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一部《奋斗》,害得我身边几个朋友都骂“奋你妈个斗”,不过还是照看,收视率一路飙红。其实大家都误会了,石康完全就是再讽刺吗。奋斗肯定不是那个鸟样,天天吃吃喝喝,80后哪那麽容易混,什么东西都是要争的,不过现在再讲那个电视剧就没什么意思了,关键是自己前两天又去保利看了这个的话剧版,听说是田有良导的,觉得应该挺艳俗、也挺好玩儿的,看过之后,确实如此。保利本身又很商业,于是在这种商业化之下,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应该是在继续石康的讽刺,可惜关于80后的奋斗依然面目模糊,导演在话剧如何讨好市场这方面很有一些技巧,于是剧本存在的很多症结也就被各种花样带过了,所以这种从影像到舞台的移植本身是很平行的,没有什么颠覆,加之不过两个小时,反而叫里面所有的情感关系都更加幼稚化和莫名其妙,也就是大家哈哈一乐吧。
石康讲这回没有启用什么明星演员,比如张晓晨演的陆涛,选秀节目造出的星总是半红不红,也可能是首场的原因,他演的有点发怵,一听就是背台词,加之又爱耍帅,任何一个造型都唯恐不美,叫人看着都累,光这一点,就不怎么北京了,不过作为一出商业话剧,差不多本色也够了,应该不需要太多演技。所以觉得这出剧也没打算打演员这张牌,推出的亮点也还是石康的语言,说是有400句经典台词。
语言在很多时候确实可以成为话剧的一个看点,不过奋斗那种京味儿适合不适合放在保利,也是个问题。整个舞台布置也有点自恋,还抄了一些经典台词挂在墙上。正是做贼心虚,如果剧本本身少一些破绽的话,就不必这么拿台词说事了。再来就更不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话剧的脏字这麽多,前两天看的《混世》也是有这个问题,导演臆想大家都喜欢这一套,其实观众也没这么粗俗,何必往下三路滑去。石康走王朔的路子是看出来了,可惜王朔并不是好在语言。
话剧《奋斗》的开头很有意思,非常多此一举:蹦出一个老年陆涛,即将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罪名是人生玩儿劈腿之类的,在枪声想起的时候发现原来是场梦。据说这个老年陆涛还是由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友情出演,看来这出话剧从一开始就要玩儿讽刺了。虽然从弗洛伊德的角度讲,这个梦境本身还是有潜意识的,就是陆涛左手米莱、右手夏琳,但是弄这种虚拟的道德问责有什么意思,我没看出什么意思,反而叫陆涛的性格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发变形的春梦,到底是敢还是不敢。
所以整部话剧最讽刺的地方就还是里面的各路感情,看来看去都是再讲门当户对,看不出谁比谁更勇敢,80后是有一点这样的,可惜石康没再铺开讲,其实借着门当户对还可以讲一讲感情里的一劳永逸、自作自受之类的,并且这事和整个社会的物质主义都是挂钩的。
再说回整个奋斗的讽刺,看看这帮家伙都是怎么奋斗的:陆涛是从天而降一个有钱老爸,向南不怎么像男的,是打过吃软饭的主义的,华子倒是小小奋斗一下子。至于夏琳、米莱之类的,是看不出什么奋斗的,不过石康笔下的女人一向不奋斗是有传统的,看他之前小说中的女人,人生唯一所累的就是那些关于金钱和爱情的可笑冲突,并且还常常表现的漫不经心、自暴自弃。因为好像在石康认为,两性关系中,男性的使命就是要把女性需要的东西带到她身边来,没什么可多说的,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这样认为。石康还讲性是一种想象,性的力量,是被简单无聊的大众文化吹嘘出来的。可是在《奋斗》里面,他确实很强调这种力量,这本身又构成一重讽刺了。
反正这两年最好的成人童话不是什么韩剧了,完全就是《奋斗》这回话剧舞台一亮相,就又给了大家一个机会,可以志存高远,无比合理的去意淫。主席讲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可惜看完话剧我又坚定了一点,就是实在看不出世界怎么就是我们的了,而且这么奋斗下去,早晚被这个世界一脚踹开。当然了,我知道石康、田有良是在玩儿讽刺,跟真的似的。