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如何众志成成“中国制造”


   把“底线”作为“防线”来捍卫

       总编值班札记: 杨学光

       本报今天于A4~A5版刊发了一篇《推销燃气报警器?小心上当!》的舆论监督稿件。一个无资质无品牌、找不到办公地点的公司,打着“燃气集团”的招牌,拿着子虚乌有的燃气协会文件,无视消费者的不断投诉,堂而皇之地出入小区、进出家庭,推销他们的白板燃气报警器。没人知道这个报警器到底管不管用,出了事想找到这家公司也是无踪迹可寻,因为记者费了百般周折也没找到公司的所在地。

    现在深圳市正在全力排查各种事故隐患,我想这样的推销手法、这样的白板产品,这样寻不到所在地的公司也是隐患的一部分。试想,我们花钱安装了他们的燃气报警器,把家庭燃气安全的保卫工作交给了它,可是这个“哨兵”其实只是一身衣服一杆木枪,如果真的出了情况,恐怕连找责任者都难。我们的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哨兵”已经走入了不少家庭,无异于有不少的家庭无端地添了一道说不清道不明的担心。在我们针对“舞王”这样的场所排查之外,也要注意消除这些隐藏在身边的隐患。

    消除工作是要下点力气的,社会上这样的公司,这样隐在暗处的电话推销手法,已经存在好久了,就像毒奶粉“三聚氰胺”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一样,它也形成了一整套蒙人术障眼法。在“赚钱”的利益驱动之下,他们将所有的“良心”都抛在脑后,变得不可理喻的“顽强”,敢于无视众多消费者的投诉,反正你不相信总有人相信,市场大得很。没有能不能赚钱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什么钱都敢赚,并为此不择手段。

    在这些人的眼中,道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可以说,那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对金钱的欲望可以让他们把标准一再地标低。不幸的是,这样的不义行径,在社会当中一再出现,他们共同制造了我们公共生活中的“信用危机”,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闹得人心惶惶,重创了一个企业的形象,甚至一个行业的声誉,损害了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头来自己也会弄得身败名裂。

    对其麻痹和轻看是不可取的,是对整个社会肌体健康的不负责任,我们媒体理所当然地要站出来,我们社会必须要反击,让底线成为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伸手必被捉,多行不义必自毙。

    伦理上的劝诫与法律上的惩罚如影相随,从而重新集结我们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与忠诚。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应当把“底线”作为“防线”来捍卫,政府、社会、企业、经营者,人人守土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