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铺车站


 

读书铺车站
       文渺
读书铺车站在昆明之西,火车出了昆明地区最长的碧鸡关遂道就到了,第一次走近读书铺是一九七四年的元月十日夜,坐火车回家探亲,当列车员报出它的站名时,我在心里一动,贴在车窗的玻璃上朝外看,昏暗的灯光下,只见寒风吹动着从站台上的沙石里长出来的弱草,小小的候车室墙上贴着大字报和大标语,那些大字报和大标语不知贴了有多少层,皮皮翻翻的被风翻来覆去的翻动着,如同灵幡被无形的鬼魔在舞弄。再后面是一遍牛毛毡工棚。于是,心里想:胆子真不小,如今这年代,还敢取这样的站名?!想这位取站名的人,一定是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化人,却真为他敢取这样的站名担心。不由自主就对旁边的铁路老工人说:“取这站名的,一定是个文化人。”老工人说:“谁也没有取,这地方原来就叫读书铺。”“取这样的名子,肯定有它的来历,肯定这里过去最少有一两个学校,或者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一个如此荒凉的地方,只有像清朝写大观楼长联的孙髯老先生一样的穷文人,他们进不起酒楼亭阁,玩不起春院花船,在某一个春天里,偶发奇想,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徒步春游,走到这地方,或者是有几个平坦的石头可以一坐,或者是有一两株桃树梨树繁花飞舞,或者是因贪有几棵飞絮的垂柳,或者就是累了……,反正就坐了下来,取出各自带的食品包谷酒摊在地上,对着山野,呤出些抱负,呤出些抱怨,呤出些俗事野史……,文人墨客走了,不知情的山夫村野们,为了纪念识字人在这里坐过,就把这里定名为读书铺了;或者就是文人墨客自嘲而定的……,”正在乱想,那老工人说:“这里有个村子叫读书铺,据说这里从前热闹得很,来的人大部份都是进昆明乡试的秀才,还有一间专供秀才们的驿站呢。他们提前来到这里,有的住驿站,有的找家客栈住下来,他们或暂住,或常住,有的干脆把这里当成了家,长年累月住在了这里,之乎者也不绝于耳。”我“哦!”的惊叹一声,睁大了眼寻找那村子,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心里明白,就是走进那村子,如今也不会有多少昔日的踪影了?就是那村子里全是昔日的模样,也是全换了主人,就是当年主人的后代,听老辈人说过昔日学子们,在这里留下的许多故事,也是不敢冒险说出来的。要是没有这个小站,没有小站昏暗的灯光,要是没有列车从这里经过,给这里留下一线希望,读书铺就会被淹进艰辛日子里,最多就是一个自然村而被写了挂在公社的墙上,而不像如今,它也被标注在国家的大动脉上而全国知晓了。
第二次走进读书铺站,是一九八六年,那时它虽扩大了许多,却还在建设中,推土机,装载机来来往往的忙碌着,几幢楼房也在封顶当中,虽有些杂乱无章,但也是今非昔比了。我向车站旁的村子走去,村子太小了,土的路连二百米都没有,全是土房子。破败的土房子表皮,不知是哪年就全脱落了,有的也开裂了,但已有人家在老房基上重起新房了。我只有从几间士楼房的窗户,依稀可以想象当年学子们,或牵着马,或挑着担,或背着背篓……走进这小小的读书铺。那间当年接待学子们的驿站,我始终没有找到它。却见饭店里的人们在大谈生意,或大谈生意经。
以后就再也没有走进过读书铺了,听说车站从调度指挥到装卸,差不多已经快完全现代化和机械化了;那小村也不是过去的模样了,已多是楼房了,街已早是水泥铺就的了,小村长大了很多,而且热闹了起来。
我想:读书铺车站带来的物流,丰富了自己,丰富了整个读书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希望读书铺车站走好,希望整个读书铺,在列车的牵引下,带动下,更快的向前发展;希望读书铺的学风再起,希望读书铺天蓝山绿水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