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五脏论资料(一) 李国衡
体表外伤与气血脏腑---李国衡
李国衡(1924年—),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附属瑞金医院中医骨伤科终身教授,系“魏氏伤科”传人。1938年师承沪上名医魏指薪(魏氏21代行医人),李国衡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刻苦耐劳,不仅学医,还要习武,深得魏师赏识。1943年满师以后,继续随师执业,在老师的薰陶下,治伤医技日益长进,从而由师徒关系而成为翁婿关系。其后建立翁婿诊所,每日门诊有四百人次左右。1956年随同岳父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持伤科业务并担任中医教研组副主任。1962年调至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历任瑞金医院伤科副主任、主任,中医教研组副主任,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客藉教授,上海市中医学会伤科学会主任委员。现任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顾问,《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上海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委员。曾获1960年上海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中央保健委员会表彰奖状,受到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亲切接见,是上海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90年定为全国第一届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定为上海市名中医。
李教授医道出自名家传授,并在临床中善于取长补短,既擅长伤科手法,又精于辨证用药。在医疗中不论门诊或病房,均能做到细析病情,辨证施治,疗效确切,受到广大病人爱戴。在教学上培养了多名研究生、进修生、学生及中低年资医生。远在60年代初期编著出版了《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80年代初期在魏师心传口授下整理出版了《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主编《中国骨伤科学•整骨手法学》,《魏指薪教授诞辰百年学术讨论集》,《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秘要》伤骨科分科,参加《中医骨伤科学》等编写工作。本人总结发表切合实用的论文五十余篇。参加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论文汇编1~6辑的编辑工作,使魏氏伤科学术推及全国,不少方药为广大医疗机构所采用。李教授为魏氏伤科学术流派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在国内甚至海外产生较大的影响。
推拿五脏论资料(一)
体表外伤与气血脏腑等内伤密切相关
《正体类要》序:“且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肢体外伤后气血必乱,筋骨皮肉脉的损伤则内动于脏腑 。外伤要反映于内,内伤要反映于外,因此在辨证上一定要有内外整体观点。在治疗上运用四诊八纲,补虚泻实,以求全面。
魏氏伤科除基于上述观点以外,特别重视体表不同部们损伤与脏腑损伤的联系。如胸膺外伤内连于肺:肋胁损伤内动于肝:胸前外伤内通于心:脘腹外伤内伤于脾胃;腰部挫伤内损于肾。临床上须注意内外检查,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又如头部外伤内动脑髓,甚至脑络外溢;腹部外伤则影响六腑或奇恒之腑。观察体表组织和部位与内伤的关系,做到较全面辨证施治非常重要。
《杂病源流犀烛》云: “跌打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凡人忽跌,忍闪挫,皆属无心,故其时本不知有知与闪挫之将至也。而忽然跌,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是气失所以为气也,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跌打损伤,警则气乱,气机不畅。局部络脉损伤,气滞血阻疼痛。伤后及早调理气机,以防气滞气逆与脏腑诸证的出现。严重创伤会发生气闭,气脱,后期损伤要导致气虚。损伤和气至关重要。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跌打损伤之证, “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必有俣也。”气与血两者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相互依存,循行经脉,周流不息,外可濡养筋骨皮肉,内可灌溉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跌打损伤无不与气血有关,轻者肿胀疼痛,重者气虚血脱,危及生命。《巢氏病源》中讲到瘀血曾分为留血,瘀血和结血三种不同阶段,我们体会留血是属于新鲜血肿:瘀血属于陈旧血肿;结血属于宿伤瘀滞粘连,在治疗上有明显差别。
伤血临床所表现的为出血,如体外出血,体内出血。瘀血即离经之血,停留或蓄积皮肉之内与脏腑之间。血虚由于严重创伤出血过多,或伤久不愈,脏腑虚损而呈现血虚症状。血脱为严重创伤大量出血后而表现手足厥冷、昏迷等血脱症状。血热者瘀血阻滞郁遏化热,或创伤后夹有外邪,或脏腑不和而致血热,体温增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不痛者形伤气也。”气伤以后,络脉阻滞不通而为痛。血伤之后,局部组织瘀血壅滞而为肿。因此在临床上,疼痛严重应理气为先,肿胀严重应活血消肿。魏氏伤科在气血的辨证施治上传有秘方:1.大行气汤:广木香,广陈皮,金铃子,青皮,川朴皮,佛手花,老紫蔻,上沉香,代代花。本方用于内伤并气,胸腹气滞疼痛。2.大活血汤:京赤芍,紫草茸,鲜生地,紫丹参,当归尾,路路通,南川芎,苏木,泽兰叶。主治跌打损伤,肿胀疼痛。以上为治气治血魏氏秘方,根据症状在本方基础上进行加减。
关于脏腑辨证方面应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心主血脉,主藏神,损伤之后精神烦躁不安应治以养心安神。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篇》“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肝血荣养于筋,又云:“故人卧血归于肝”。人在睡眠时血藏于肝。肢体损伤败血必归于肝,肝血不足,影响疏泄则不能荣养于筋,肝脏虚实对创伤修复十分重要,在脏腑辨证中应放在重要地位。脾主运化,魏氏伤科对于健脾非常重视,不论何种剂型端赖脾的运化吸收才能发挥作用,脾主肉,外伤之后伤口凹陷久而不敛应治以健脾。肺为五脏之华盖,肺主气,主呼吸,肺气通畅能调节循环功能,胸肋损伤在临床上特别注意肺的气化功能。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生髓。肾主骨,肾受五脏六腑之精气从而充养于骨,损伤之证骨节有不同程度受损内动于肾,慢性损伤,尤以中年以上肾经虚损或肝肾两虚,筋骨衰退而发生退行性骨节病变,滋补肝肾实属首要。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证: “王好古云:登高坠下撞打等伤,心腹胸中停积瘀血不散者,则以上、中、下三焦分别部位,以施药饵。瘀在上部者,宜犀角地黄汤;瘀在中部者,宜桃仁承气汤;瘀在下部者,宜抵当汤之类。”这在临床上颇具指导意义,我们在临床上头部外伤,颅内出血,昏迷不醒常用犀角地黄汤加味,常收到较好疗效。又如胸腰椎骨折,瘀血内留,脘腹胀痛桃仁承气汤加减,效果甚佳。少腹严重创伤,血瘀内积,大便秘结用抵当汤加减有较佳效果,抵当汤的使用应十分慎重,水蛭宜研末少量冲服,虻虫也宜少量煎服,孕妇忌服,并应在原方上适当加减。下肋部损伤常至肋腹胀痛,舒肝利胆其气即舒。脘腹部损伤常影响到胃肠功能,伤科理气和胃,理气顺肠是临床常用治法, 睾囊等外伤常累及膀胱,影响气化,水液排出不畅,肾与膀胱相表里,滋肾利水不能忽略。
脑为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脑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头部外伤常合并头部内伤,脑髓受震轻则头昏恶心,重则昏迷不醒,严重者耳鼻流血危笃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