人和女人,之所以会被书这个六面体所打动。冥冥之中,除了求知的缘分外,确实有其他偶然的因素,对于一本书,你无论是从后,还是从前翻开,都意味着你对这本书的“开启”。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永远怀有敬畏之心。在一本书未被打开之前,一切都是“遮蔽”的,好比一个黑洞,而书的封面就是黑洞的盖子。盖子下面潜藏着一切神秘的涌动,蕴涵着一切惊险,幸运,乃至种种寂寞的尝试。
    一个人有没有灵魂?如果你不准备在某种艺术上做一些尝试,你当然不会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亚洲顶级平面设计大师杉埔康平,在德国乌姆尔大写作客座教授讲学时突然顿悟:我是一个日本人啊!我的本质是什么?当他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日本人时,他立即将目光从西方造型主义的视角上移开,开始重审日本文化之后,他便义无返顾地开始向封面设计艺术的顶峰冲刺。
   老祖宗的手艺传到今天,中国图书的封面设计正从单一空间走到色彩铺陈,烫金,烫银,起凸,雕空,图书的工艺越来越多,书的“易容术”越来越高,但图书是不是越来越象浓妆艳抹的妇人,越来越失去天真的“素面”?影像,图片,金粉或者特种纸的扮相掩盖不住内容的贫乏。字不够,图来凑的弊病,使得文化产业图书的“面子”越做越厚,那个民国时期的“邻家女子”却离我们越走越远了——那些老的封面也和旧式女子一样,渐至模糊……
    如同丙火参与或者主办相关艺术展览一样,艺术家与成都、人与精神食粮——书的相逢都是一种机缘。我们更愿意诸位将面前这本书看作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某种吸引。套用杉浦康平的讲座的一句话:我们将一张有韧度的大纸,连续折叠7次,裁开、抻平、装订完毕,再郑重地放于您面前,当您由封面色相所吸引,翻开这本书,而后阔绰一觉时,我们已备感欣慰,此刻又哪怕您离去成都,已经“人书两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