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子的忠诚


        近读著名企业家冯仑的《野蛮生长》,有意外惊喜。其高论迭出,击中要害——到底是“野蛮生长”的江湖中人,其所言之理论建立在深厚的实践之上,加之说话老到,不免产生字字珠玑的效果。

        其中有一节论及“忠诚的成本”,颇有深意。

他说,民营企业本能的喜欢用忠实的人,强调人和人的忠诚关系,并在熟人中把一部分关系发展成为忠诚关系。中国民营企业重视忠诚问题,往往是因为对制度没信心,缺乏安全感。但是这种忠诚关系往往被一些老板过分使用,以至于公司内部少数人结成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对公司经营到底是利还是弊呢?冯仑分析说,要想让人忠诚,你付出的成本也很大:一个忠诚的员工,他和公司领导的关系,是一个要求特殊回报的关系,因为忠诚一定要有回报。按照中国的人际关系模式,一旦变成了熟人,熟人又变成了亲密的人,变成家人,他既可以不要回报,表现为无限牺牲,也可能无限地要求回报。他可能会在心里嘀咕:我跟大哥这么多年,大哥就得管我的事,老婆孩子都得管。当你要给他更多回报的时候,制度不允许,你就得在制度以外处理。于是这个人会形成凌驾于制度之上的优越感。他忠诚了,其余99%的人就都不忠诚了,组织就开始分裂。另外,如果他跟随了你多年,预期特别高,最后发现有落差,于是就会生怨……“野蛮生长”的企业家很多都深受“忠诚”之苦,终于认识到:一个民营企业的进步,应该有一个标志,即老板身边直接对他忠诚的人在减少,遵守制度的人在增加。一个民营企业进步的最终标志之一,就是老板消灭身边最后一个对他个人忠诚的人,让所有员工去忠诚体制,忠诚于公司的制度。

         冯仑从民营企业出发,将忠诚问题谈的痛如切肤。扩而大之,岂止民企领域,整个社会架构中,由于“忠诚文化”的深入骨髓,各种各样的“成本”每天在发生。上海陈良宇事件可谓关于“忠诚”的极好教材,它所引发的“党内小圈子文化”的深入讨论和剖析,对于促进政治文明和制度建设,具有深刻意义。陈良宇之流酷爱重用心腹之人,以为这些“忠诚”的小兄弟能增加其保险系数。然事实证明,所有贪官污吏的垮台都是从“忠诚”的圈内人“井喷”开始:因为你的回报就此结束了,他们还要愚忠的必要么?把社会公器视之为个人私产,到头来的结局可想而知。领导人自己不忠诚信仰,不忠诚制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衡量一个领导的好坏,有一把清晰的标尺:倘若他喜欢搞小圈子,喜欢培植对他个人的“忠诚之徒”,他必然不是一个正人君子,不是合格的“公仆”。指望这样的领导推进政治文明和民主,绝不可能。(阿达摘自《雅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