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03.维纳先生,允许我给“信息”一个定义
可是,当笔者仔细研究人的认知条件的基本构成时,首先感到的是来自现有哲学思想体系的重重包围。当笔者又进一步思考现有哲学概念体系的缺陷时,才看到了真正的重重包围圈不是哲学本身,而是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提出的科技新概念――把原有的哲学思想某些基本框架几乎围了个水泄不通!
我们也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哲学教材多次尝试过在原有概念体系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吸收新的科技思想。但是,这种尝试似乎是一种削足适履的理论概括,它不能完全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而且效果也并未显出。看来,要冲出重围就必须寻找能与当代科技新概念同享时代阳光的哲学新范畴。
而研究人的认知条件则涉及到最具挑战性的脑科学领域,这是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总交汇处,它需要以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化学、遗传基因技术等等先进科技作为思想要素。笔者仔细分析过,在这些高新科技概念中,重要的莫过于“信息论”思想。当今人类认知条件的构成与它息息相关,当今所有科学技术新潮几乎都与它有着不解之缘,而当今哲学思想的许多困惑也与“控制论”开创性地提出的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信息”概念有着直接联系。
为了追溯认知条件的哲学根源,我们访问哲学。但是哲学思想体系却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的挑战。我们只好绕道而行,首先问一问:什么叫信息?
迄今为止,西方的信息论大师们一直不肯给“信息”一个准确的能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各国信息论专家曾经尝试过各种解释方法,但均被信息论的国际权威予以否认。控制论创始人同时也是信息概念的发明人――维纳先生,针对“什么叫信息”的明确而响亮的答复是:“信息就是信息”。他说: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任何唯物论,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在今天就不能生存下去。”维纳以其无可争议的权威地位,护卫着“信息”不容任意解释的科学尊严,也从这一领域呵退了许多著名的哲学思想和著名的哲学家!
我国现行(加注:直到2006年)的统编高校哲学教材既肯定也批评了维纳的观点,认为“维纳能看到用机械唯物论的概念不可能说明信息的本质,这是对的。但他本人对信息的本质也未能做出明确的回答”(据人民大学编著的哲学教科书)。中国著名哲学家李秀林等给信息的本质做出的解释是:“物质客体所固有的反应特性,它是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它同人的意识有某种联系,有某种共同之点”。并认为“意识也是信息。”上述解释曾被较多中国学者采纳,也许,这是在辩证唯物论现有概念体系的框架下所能做出的较负责任的解释。而在西方,一些学者则用唯心主义思想来看待信息,认为信息具有“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是属于真正“观念的东西”(加注:与意识相等)。还有人说,辩证唯物主义其实也根本无法解释信息的本质,因为信息与“物质和意识”两大概念之和相并列,于是称“信息――这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它的天职是要消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
难道“信息”就是哲学的天敌?
应该承认,信息作为一种先进科学思想的概念闯入哲学领域,它确实是哲学有史以来所遇到的涵盖极为广阔的概念之一。既涉及到物质领域也涉及到意识领域,既与主体有关也与客体相联,既关系到思维也联系着存在。猛一看,它似乎可以囊括现有哲学体系的许多基本概念。但实际上,它不能等同于物质概念,更不应该拿它与意识相提并论;它既不完全属于主体,也绝非能够全归于客体;它既不是思维,也不可能在“存在”之上。
面对这样一个令全球哲学家们都难以解释的“东西”,理工科领域的专家权威们则采取了实用主义的解释方法,即囿于技术层面来定义“信息”的内涵,把信息概括为一切人工的或非人工的“标识”。我们后面将会谈到,这种囿于技术应用层面的定义不仅浅陋和错误,而且给予人类源远流长的正确方面的哲学思想的打击更沉重。
信息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它既然来自自然科学,就应该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为其寻找本质属性,然后,再来看看它的哲学含义是否适合自然科学精华和人文社会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好吧!维纳先生,允许我给“信息”一个定义:
它是指:物质在其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普遍的运动环节。一切能够对他物产生对应链接条件反应的各种物质所特有的介质传递就是信息。在这个定义中,笔者给予“信息”这个含义极其广泛的基本概念有三个要点。
其一,信息具备物质所特有的“介质”属性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中的水分子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实体”,它们在有对应关系条件下,均可成为某一种物质运动过程中被携带并被传递的“介质”。电磁波、光波、激波、声波在其发生过程中所携带的基本粒子,也可以称其为物质所特有的“介质”成分。在空气中含有氧气,氧分子即成为空气流携带或传递的一种“介质”。有时,空气中还含有浓郁的花香味,香分子“苯”也便成了空气流携带的一种“介质”。
文字符号和音像数码是人类这种“高级物质”所特有的文化“介质”,它们虽然与“意识形态”直接联系,但它们首先是“介质”――文字符号是碳素的笔划排序组成的介质,音像是声波光波在特定波长运动中的粒子流组成的介质。除此外,音像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还需要许多人工介质也参与传递。比如:在数码光盘上有无数的用人的眼睛看不见的“小孔”和“无小孔”,分别代表着“0”和“1”这两个数码,又通过01数码来按照CD、VCD、DVD的编码格式和规则而制成了光盘,有了光盘上的“小孔”构成的数字编码介质,电流就可以识别,又可以通过“电子”――这种高效介质来远程传递。这还不够,还要通过空气中的粒子波产生声波,把声音送到人们的耳朵里;同时也要通过电磁波携带的基本粒子产生光和色构成的图像。如此诸多介质运动环节的环环相扣,最后才成为普通视觉可以识别其意识形态的文化传播。
在宏观领域的物理运动中,太阳既可以直接把光子传给地球,使人们直接感受温暖的信息;太阳也可以通过月亮反射出冷光,我们从月亮那里又感受到了夜晚的柔和之光的普照。于是,月亮对于地球人,也成为反射太阳光芒的一种巨大的“介质”,它为我们传递了那个夜晚晴空朗朗的信息。
要理解“信息”作为介质的属性,必须有一点爱因斯坦“相对论”思想的想象力。月亮,对我们来说作为“介质”属性理解,确实是显得太大了一点(它那么遥远,如果不大一点,这种可反射光粒子的“美丽明镜”,我们也看不见)。但是对于“宇宙宏观”来说,月亮给予地球的“中介”作用,就像宇宙尘埃的作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不过像似一个小原子结构,地球和月亮只能算作“宇宙宏观”的基本粒子。这种“基本粒子”还携带了一种特殊“介质”――人类。他可以说话,通过声波传递着鼓动耳膜的介质;他可以扔小纸团,以替代呼喊某人的信息;人类还可以把更小的物质当作“介质”。于是,他还会打电报,利用电磁波携带的介质,去向茫茫的“宇宙宏观”寻求知音。他甚至会发射火箭,把载人卫星送上了太空,使宇宙物质运动可能携带的介质又增加了“新花样”。
就是这样,整个“宇宙宏观”构成了一个可无限循环的“介质”携带链和传递链,它推动它,它又推动另一个它;它感染我,我又感染你;你用我为介质,我也可以用你为介质;你传递了它,我传递了你;我联系着它,它又联系着你……物质的“介质”属性,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变成了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信息”。而信息,也正是作为物质世界普遍运动、普遍联系的“介质”作用的中间环节,将会使我们的哲学思想在揭示事物普遍运动和普遍联系规律时,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体、更加深刻、更加科学。
是的,维纳先生说对了一半,“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原来,单用“物质”概念来理解信息显得过于笼统。信息首先是物质,但不等于一般物质。它是所有物质被当作“介质属性”来使用的。信息作为拥有物质的“介质属性”的第一特征,这是它与物质的概念纠缠不休的主要原因,也是人们难以对它高度理论概括的难点之一。人们想象它与物质有关,与传递过程的能量有关,也与意识有关,可是,它既不能被简单用“物质”概念概括,也不能用“能”的概念来概括,更不能用“意识”的概念来概括。“介质”不作为介质属性时,它当然是物质概念,但是作为介质属性时,它就是物质的“介质”。笔者认为,介质的内涵既包含实体属性也包含运动属性;既包含运动方式也包含排序与组合规律;既包含排序与组合特征也包含运动过程产生的“能”。
其二,信息必须是被传递的“介质”
只有被传递,介质才能被称为名副其实的信息,成为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任何物质都有可能成为他物的“介质”,也是说,任何物质都具有被当作介质使用的属性,都有被利用为“介质属性”的可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还是这样。
不被传递的物质,既不能成为他物的“介质”,也不具备信息的属性。比如,地上有个纸团,人不动它,风也不吹它,那么它就是一个纸团,别的什么都不是。但如果那是在会议现场,有人不便高声说话,于是把地上的纸团拾起来,用物理传递方式(惯性力)投向他想要呼叫的人。这时,人们发现那个被投掷的纸团就变成了“一个信息”,它能引起人的知觉反应,让人接受某种示意。这时的纸团既充当了“介质”,也同时具备了被传递运动的属性。再比如,隔壁书房里放着几本新书。当新书的文字符号没有实现光波传递(与目光相遇)时,书就是书,而不是信息。当书中的文字符号(碳墨物质散发的光粒子波动)被视觉神经响应之后,这种光子波动介质就成为信息。
应该指出:人类的文化“信息”在被传递环节中都是介质的运动,在视觉或听觉响应之后进入大脑反映才成为“意识”。同样,意识形态的“符号”在被机器识别和转换的过程中均属于介质的传递,在为人脑识别之后才成为“意识”。没有实现大脑反映的“精神产品”不能称之为“意识”。这就好像我们在纸上写上“您好”两个字,拿给一位盲人看,可是他的视觉并不响应炭素、水分子的笔划排序发生的光粒子波动。这时候纸上“您好”两个字对于盲人来说就只能是一种碳素和水分子的存在,是碳素用笔划排序的一种编码或标识,但没有实现传递,没有实现盲人响应。意识不能被称之为信息,任何介质运动只有被人感觉到才能意识到。在哲学思想上把信息理解为介质的传递,并与“意识”分开,既符合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要求,也符合人文科学的基本规律。
在大自然里,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介质都是自然运动、自然传递的,它们并不需要人为地去实现传递,因为它们本来就在散发、就在运动。所以一部分介质运动自然而然就是信息。比如,空气中弥漫着“臭分子”,这就是原本存在着的不卫生的信息。生命物DNA携带着特定的排序和编码遗传给下一代,这是很自然的遗传信息。新楼房下面一股股油漆味直往鼻孔里钻,这是新房业主装修的信息。一片枯叶飘落到窗前,这是秋天的信息。远处的锣鼓声鞭炮声接连不断地传来,这是欢庆的声波信息,等等。自然科学家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生活”在“波”的海洋里,声波、电磁波、激波、风波等等,电磁波达到一定的频率就变成了可见光,于是又有了光粒子波。人们的感觉知觉所能感到的各种介质的传递,均是这些莫名其妙的“波”给我们送来的运动的介质――“信息”。地震来临前电磁波会发生异常变化,家禽动物也会感觉到这种“信息”。
人和动物用自己的感觉知觉就能主动接收介质的刺激条件。无生命的物质没有感觉知觉,但是也不能否认运动的介质所给予的条件反应,而且它要被动承受介质运动的条件“刺激”。当然,这不是生化机制反应而是物理碰撞反应。
我们熟知的“滴水穿石”,就是宇宙间很低级的一种介质传递方式,是大自然通过水滴这种“介质”给地上的石板送来了自由落体的信息――当然也可以通过别的介质传递同样的信息。这时候,如果是人接到这种信息就会进屋躲雨,石板不会。结果,石板就出现了先被冲去表面灰尘、再出现凹陷、最后是“穿破”的物理“条件”反应。
凡是初级的介质运动,均伴随着明显可见可感的“能”。所以低等信息又常常会被人类较早成熟的物理学、化学单纯理解为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因为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信息这种介质运动环节尽管在物质世界中普遍存在,却并没有被单独提炼出来为人类服务。简单地利用纸团、土团掷向某人——这种偶然传递介质的方法,也只是古人们偶尔从物理反应中提炼出来使用一下的“信息方法”。(2008年加注:自然或人为制造中间环节同时针对他方使用介质传递的方法,被称作“信息方法”。笔者以强子对撞机为例:在数
信息――这种介质运动环节,它被淹没被合并在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中的时间,可以用亿年的时间单位来计算,与宇宙同龄!
信息在地球缺少文明的漫漫长夜中,像一个被埋没的天才始终没有突出表现。人们所能看到的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物理运动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如今不同了,不仅扔纸团被青少年自觉地提炼出来运用了;电磁波携带介质的传递功能也被人类主动利用了;细胞分裂的生物现象居然被人类基因组利用为永久性遗传信息通道;过去人们害怕天上掉下的石头,如今却遍地寻找这种石头!为什么?因为陨石就是天外飞来的某种信息,因为两个字相加而成的四个字――介质!运动!介质运动!
是的,维纳先生说对了,“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原来,它是物质运动中的一个“运动环节”。这个运动环节必须要完成一个微观运动过程才能被实现为信息。比如,如果碳素粒子与水分子的笔划排序不能通过光粒子波动与视觉相遇就不能称之为信息――这种直到当今文明时代才被越来越明显地看出来的介质运动的环节,就是信息。信息,就是物质的介质运动。
信息既然是介质的运动,在普遍的信息种类中――那些带有物理传递方式和化学运动方式的介质,它们在被传递过程中就难免要产生“能”。于是信息与能(量)又有着不解的直接的关系。笔者后面会谈到介质信号的传递还有越来越高级的方式――这正是信息这种概念难以让思想大师们给予准确理论概括的难点之二。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是信息的表象。
按照笔者心中的大胆猜想,应该是:所有介质的传递都伴随着“能”,也就是说:所有信息都伴随着“能”。我不知道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对“能”是怎样理解的。但知道动物体内始终存在着微量生物电流。当动物感受到信息的刺激条件时,神经传感功能正是通过生物电流或血压把某种介质送到了大脑。尤其是情人与情人久别重逢的目光相遇时,他们会有一种瞬间全身过电感觉,这就是信息刺激条件过于强烈所致的微量电流增压的结果。
信息本身不是“能”,但介质运动伴随着“能”。比如,“宇宙宏观”把一块巨大的陨石抛在地球上,这在物理学家眼里,看到的是它的惯性力相当于多少多少TNT炸药的当量,看到的是它在空气中的摩擦力可产生多少多少热量。但是在笔者的眼里,这块陨石应该是具有天外物质属性的一种介质传递,介质的内部写满了各种天外矿物质难得的原子结构和数据。
同样,有朋友把纸团扔在我的脸上,我首先感觉怪痒痒的――这是“介质的物理运动方式”产生了惯性力(能)起的作用。我如果不讲道理,也可以无端指责别人“好你,竟敢打我”!――指的是物理方面的事实。但是,我很聪明,也很讲道理,那就肯定会把这种介质的运动视为“一个信息”。于是想到那个扔纸团的朋友一定有事找我――这就认可了信息的存在方式。所以,既然作为信息的介质运动,包括了各种运动方式,那么,就不能排除运动的介质在通过物理方式、化学方式或生命方式被传递时,所产生的介质信号是有能量的。当然,不管介质运动方式的外在表现如何,信息的本质绝不是“能”,而是介质(作为人工编码或自然排序)的传递和刺激。
可见,信息是通过介质运动来表达的。这里,有通过自然传递来表达,叫“自然信息”;也有通过人的智能参与来表达,叫“人工信息”。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